APP下载

论书法鉴赏的意化过程

2019-11-23边道欣

艺术科技 2019年15期
关键词:思维活动文化底蕴

边道欣

摘 要: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任何物象都具有生命的意义,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得知生命的来之不易,去体会和感悟生命带给我们的光彩。于右任说过:“阅历知书味,艰难识世情。”生活中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生命需要不断前进。

关键词:文化底蕴;书法美;思维活动;意化

自古以来文人对书法就有着不同的认识,从早期的甲骨文、金文开始便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字的衍生和历史背景环境密不可分,与当时人们的社会意识也有着一定的关联,日常中所看见的事物决定了人类对文字概念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象征的符号来代替人们交流的工具,在任何时代也是必不可少的。

字的对称性、平衡性、饱满度显得更为明显,如果富有变化,就说明意识形态正在发生着改变,当时的统治阶级为建立一种自己所需的象征载体,意化也许是对事物的情感化抽象化,与现实意识相背而驰,是文字符号的异变,使文字的局部与整体发生着改变,以意象化的情境体现,脱离了它的现实意义,进入境界和理想的想象当中。它体现出的多样性具有文化底蕴,物象与人的境界、头脑联系在一起,直接抒发胸中之意,是一种酣畅淋漓的表现,是思想情感的宣泄,回到意境当中寻找脱离现实的物象,回归到自然之中寻找自我最真挚的美。古人对字的理解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自然中的万物也是阴阳两极相辅相成,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书法的审美为自然与和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书法美的主体是意化过程的动因,以主观意识的考虑和传统的思考为特征,书法的心境是一种精气神专注的状态,当艺术家创作一幅书法作品时,人的创造欲和表现欲都要包含着强烈的绘画欲望、情绪的宣泄,激情里又有一份平静。情绪、情感是抒发强烈追求的本质对象。

书法进行意化时不必考虑写什么书体。书法的初衷是表现对物象的深刻描绘,当意化的过程已经大于外表的形式时,就能深刻体会到情感的注入。这个心理过程对个人的行为实践有着明显的帮助,意化阶段,心理状态的调整十分关键。无论是表现拙朴美还是高古美,都要从感性情绪出发,到了过程的中间时就牵扯到了心理的状态,这时理性分析占据了人类的大脑和肢体,当创作到一定程度又遇到瓶颈时,只能结合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一步进行感性和理性的综合学习,无论是学习什么字帖,还是什么技法的特殊表现,当经历了这一段过程后会逐渐发掘自身的艺术特征,再回过头来用感性的方式去挖掘属于自己的书法语言,这本身就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你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从自己摸索到借鉴传统再到自我发掘提炼出内在语言精髓的转变,不仅仅是量化提升,质的改变使艺术家更能自由地发挥创作的优势,此时的创作构思已经不是简单的形式主义了,尽管借鉴了自然万物的表象,但表现的内容符合自己的需要,创作构想在意化中不断得到实现,书法意化的过程是根据对象的时空转换,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进行交织融合,进而表现出意象的文化内涵,心理上的想象和实际的操作合并一起。当然这种过程就是在从不追问为什么直到去追问为什么中慢慢地发生着改变。

意化的过程最终要表现的就是书法创作。首先,从创作的全程来看,意化应当连贯局部于整体,从创作的每个阶段来看,意化處于外在表现和内在情感抒发的碰撞之中,气韵是连接二者的纽带,十分重要。唐代道一法师说过:“凡所见色,既是见心”的话,说的便是感知物化的内在心境,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论》中说:“惟顾生画古贤……凝神遐想,妙悟自然。”他觉得意化的过程是来自自然中的万物,这也只是按照我们内心的理解而言。其次,意化到了中间环节最重要的是理性分析的过程,在创作书法的高度与宽度中,更需要理性地对待创作的结构,构思整体的章法,从古人留下的名作中汲取有用的内容运用到自我的思考和构图中去,临摹是加强思考与构图意化过程的关键,正是理性联结着感性。再次,意化的情感还需要从意化的对象中去寻找书与法的根源和发展变迁。任何一个事物的变化都有着文化痕迹,都存在着一个中间的过渡语言。阴阳学说中的为什么其实是有根源的,任何事物都随着时代与人类的衍变而发生改变,得道是任何一门艺术发展的重要前提,意化的对象由内在改变得来,进而主观意识将为这些物象附加上情感,保留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不断地改变着书法的外在形式,向更属于自己的风格发展,因此,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都需要得道充分。

悟道的过程实际也是意化的过程,在生活中不断为自己建立目标。意化是化有形于无形的,由形而下至形而上,非具创造性而不能为之。离开悟的精神是不成立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想是创作创新作品的关键思维活动,它不是将各种各样的书体与技法相融合,东拼西凑,也不是对名作的一味模仿与翻制,它是对表面的物象进行整体的把握与分析,对思想的形成建立整体的规划。因而,悟的过程就是看透事物的本质,挖掘本质提炼精华建立体系的过程。通过目鉴的方式对物象进行关照,通过心鉴的方式对物象进行心悟,如果思路不能彻悟,逻辑思维不能领悟,意化的过程必然会受到影响,无法达到预期想要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任何物象都具有生命的意义,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得知生命的来之不易,去体会和感悟生命带给我们的光彩。于右任说过:“阅历知书味,艰难识世情。”生活中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生命需要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思维活动文化底蕴
“一壶春秋”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古琴——最具东方哲学气质和文化底蕴的音乐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度备课略论
数学课堂:学生自主思维的广阔“空间”
文化底蕴·题型多样·素养提升——2014年高考论述类文本命题评价
通过诗歌阅读提升初中生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