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的一点思考

2019-11-23董伟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价值观传统文化

董伟

【摘 要】 文章阐释了是什么样的文化让我们自信。我们自信的文化主要包含哪些内容;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让我们自信的文化在哪些方面值得我们自信。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经济上能够创造繁荣;我们的文化已经提供了并且会容纳更多的价值观与真理;我们的文化给中国人提供了更好的选择,包括人生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生活方式等等。

【关键词】 文化自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能够历经5000余年长盛不衰,这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力量以及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信心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个现象归结为文化自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习总书记第一次提出文化自信是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当时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从那时起,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并把它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四个自信,习总书记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在某种程度上,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

文化自信如此重要,如何理解文化自信就成了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这就要弄清楚文化自信这个重要理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楚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的关系。

一、是什么样的文化让我们自信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这个问題做了回答,这是三位一体的文化,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4]概括的说,这个三位一体的文化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战争与革命年代创造的革命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这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形态、文化内容都让我们自信,让我们自信的文化是有特定内涵的。那么,如何判定一种文化形态是不是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或者是先进文化?有两个判断标准,分别属于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

从社会层面讲,判定一种文化形态是否属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或者是先进文化,就是看它是不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要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就是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或者是先进文化,否则就不是。当然,具体的判断要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化、抽象化。比如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文化,在其政治观中,其小国寡民思想与富强、文明的核心价值观相违背,就不能说是优秀传统文化,但其“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思想,就是古代的一种和谐观,不折腾,它就属于优秀传统文化。

从个体层面讲,又分两个角度。一是消极的,一种文化形态如果要属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或者是先进文化,首先它不能贬低人格与人性,这是当前在宣扬所谓国学中应该十分注意的问题。2017年11月,辽宁省抚顺市一个民间教育机构办的“女德(女性品德)”班被政府叫停了,这个女德班其实已经搞了好多年了,其中的一个主讲叫丁璇,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看到丁老师的一些雷语,丁老师讲:“女性被家暴一定要忍,挨揍对身体好。”她还说;“女性穿衣暴露造成地震海啸。”网络视频中有这个女德班校长康金胜的演讲,康校长对听课的女性说:“你点外卖,不刷碗,已经丧失了妇道;老母鸡的德行是什么?生蛋、孵蛋、孵小鸡,那你说人呢?难道还不如老母鸡?”在同一个视频中有一个女讲师讲:“男为天,女为地,女子就该在最底层。”[5]这样的演讲自然引起了公愤,因为它宣扬男女不平等,宣扬如果女人不听男人的话,不留在家里主要去生孩子的话就不如老母鸡,这就是在贬低人性、贬低人格了。现在来看,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说女人就比男人低下,这种有意识地贬低女性论可以说属于传统文化,但肯定不是什么优秀传统文化,也不是什么先进文化。

从个体层面的积极方面说,一种文化形态如果要属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或者是先进文化,它要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十九大报告中三次提到了“人的全面发展”,[6]人的全面发展有三个指标:一是人的全面发展最基本的是实现人的幸福,就是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面对的问题,二是人的全面发展包含揭示人的内在潜能、内在性情,让它们得到充分发挥,三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指向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如果一种文化能够实现这三个指标中的一个,我们就说它属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或者是先进文化,是能够带来自信的文化。

二、文化自信作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

文化自信由于它的整体性、辨识性以及它的心理特征而能成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

一是,文化概念涉及人类活动的整体,它的外延能够包涵道路、理论与制度。文化既是一种社会道路、理论与制度产生的基础,也为它们提供价值导向。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就已经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有生命力,就必须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指出:“我们如果仅仅读了他们(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但是没有进一步地根据他们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没有企图在理论上来思考中国的革命实践,我们就不能妄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7]毛泽东所说的这个“实际”,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文化。当然,我们现在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要与时俱进,它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上文所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三位一体的文化,我们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其中最大的背景因素。现在我们讲要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些智慧与方案只能是从中国文化中归结出、提炼出。文化还会把其中的精神凝结为价值观,从而为道路、理论与制度提供价值导向,在当前,这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价值观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与人自身完善的目标,它们既是起点,也是目的。一切人类活动都应该服从与服务于这些目的,道路、理论与制度也不例外,道路、理论与制度的建设与发展要围绕核心价值观来展开,否则就失去了合法性。

