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传播方式下国画艺术审美方向探析

2019-11-23蔡婷婷

大观 2019年9期
关键词:国画新媒体

蔡婷婷

摘 要:新媒体的快速传播方式对于国画艺术传播有着很大的冲击,在这样的冲击下国画艺术的审美走向必然会发生变化。文章通过对当下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及特点、传统国画的审美方向以及在新环境下的转变进行分析,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国画;审美方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文化交流平台与日俱增,文化信息传递也开始朝着快节奏、及时性、大流量的趋势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画艺术的传播方式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大量的信息面前,由于基本审美素养的缺失,媒体受众很容易丧失对国画审美的判断能力。基于此,文章就新媒体时代下国画审美方向的引导这一问题进行浅析,在新的传播方式下,推动对于国画艺术的传播。

一、国画艺术在新媒体下的传播方式

(一)国画类的艺术微博传播

微博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网络社交平台,在内容信息的呈现方式上包括图片展示、文字交流(短文和图片式长文)、视频教程等,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从发布的个体来看,国画艺术类的博主主要包括国画艺术组织、国画画家、国画爱好者个人微博以及纯资料搬运的资讯微博。从发布的信息主题上来看:国画艺术组织主要发布展讯、国画相关活动等具有时效性的内容;国画个人微博主要涉及个人创作、作品展示、个人绘画生活等内容;资讯类的微博主要发布经典以及现当代的国画作品,按年代、画面内容,或者按照特定的节气假日等主题如春节、十二节气来进行整合发布,内容针对性较强。在发布形式上来看,根据微博功能可以使用添加话题、加入社区、发布超话等方式增加信息的曝光率,同时申请成为黄V用户也能大大增加信息的浏览量。

(二)国画微信公众号的传播

微信作为当今国内主流的社交及支付软件,2018年月活跃用户人数达10.8亿,可以说受众面和使用率非常高。与微博不同的是,微信是一种基于强关系的社交App,用户之间有一定的信任关系,信息传播并非单方面的而是以交互性为主,传播面不会特别广。而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的前提是微信用户主动订阅平台,这种主动性意味着微信公众号能够更精准地定位目标人群,即对特定信息关注度高的用户,这就导致了信息的有效性传播。

(三)国画类教学短视频传播

除了微博和微信之外,众多短视频App在近些年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如抖音、火山、微视等。国画类短视频的内容基本以个人创作为主,创作主题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基于这些App的快消特征,视频时长平均在1分钟左右,这就意味着国画创作过程将被大大缩短,因此形式上就多以写意为主,在视频剪辑上用倍速、延时、画面切换等手段来展现完整的创作过程。短视频App与微信、微博最大的不同是表现形式和受众,其用户多为年轻人,在针对目标人群上没有很大优势,但对于向青年一代推广国画艺术起到很大作用。

二、新媒体下国画艺术传播特点分析

(一)社交化互动式的传播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较传统的传播方式有很大区别,传统的国画艺术传播基本上依托于画册、著作、报纸、电视等旧媒体,属于单向性的传媒方式。国画艺术在传播关系中处于强输出地位,受众面不广,只针对于特定人群(例如艺术生、画家、国画爱好者等),同时还缺少相应的反馈。新的传播方式和一些主流的传播平台都有很强的交互性,艺术创作者和受众(欣赏者)可以做到点对点,面对面的交流。拿微博来说,与博主進行交流的方式极其简单,在发布内容下留言即可,发布的内容博主可见,浏览微博内容的人亦可见,交流可以变得更加多元化,受众者可居于主要地位,接受包括博主以及其他人的观点碰撞,用户体验感非常高,有很强的互动性。

(二)快节奏、大范围、大流量的传播趋势

除了社交化互动式的传播之外,新媒体还有快节奏、大范围、大流量的传播趋势,这对于传播国画这种传统艺术是非常有利的。拿微博来举例,笔者关注了大量发布国画艺术信息的博主,通过观察发现,粉丝量上万的艺术类博主,一天最少更新两到三条微博来维持自己的曝光率和粉丝增长量,内容更新速度非常快,以图片作为视觉传播形象,一条微博最少涵盖9张图,按照这样的体量一天就能发布一整本画册的内容。在受众方面,微博和各类短视频App面向的受众更广,流量更大。在内容发布时,打上相应的标签,该条微博就会自动进入这个话题范围内,只要关注该话题的人就算没有关注博主也会看到相应内容,极大促进了信息的分享,传播和层次使用。例如在微博中,“书画新浪潮”这个话题就拥有30多亿浏览量和80多万的讨论量,相应资讯曝光率是很高的。

