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文莱的人文交流路径研究

2019-11-23邛古阿诗韵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9期

【摘 要】 该文追述了中国与文莱人文交流的基础,结合近年来两国在教育领域、旅游产业领域、媒体领域和文体领域交流实例,探讨了中国与文莱人文交流的路径,并对中国与文莱不断深化人文交流的前景做了展望。

【關键词】 “一带一路”;中国与文莱;人文交流;路径

文莱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北临中国南海,其余三面与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接壤,文莱地少人稀,却含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凭借这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文莱在东南亚成为了一个“富豪”。但由于国民经济过渡依赖石油与天然气,使得文莱的经济与政治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而中国“一带一路”的提出为文莱经济结构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再加之在5世纪前,中文两国就有了友好交流合作的历史基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也会更加促进文莱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交流,为中国与文莱的友好合作打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一、中国—文莱人文交流基础

中国与文莱的关系源远流长,文莱一直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地理志》中曾记载到:“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 ”[1]据考察这里的都元国就为如今的文莱。到了隋唐时期,中国与文莱的官方交流记载逐渐的详尽,两国贸易不断,文莱盛产的名贵药材,而中国创造的传统工艺品,都成了彼此热门的商品,两国以此为基础渐渐形成了当时特有的贸易网络,后再以贸易出口为桥梁,输出本土文化。到了唐朝,中国和文莱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朝贡体系;郑和下西洋时期就曾两次拜访过文莱。这为日后中文两国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历史基础。1984年文莱独立,1988年中文双方就两国关系日后进展进行了交流。随后还就如何建立双边贸易关系互通意见。1991年中国与文莱建立外交关系,各领域交流与合作逐步展开、双方还就关心的有关政治、文化、安全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交流。综上可知,中文两国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两国的友好交流与合作都是不变的主题。

二、中国—文莱交流路径研究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中文两国的人文交流呈现出了多领域、多方式的特征。交流路径的多样化,使得中文两国的人文交流领域更加广泛,涵盖教育互动、文化展览、访学旅游、媒体传播几大方向。

1、教育互动逐步开展

2007年文莱与中国举办了“首届中国教育展”,中文多个高校都参与此次展会,这为中文的教育交流开了一个好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文莱开展了更加丰富的教育交流活动。2013年9月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中国的开幕,展览了《和平之乡-文莱》,让中国人民走进文莱,了解文莱。2014年2月,中国浙江恒逸集团(文莱)为在浙江大学留学的13名文莱大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中文两国通过两校联合模式,达到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双方教学资源,为两国的人才培养提供动力与资金,为中文两国教育理念与方式的创新创造了条件。

中文两国的青年交流,旨在促进中文两国青年之间的了解,加深两国青年的友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文莱学生赴中国参访、求学的越来越多,中文在青年交流方面重点突出在留学访问上,2015年有两位文莱学生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录取通知,这已经是第二批赴中国求学的文莱青年,共有15名。2019年中国依旧面向文莱所有大学生招生,并在2019-2020学年提供4个全额奖学金名额,其实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次提供奖学金名额,在2018年就招生了14名文莱学生。中山大学也相继推出了“一带一路”本科奖学金留学名额20位。

2、旅游产业不断发展

旅游业是文莱近年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文莱政府采取鼓励政策吸引游客来文莱旅游。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中文两国的旅游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自2006年中文两国签署了《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后,两国的旅游手续逐渐简化,为两国的旅游业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两国的旅游业有不断发展,到2018年中国成为了文莱旅游的最大客源,文莱为了优化旅游资源,创造更舒适的旅游环境,文莱与云南旅游师专开展了为期三天的交流活动,督促文莱导游提升中文水平。

3、媒体传播影响深远

文莱媒体在中文两国合作与文化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文莱媒体一直在积极宣传中国情况,在2013年文莱的第二大报《文莱时报》于 10 月1日发布8个有关中国的热门话题,主要包括“中国—东盟关系”、“中国梦”、“中秋佳节”、“神舟十号”等热点话题。[2]2018年文莱媒体团队又到中国云南省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媒体交流活动。文莱媒体的大力宣传在文莱的社会层面有极大的影响力,文莱媒体为文莱人民了解中国国情以及中国与文莱两国交流现状提供了信息渠道,为两国的深化合作奠定了公众基础。

4、文体交流积极推进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文经贸不断发展,带动了中国与文莱的文化交流。2013年文莱举办了一场有关中国苗族与文莱杜孙、伊班族的摄影展览。展览展现了两国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意示着中文两国虽然民族不同,但却也有着相似性。以此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文化交流。2015年,中文两国举办了“中华文化大乐园”活动,活动旨在让文莱学生认识中华文化,为中文两国的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的传播建立了一个平台。[3]2018年中文两国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举行了“丝路华章”文化展,展示了两国摄影师镜头下的大好河山以及两国的传统工艺品,通过照片直观地展示了两国的人文风采。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中文两国的往来越发紧密,希望通过展览等方式,深化了解彼此、同舟共济,共同谱写中文两国的丝路华章。

体育交流重点突出。中国与文莱都拥有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而中国独有的武术,在一场“武术之夜”的演出中走进了文莱,这场演出是中国武术团为文莱各政界代表表演观看。而后文莱提出建立文莱过节武术队,聘请中国教练指导。中国武术不仅向文莱展示了竞技的魅力,还成为了中文两国文化交流与民心融合的桥梁。2011年开始举办了“中国-东盟武术界”,中国、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等东盟国家都会参与,以武会友的方式,增进彼此的感情。

三、对文莱与中国人文交流前景展望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文莱多元经济改革计划及“2035 年宏愿”的推出,都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这为两国人文交流提供了发展空间,为人文交流合作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同时中文在经贸发展中又有很强的互补性,以经济带动人文的交流也就更加的顺理成章。虽然中文在人文交流中还有些许不足,但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相信中文两国的人文交流会更有活力和色彩,中文两国的人民友好情谊会继续延续,两国将会开创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中文两国的合作领域也越发广泛,人文交流合作亲密度的提升:

首先,中文两国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人文交流机制,人文交流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为中文两国的人文交流提供保障和助力。中文两国的人文交流机制可效仿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10+1”、“10+3”这种模式的人文交流机制,以此推动人文交流多边化、组织化、规范化。

其次,中文两国应设立文化交流平台,即在彼此地区设立文化中心,有利于国与国之间更加深刻的了解。通过文化中心的设立能更加直接地宣扬本国正能量,以及与对象国的文化交往情况,提升在对象国中的亲和力和文化渲染力。根据两国实际情况,设立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中心,加深彼此合作,巩固双方友谊。

最后,中文两国可以让“一带一路”和“2035年宏愿”进行战略对接,这更有利于重点发展双方互补性产业,有针对性地互通有无,提高中文两国经济、政治、人文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效率,拓展中国与文莱的合作空间,提升中国与文莱的合作层次,促进民心相通。

【参考文献】

[1] 彭俏. 建交以来的中国与文莱关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

[2] 马静,马金案.文莱:2013年发展回顾与2014年展望[J].东南亚纵横,2014.02.

[3] 蔡馥谣,曹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大事记(上)[J].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2018.01.

【作者简介】

邛古阿诗韵(1994.12—)女,藏族,广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