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蒙府本《石头记》女性品评美学观的教育价值

2019-11-23张丽杰

艺术科技 2019年15期
关键词:美学观石头记

摘 要:《蒙古王府本石头记》行侧墨批女性品评体现出的审美观是:彰显人的真性情,强调规矩和身份担当意识以及呼唤对他人的体察包容之心。这种精神的强调和指出引领我们去重新审视当代中国教育的现实,去追寻教育培养人的本质及人文关怀、人文情怀的培养和重视。

关键词:《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女性品评;美学观;当今教育

《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存600多条有用的行侧墨批,其内容价值很大,但至今少有人关注。其对女性品评的条目尤其多,它对女性品评的内容体现评者人性的美学观,其人性美学观对当今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1 彰显人的真性情

对女性的品评中,《蒙古王府本石头记》行侧墨批处处彰显、肯定人的真性情,是人的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如:

第三回 (贾母)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然后大哭起来。[1]

蒙府批:“此一段文字,是天性中流出,我读时不觉泪盈双袖。”

第三回 黛玉也哭个不住。

蒙府批:逼真。

第三回 (贾母)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

蒙府批:我不禁也跟<他>[她]哭起。

第三回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

蒙府批:想黛玉此时神情,含浑可爱。

“真”指本性,本来面目。《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嵇康《幽愤诗》:“志在守朴,养素全真。”林黛玉懵懵懂懂,机智尖酸却又不失俏皮,这一切都显示出女性的率真,这与少女的她是恰切的。而《红楼梦》本身也是真实人性的写作,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补》云:“此书……自言改定者为曹雪芹,袁子才诗话称雪芹为江宁织造之子,或又谓容若自撰。以予观之,盖即所谓贾宝玉者创草此稿,故于私情蜜语,描写独真”。这指出了《红楼梦》描写真实的特点。

什么是美呢?美就是令人愉悦的一种感受,而这种感受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个人心理的主观直觉性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功利性质,即所谓美学观。“仁者見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美学观都有一定的差异。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美学观坚决反对唯心主义美学观,强调美来源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的存在,唯物主义不能闭着眼否认事实。黑格尔说审美要“凡物莫不超出其单纯的自身”,指出了人的美学观要据物实而定。而人是生物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人既有人性,又有其不可回避的物性。女性伤感、敏感、脆弱,这是其人之性的本真存在和真实显现。

现代教育承袭至今,以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而培养人才,是否就意味着培优?发展科学,是否要忽略人本身的特质?服务社会,是否意味着功利性的价值标准?这种“引力”思维定式便是当今教育的严重现实,重遮盖,轻人性。如何改进呢?教育应该回归“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强调人的发展和尊重。对于当代教育而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回归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铸造教育精神的基础。尊人重生,尊重人的本性显现不应成为教育的排斥点。

2 强调规矩和身份的担当意识

“规矩”和“礼”是《蒙古王府本石头记》批评中多次提到的词汇,“担当意识似与女性无缘,但蒙府本批评在品评女性时却反复强调并肯定了这种意识”。如:

第三回 (王熙凤)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

蒙府批:三句话不离本行,职仁在兹也。

第三回 熙凤亲为捧茶捧果。

蒙府批:熙凤后到,为有事,写其势能;先为筹画,写其机巧。

第三回 (黛玉)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母,恐领了赐去不恭。

蒙府批:黛玉之为人,必当有如此身份。

第四回 (贾母说)若另住在外,又恐他纵性惹祸。

蒙府批:<礼>[理]势必然。

第六回 平儿听了,便作了注意。

蒙府批:各<自>[有]各自的身分。

“规矩”指准则礼法。《僧友略·上·受戒忏法》:“魏晋之世,僧皆布草而食,起坐威仪,唱导开化,略无规矩。”《红楼梦》原文也强调“规矩”二字:“亲友知道,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规矩都没有?”引申为人的言行正派、守礼。何谓“礼”呢?礼,恭敬,以礼相待人,存恭敬之心。《蒙古王府本石头记》中无论是黛玉“恐领了赐去不恭”,还是“熙凤亲为捧茶捧果”,甚或是“贾母厉声说道”,蒙府本皆冠之以“有如此身分”“写其势能”“大家规模”评注,显示出蒙府本对女性“规矩”“礼”和“身分”意识担当的悦纳、肯定和赏悦。