二是,文化自信提供思维方式、思辨能力。要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可能,如果我们还停留在朴素的情感认同上,我们就回答不了现实给我们提出的问题,也回应不了非无产阶级思想对我们的质疑,更无法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的新探索。如果没有一定的思辨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我们就无法理解四个自信的四位一体性。马克思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8]这个批判的武器就是指的人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只有在文化水平的提升中,在对文化的自信中建立,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邓小平一国两制原理的提出。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的伟大创新,而这背后的思维方式正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观。相对而言,西方文化更强调两分法——非此即彼,即以国家的分裂与统一为例,一旦分裂之后就是敌对状态,不可能和平共处,或者是通过蛮力再次强行统一,或者是永远分裂为不同的国家,远的如古罗马帝国,近世如东德与西德。1990年以前,一道柏林墙隔离着同文同种的两个国家一个民族,直到一方足够强大到吞并另一方,实现再统一。而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方案不是这样,不是谁吞并谁的问题,而是求同存异,它带来的是和平与共同发展,而将来的统一会是水到渠成的事。这就是中国文化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是,文化自信是一种认同。这种认同不仅仅是那种朴素的情感认同,它更是深层次的,是理性认同与集体无意识认同的交织。文化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人类精神养料的来源,它塑造着生活于某一种文化中人的精神气质,加强着这种文化中人们的认同感,也决定着这种文化氛围中人们对社会道路、理论与制度的选择。所以,这种认同包括两个方面,一個方面是不同个体之间因为共同的文化背景而相互认同,另一个方面是文化选择的认同。对于后者,就如我们在历史上认同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早在《管子》一书中就提出“以人为本”(《管子·霸言》)的政治理念,儒家的经典《尚书》中则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孟子根据性善论提出仁政观,而马克思认为,整个人类历史是“活生生的人民群众(他们自然为一定的、也在历史上产生和变化着的条件所左右)本身的发展所决定的。”[9]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发展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它表述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10]再比如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共同富裕”道路,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1]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患不均”(《论语·季氏》)思维息息相关。如果没有文化提供的心理基础,一种道路、理论与制度是无法扎根与发展的,它必然要被历史抛弃。

三、三位一体的文化在哪些方面让我们能够自信

判断一种文化能不能让人自信,可以有三个角度:一是,一种文化能不能创造繁荣?其次是,一种文化能提供多少价值观与真理?三是,一种文化是否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首先,我们的文化是否创造了繁荣?答案不容质疑。社会事业当中有些方面可以用繁荣来形容,有些不能够。例如,政治就不好说“繁荣”,但经济与文化等就可以。我们看可以用繁荣来形容的两个指标:经济与文艺。英国著名学者安格斯·麦迪森在他的著作《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中,用比较分析方法和国民经济核算技术,勾勒了两千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线索,他认为,中国GDP在公元元年占世界GDP总量的26.2%,公元1000年占22.7%,1500年占25%,1600年占29.2%。1700年占22.3%,到鸦片战争前的1820年还占32.9%。[12]这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经济上能够创造繁荣。但是,进入近代以来中国的经济确实落后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有三,一是,唐代之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原有的腐朽内容开始被放大了,例如帝王的专制程度在宋代以后越来越明显,到明清达到顶点;二是,唐代之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又增添了些新的腐朽的东西,就如女性裹小脚是五代以后才出现的社会现象,它被社会男性精英阶层暗中鼓励,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三是,其他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开始显示它的优越性,比较而言显得我们的文化落后了。但只要我们能够剔除传统文化中腐朽的东西,善于学习其他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我们的文化是能够焕发新生的。事实也正是这样,例如,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而且与第一也就是美国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与第三也就是日本的差距在逐渐扩大。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不断上升。2013—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左右,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我们再看文艺或者说中国的美学。中国的美学从它诞生之日起,从来就没有衰败过,它并没有随着经济、政治的起伏而起伏,而是一直在丰富、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有代表性的文艺形式,就如人们常说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又如,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文艺形式像书法、文人写意画等等,这些无一不在指示着中国文化中文艺的繁荣与昌盛。文艺或者说美学,由于它具有生活性的一面,普通老百姓也是创作主体,中国自古以来民间的器玩、小曲、戏曲等层出不穷;以戏曲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在当代,文艺繁荣可以电影为例,电影票房节节攀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已突破559亿元,同比增长22%,国产片约为301亿元,占比53.84%。[13]我们的各种文艺作品在世界上屡获大奖,作家莫言还于2012年斩获了诺贝尔文学奖。经济与文艺(美学)之外,从整个社会层面说,我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小康社会指日可待,社会相对稳定,不说别的,在美国与欧洲不断出现的恐怖暴力事件在我们这儿难以想象。

