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溯周村特教的足迹

2019-11-23李春

中国教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特教智障聋生

李春

1987年,周村区启智学校成立了,它不仅意味着一所学校的诞生,而且填补了周村区特殊教育的空白,标志着周村区有了自己的特殊教育学校,这里的残疾孩子不必再长途跋涉,艰难地跨区县求学。因此,这一年,对于周村区教育史来说,是一个特别值得铭记的日子,是周村区特殊教育事业的新纪元。

一、80年代的周村特教

启智学校校址是原周村区保安街小学。因为当时还没有专业的特教教师,所以就选拔一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普教教师担此重任;没有学生,就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传播消息,招收智力落后的儿童到校学习。虽然建校初期教师大多以中老年教师为主,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知识的培训,但他们是一群认真、富有爱心和求知欲的教师。面对新招收的智障学生,没有因为人进中年而思想懈怠、应付了事,更没有放弃、退缩,而是很快从“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的巨大心理落差中调整好心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对他们来说也是新挑战的特殊教育事业中来。他们边学边教、边教边学,尽快地适应特殊教育,并且逐渐热爱上了这个特殊的职业,爱上了这群特殊的孩子。

那时候的教学条件非常简陋:几间普通的平房、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几套破旧的桌椅、一架手风琴、一架脚踏风琴……但这丝毫阻挡不住教师们的工作激情、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从此,智障孩子也有了尊严,体会到了受人关心、被人尊重的人间温情,并学到适合他们接受水平的文化知识和生存技能。智障孩子的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家长们浮着的心终于踏踏实实地落下来。

二、90年代的周村特教

在前辈们的不懈努力下,办学规模初步形成,并慢慢地在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1993年,第一个聋教班招生了,标志着周村区的聋孩子们从此将告别封闭、无知的世界,步入知识的殿堂。他们认真学习、快乐游戏、尽情舞蹈、放声欢笑,他们在这里有了可以交流的伙伴,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快乐,并感受到了作为社会人的尊严。

那时候的教学条件已经有所改善:学校迁至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电子琴代替了手风琴成为陶冶情操的主要乐器,电视机开始作为投影设备进入课堂,聋生佩戴了耳背式助听器……

尤为可喜的是,在这十年的时间里,一批批从昌乐特师、南京特师毕业的特教专业师范学生陆续分配到启智学校。他们不仅带来了专业知识,更注入了青春和活力,他们的到来是周村区启智学校新希望的美好开端。为了教聋生练习说话,教师们让学生摸着自己的嗓子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发音,让他们感受声带的震动;有的还牺牲中午休息时间给他们进行语言训练;家长没有时间接学生,有的教师骑三四十里车送学生回家;为了招生,教師们骑车下到乡镇进行宣传,有时连人带车跌入沟中却不觉疼痛;为了寻找调皮的出校聋生,教师们摸黑在夜色中寻找,直到找到为止;学生弄得衣服上、裤子上、鞋子里都是大便,教师们顾不得恶臭,给学生擦洗、清理……这些青年教师以校为家,和学生吃住在一起,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周村区特殊教育事业,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90年代是周村区启智学校智障教育、聋教双凤齐飞的美好时代。它们就像特教园地里的两朵奇葩,争相绽放、竞相斗艳,是启智学校两道靓丽的风景线。启智学校因为有了这两朵奇葩,因为有了年长带动、呵护年轻,年轻尊敬、感染年长的新老教师队伍,才更加团结、和谐,也更加促进了启智学校的发展。

三、21世纪的周村特教

21世纪的钟声敲响了,它带领着人类迈向了崭新的世纪,周村特教事业也谱写着新的篇章。为周村特教播撒光辉的老教师们相继退休,一大批专业性更强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加入这个团队,接过老教师们手中的接力棒,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随着人们对药物致聋危害认识的提升,21世纪的聋生越来越少;再加上国家出台了免费为贫困儿童植入人工耳蜗的政策,许多聋生经过语言训练取得效果后,进入普通学校就读,聋生人数也逐步减少。这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事呀,也是每一位从事聋教教师的最大心愿。2007年夏季,周村区特殊教育中心送走了最后一批聋生,结束了聋教专业的招生,转而专心研究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细化的智障教育。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交互式电子白板、一体机、录播室、语言治疗设备、心语治疗设备等先进教学手段先后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来。学校不再是一所孤立的学校,它敞开大门,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彼此学习,共同进步、协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智障类分组越来越细,脑瘫、多动症、孤独症、学习障碍、语言障碍等各种更具特征的残疾类儿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接受,学校的招生对象也由原来的轻、中度智障转化为中、重度智障。周村特教也把自己的教育定位更加专业化,以适应不同孩子的教育需要。

同时,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扎实开展,周村区特殊教育中心越来越得到社会上的尊重和认可,越来越多的社会志愿者来校看望、关心孩子们。毕业的聋生有的踏入大学的校门,继续求学深造;有的多次参加李咏主持的“非常6+1”节目,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并在周村区电视台做了一名兼职手语翻译;有的结婚生子,过着普通人平凡幸福的生活。智障学生也有不同的进步和归宿,有的从不会说话到能够开口说话;还有一名学生获得“淄博市首届美德少年提名奖”;智障学生表演的节目进入了淄博少儿春晚海选并受到社会关注;学校的特奥足球、轮滑等运动项目多次在国家、省市举办的特奥运动会中喜获金牌;学生们的美术、劳动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尊敬的客人……看到这些特殊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教师们欣慰、家长们宽心、社会放心。

追溯周村特教的足迹,你会发现,为了这些特殊孩子们能够有尊严地生活,上至校长,下至教师,无不对这群特殊孩子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他们像优秀的歌手,用心却又不张扬地谱写着自己的爱之歌。虽然特教工作孤独、寂寞,缺少鲜花和掌声,但是特教教师们依然无怨无悔地坚守在这方净土上,从事着特殊教育这份神圣的事业。他们肩负着一份责任,更担负着一份使命,他们深深地爱着这方净土,并将以周村特教精神相互鼓舞,守护着这方净土,众志成城、砥砺前行。

本文系“70年,我的教育故事”主题征文二等奖作品。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特殊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特教智障聋生
新形势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策略探析
让智障儿童喜爱上美术课
具身体验:培智体育教学的实践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为智障孩子撑起一把青春伞
用爱与责任托起特教梦
智障儿童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国务院: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