三、新媒体引导下的国画审美方向

(一)新媒体下的审美趋势

新媒体基于传播的即时性、快消性、碎片化等特点,在传播方式上存在信息多样化、无差别化、大众化,很多受众(观赏者)在选择艺术资料时若是审美观念达不到一定程度,很容易迷失在广阔的信息洋流之中。前面描述过微博快节奏的资讯更新,很多艺术类微博为了保持相应的曝光率,在发布完经典作品和值得观赏的作品之后,往往会发布一些艺术价值不太高的作品以维持更新速度。在传播上作品参差不齐,需要受众自己进行辨别。这就需要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否则会很容易在国画艺术的观赏上误入歧途,失去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正确的审美导向。

在审美关系上,新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国画艺术传播时单方面的美学输出,增加了日常生活的审美美学,大大丰富了国画艺术的精神内涵和整体形态,让国画这种传统艺术更加便于接受。同时在这种约束力小的传播环境下,国画教学变得更加灵活,艺术家和受众会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便捷的平台中以更深层次的交流方式得到审美价值和观念的升华。

然而爆炸式的信息量和元素碎片化的呈现导致当前非目标人群在网络上接触国画艺术时,观感变得概念化,大量的信息导入使得人们不会细细地分析和消化这些艺术信息,反而会更加注意到富有冲击力的画面。如,一个画面中只要有水墨元素或者一些传统艺术元素,无论是不是国画,受众都会将其自动归类成国画艺术,即便这张画的艺术呈现形式是水彩、油画,亦或是Photoshop的笔刷组成的画面。这些作品其实都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国画作品,但网络中将这些“类国画”式的作品统称为“国风”。在分类上简单粗暴,在审美观念上符号化,大部分人对国画艺术的审美只能说做到了单项要素的提取,而不是深层次的欣赏。

(二)国画艺术审美方向和传播引导

国画是很传统的艺术形式,审美上以古典艺术审美为基础,比较注重画面构成和情绪表达,重“意”而不重“形”。在技法和表现上,国画主要以写意和工笔为主,写意更注重皴擦点染的笔墨运用,工笔则在物象表现上更为具象,构图以散点透视为主,物象的布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画面上创造一种意蕴悠长的空间感觉。

1.气韵生动

谢赫六法中第一法就是“气韵生动”,中国画审美喜以简单的物象来喻人、喻情,使观者得到感情上的共鸣,这种共鸣不是单纯地靠画面中色彩、构图、尺幅所产生的眼球上的冲击感,还要靠观者的思考和文化底蕴的积累来做画面外的延伸。一个物象不仅仅呈现了它本来的样子,还可以衍生出无限意趣,这跟中国艺术的哲学性和禅意分不开关系。基于此,以微博为例,在发布新内容时可做成单篇图文配套的形式,除此之外,还可以发布一些延伸知识、历史文学、画论解读等等,以便于观者更好地对发布内容进行解读,同时也可以减少因无材料可发而导致博主选择品质不太好的国画作品来维持流量的现象。

2.形神兼备

国画艺术审美的本质是 “以形写神”,就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寥寥数笔,洛神之神韵跃然纸上,脸部的塑造没有过多晕染,面部结构也不甚明显,但远山般的眉眼将洛神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神与形的高度结合。神韵的表现固然重要,但国画作品中形也是需要很准确的。国画中的形,落在画面上为笔墨章法,一笔一画都有相应的意义和笔墨出处。非专业的受众对于笔墨章法是很不敏感的,基于此,以微信小程序为例,可以将一幅作品中的构图程式、笔墨语言以3D建模的方式,立体、具象地展现出来,再以短视频的方式进行投放,既新颖,又很直观。

3.国画语言

画艺术有一套自己的绘画语言,就如《芥子园画谱》中将国画按照科目类别分为梅兰竹菊、树石翎毛等,每一册都详细地描绘了在國画中具体的物象要按照什么样的章法来完成,这是属于古人的一套完整的国画语言。每位国画艺术家都有一套自己的国画语言。在新媒体的传播下,基于时效化、碎片化的现实,国画艺术大部分时候会以元素的方式呈现,那么我们可以称传统的国画元素提取为传播平台中的国画语言,如此将新媒体传播下国画审美的范围扩大化,创造更容易让非受众体所接受的一种方式。如,2018年12月,故宫推出的故宫彩妆系列,月销量在4万件左右,这个系列以国画中的祥云和仙鹤为主要元素来进行包装设计和微博推广,产生了惊人的效果。基于此我们能发现,国画元素比传统国画更容易让人们接受,对于传播而言,传统国画元素化的提取是时代审美的需求。

四、结语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于国画艺术而言有利也有弊,在大流量、大范围的传播下,对于因文化冲击导致审美缺失的部分,要以新技术新手段来填满。在意识文化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人们对于审美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只有对国画艺术审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国画艺术才能在爆炸式的信息冲击下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张冀.关于国画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的几点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7(11).

[2]董效康.中国绘画艺术的传播功能属性[J].艺海,2011(4).

[3]张艳.传播学视角下即时性营销模式与战略实现:以微信营销为例[J].中国出版,2014(8).

[4]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国画新媒体
国画《鲦鱼》
国画《鲿》
《难忘岁月》(国画)
《幽深》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国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