现代教育强调知识,似脱离社会而不顾,成了“象牙塔”。致使学生心中一切都想当然地“自由、放达、单纯、宠溺和美好”,少有不顺之事,少存敬畏之心、恭敬之态,今人还洋洋得意而不觉,冠之以师生皆开朗、热情,其实不然。校训、校风、校规本身就是教育园地对规矩、章法、礼仪、身份担当的强调。学生和老师都要遵守,互相恭敬、尊重。教师要对教育存敬畏之心,学生也要对知识、规矩、教师、课堂存敬畏之心。《荀子·大略》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即言此道理。

3 呼唤人对他人的包容体察

对他人的包容体察似与《红楼梦》不相结缘,但《蒙古王府本石头记》批语却多次强调了这个,而且把它具体化了。如:

第一回 今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

蒙府批:大都不过如此。

第三回 (林黛玉)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蒙府批:天下事不可一<盖>[概]而论。

第三回 (邢夫人)转(贾政语)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

蒙府批:亦在情理之内。

第三回 “黛玉一一都答应着”一段。

蒙府批:客居之苦,在有意无意中写来。

第三回 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

蒙府批:作者非自履其境过,不能细密完足。

“体察”,古人早已强调之,是做人修养之一,含推己量人、包含、容纳之意。《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对女性的品评多次用到“大都不过如此”“情理之内”“实有此等情理”“当然”“<礼>[理]势必然”诸如此类词汇,显示出蒙府本批语对他人言行的推己置人的体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蒙府本的批者还能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同声、同和、同情,如第三回写林黛玉爱惜宝玉之玉,蒙府本批以“连我看书的人,也着实心疼不了,不觉背人一哭”。这都是批者推己由人地体察他人的结果,也是批者包容他人的体现。

美是一种愉悦的感觉,如何在看待他人他物时始终保持一种愉悦感呢?美及审美观虽有千差万别,但美的快感的产生却有统一的定律,朱光潜在自己的《朱光潜美学文集》中便指出其中的秘密,那就是:“在凝神观照时,我们心中除开所观照的对象,别无所有,于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2]他強调指出:“我们对于人和物的了解和同情,都因为有‘设身处地或‘推己及物的一幅本领。”[2]这是美感产生至关重要的心理动因。

当代教育由于重视实用、效率、回报,致使学者以自己的实际利益或潜在实际利益的追求为目标,“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真理=我或我的认知”,现代叫“知识的权威感”或“知识的优越感”,这并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全、健康人格的人,让他们能独立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柏林大学首任校长费希特就指出:“教育首先是培养人,……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性、理解能力,以便使他们在无法预料未来的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3]养成推己由人、体察他人的思维习惯和包容、容纳他人的做人态度是教育责任的担当和义务,不容忽视。《蒙府王府本石头记》已告诉我们“大都不过如此”“天下事不可一<盖>[概]而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可。

4 结语

数千载岁月,中国古代前辈创造了人类博大精深的厚重文化,汲古为今,《蒙古王府本石头记》行侧墨批迸发出生生不息的精神智慧。其对女性品评体现出的审美观彰显人的真性情,强调规矩和身份担当意识及呼唤对他人的体察包容之心。这种精神的指出,在引领我们去审视当代中国教育的现实,去追求教育培养人的本质功能及人文关怀、人文情怀的培养和重视,而这正是当代中国人对现代教育的敬畏和守望。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清).蒙古王府本石头记[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85-1560.

[2]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37,39.

[3] 周本贞,等.守望大学精神[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166

作者简介:张丽杰(1975—),女,辽宁盘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史。

猜你喜欢

美学观石头记
李一氓工作情景与《石头记》题诗
论郭沫若“续”《再生缘》的悲剧美学观
《重读〈石头记〉》书评
绵阳市图书馆孙桐生自藏《绣像石头记红楼梦》初探
浅谈贾宝玉的美学观
石头记
石头记
从文人品格到“诗意栖居”——宋代文人士大夫择居的生态美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