其次,我们的文化已经提供了并且会容纳更多的价值观与真理。在传统社会,中国文化中的儒家已经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道家提出随顺自然,佛家有慈悲观等等,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用六个理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概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中国人用这些理念来指导生活,保证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延续。中国文化确实有保守的一面,但中国文化更重要的特质是包容,是它的包容性,所以,只要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中国人一定会最终接受,中国文化最终会把它们接纳到自己的体系内。近代之前,中国文化曾经接纳了佛学,近代以来,我们又广泛向西方学习,马列主义还成了我们的指导思想。在战争和革命年代,我们追求公平与正义,创造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至今仍在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创造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等。我们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12个方面,实际上是一切人类最高价值观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中国的,也不仅仅是西方的,而是全人类的。所以,习总书记于2015年9月28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的一次演讲当中就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14]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之一就是善于学习,善于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就如习总书记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15]我们的文化特点就使得我们更能够发现——不是发明——更多的真理观,包容更多的价值观。

还有,我们的文化是不是给中国人提供了更好的选择?这个选择是全方位的,包括人生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生活方式等等。历史已经证明,对于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选择,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必须走中国特色之路,它要反映中国文化特色。我们再看一下生活方式。我们在上面提到中国文化中文艺的繁荣,这种繁荣还表现在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艺术化的生活,生活要艺术化。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我们大多数中国人会更愿意欣赏中国的诗词、中国的戏曲。中国诗词中那种含蓄美、那种节奏感、表达的那种意境,主要是我们中国人才能欣赏、才能去创作。就象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为什么能欲辨已忘言?这只有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才能够理解,这些诗词歌赋也更能触动我们中国人的心灵。除了各种文艺形式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外,中国文化在生活上还特别讲究趣味、情趣,这种生活态度已经变成中国人的一种无意识,就如普通人家也会养鱼、养鸟、种花,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就会去玩石、玩玉,正如苏轼在《超然台记》中所说的:“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再比如中国文化中的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这些都是我们用来营造情趣、丰富生活的重要方式。我们会感觉这种生活方式更适合我们,比如说,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不是不能喝咖啡,但我们更愿意品茶,咖啡的那种浓烈就不如茶的那种回味。在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许多文化问题来说,它不是一个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一个适合与不适合的问题。

文化自信是一个需要不断加深认识、不断加深理解的重大课题,我们只有对文化自信这个理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我们才能真正树立起我们的文化信心,并把这种自信贯穿于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

【参考文献】

[1][2][14][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349.522.340.

[3][4][6][1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41.12、19、23.19.

[5] 资料来源:http://www.sohu.com/a/207812340_99997789. (2017-12-01).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4.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06.

[1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 [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第二版)伍晓鹰、马德斌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第一章.

[13] 資料来源:http://www.1905.com/news/ 20180 108/1245899.shtml. (2018-01-08).

【作者简介】

董 伟(1969—),山东昌乐人,山东省潍坊市委党校社会与文化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价值观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