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绘画与知识的关系

2019-11-23郭薇

艺术科技 2019年15期
关键词:画家人体绘画

摘 要:绘画与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是绘画的基础,绘画是知识的另一种表现。知识体系的发展与广泛普及促进了人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从艺术本体来看,绘画又与知识有所区别,不能成为知识的重复,而要成为人类精神和审美的载体,影响着人类的性情,改造人类的灵魂。

关键词:绘画;知识

俄国作家法捷耶夫曾说过:“知识对于任何工作都有帮助,但是对于艺术家说来,全面的教育和渊博的知识更是必需,如果他想成为一个生活的真正表达者的话。”[1]绘画的发展与知识的积累和进步是密切相关的。知识是绘画的基础,绘画是知识的另一种表现;但是如果绘画成为知识简单转译,缺少了情感与精神的表现,那么绘画将与科普类的插图没有什么差异,我们也就不能将其列入绘画艺术之中。

“您想用文字表现人体的外形,表现他身体的各个部位,请您放弃这个打算吧——因为,您刻画得愈是仔细,就愈是束缚读者的思想,读者离开您描绘的事物也愈远。”[2]这是达·芬奇笔记上的一段话。他是在提醒大家,绘画作为一种视知觉艺术,可以让人更直观地得到其渴望学习到的知识。这正是绘画与文字最大的差异。如果大家熟悉达·芬奇生前留下的《绘画笔记》,我们会知道,与其说达·芬奇是一位画家,不如说他是一位科学家。在他的绘画中有许多插图是作为知识来阐释和记录的。他的绘画作品就是他的实验报告,是检验他对知识认识和掌握的程度,不然他著名的代表作《蒙娜丽莎》也就不会直到他去世也没画完。

14世纪之初,人类开始进行人体解剖知识的学习和认知,人类的视线超越医学权威的文字记载,开始进入人体内部研究,人类对自身的结构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掌握。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有关人体结构的书籍也广泛传播开去。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人体绘画艺术也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我们对比波提切利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们之间对于人体结构知识掌握和认识的差异。解剖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促使西方油画的人体艺术从僵直呆板变得生动活泼,使人体不再停留在符号的层面,变得更加多姿;它也改变了绘画中人物造型的姿势,由过去单一的侧面转换为多角度,也使人物表情更加丰富、细腻;优美的人体动态和丰富的面部表情更有利于人物对象精神、情感的传达,带给人美感。

光对于人类来说一直是非常神秘的,人类对其进行不断的探究。西方对光的研究始于公元2世纪,在不断的研究中发现凹凸镜与光的密切关系。公元11世纪,埃及学者阿尔哈雷首先发明了凸透镜,拓展了人类的视野。凸透镜作为光学知识的载体,在西方的绘画中成为画面中主要的构成要素,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15世纪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要那么精心地在其代表作《阿诺芬妮夫妇像》中描绘主体人物身后的凸镜了。从艺术构思方面来讲,观者可以通过凸镜的反射,看到更广阔的场景——既可以看到画面内部的人物,也可以看到画面外部的场景,从而拓宽了画面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可见画家借助“凸镜”这一构成元素向世人彰显自己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借以提升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17世纪下半叶,牛顿和惠更斯等把光的研究引向进一步发展的道路。1672年,牛顿完成了著名的三棱镜色散试验,发现“光”绝不是我们所见的白色,而是七彩的。这个发现对于绘画艺术来说是震撼的,它改变了艺术家们对光的认识。过去,画家们所描绘的不过是客观对象的形与影的关系,画家们在作画的时候虽然用到的是不同的颜色,但那并不能称为“色彩”,只是一种素描的關系。什么是色彩?色彩应该是由不同的色相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关系。最早用牛顿光学原理知识指导绘画创作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们。他们借助现代光学和色彩学知识的启示,走到大自然中进行写生,注重“光”在绘画中的表现。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把印象派的绘画称为“再现艺术”而不是“表现艺术”的原因。

知识可以推进或者影响绘画的发展,但是它绝不是绘画艺术的全部。如果我们一味地依赖知识的描摹和再现,势必走向艺术的反面。这里笔者不得不提及法国新印象派画家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在修拉的绘画中其实过于强调了“知识”。在他的作品中,每一个色块都是按照光学原理构成的,从而导致画面的不整体和刻板,最终使其艺术走向了极端。在这里,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例,那就是美术史上著名的美国摄影师马布里奇所拍摄的奔马照片与法国画家籍里柯(Théodore Géricault)所绘制的《轻骑兵军官》中哪个奔马更真实的讨论。马布里奇的照片记录了马匹全速奔跑激动人心的时刻,看到奔驰的赛马,没有人会无动于衷。如果按照知识和图像记录来说,马布里奇所拍摄的照片似乎更具有说服力,但是如果完全按照图像所记录的来绘制和创作一幅绘画作品,我们不得不说那将会是失败的。因为人们更愿意看到马匹的速度,那种腾空而起的美感,这唯有绘画可以做到。因为绘画借助人眼的感受和想象力,将现实与理想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发达的知识体系得以广泛普及,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它将促使人类开始反思绘画的本质意义,这不得不说也是知识对于绘画的一种贡献。艺术虽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艺术的本质更是供养人类精神和情感的甘露。绘画作品寄托着人类的理想和审美观念,影响着人类的性情,改造着人类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法捷耶夫(俄).论文写作[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89.

[2] 莫尼克·西卡尔(法).视觉工厂[M].杨元良,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9.

作者简介:郭薇(1972—),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及中国画创作。

猜你喜欢

画家人体绘画
人体“修补匠”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酷炫小画家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