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故事绘本设问激荡思维灵性火花
——幼儿绘本阅读教学设问艺术初探
2019-11-23郑丽芳
郑丽芳
新西兰儿童文学研究学者罗西·怀特说:“绘本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见到的书,是在漫长的读书生涯中读到的所有书中最最重要的书。一个孩子从绘本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是否喜欢读书”。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绘本对幼儿在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培养美感、开发想象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作用。近几年,绘本阅读教学在我国各地幼儿园以雨后春笋的态势蓬勃发。
《幼儿文学实用教程》是幼教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课程了加强对幼教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教学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故事绘本的实践教学活动,立足培养学生对幼儿文学作品生动演绎的表达能力,由于学生缺乏教学经验,对绘本内容挖掘不够,在教学设计上暴露出种种不足,集中表现在没能抓住绘本阅读提问的契机或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一些提问的误区和偏差。
封闭式提问:轻描淡写 流于形式
大多数幼教学生在绘本教学中预设问题有: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喜不喜欢?如绘本《大卫不可以》,有一位学生设计了“大卫这样做对吗?你们喜欢大卫吗?大卫的妈妈爱他吗?”等问题。其实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幼儿无需思考就能够直接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这样的提问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使幼儿的灵性思维无法被有效激活,原有的经验也不能得到再现和提升。
密集型提问:打破砂锅 支离破碎
有部分幼教学生认为教学环节的提问越多,就越能够启发幼儿,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机械教学。学生曲解了提问的本质,导致在绘本教学活动中,谈话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上面。如:有学生在《我妈妈》的绘本教学中连续设置了:这里讲的是谁的故事?安东尼的妈妈有什么本领?(厨师、特效演员、画家、强壮的女人)还有呢?(园丁、仙子、天使、狮子)还有呢?你们的妈妈又有什么本领?还有呢?这种提问方式剥夺了幼儿观察画面、展开联想的时间,使原本生动百变的妈妈形象变得呆板无趣,绘本中幽默有趣、意味深长的画面也被生生肢解,进而造成幼儿思维支离破碎,整个课堂教学索然无味。
杂糅式提问:定位不明 深浅不一
幼教学生设置问题很容易陷入误区。有时又矫枉过正,出现了定位不明、深浅不一的杂糅式提问。如:在《猜猜我有多爱你》教学中设问:“小朋友们,你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吗?你是有多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到底是多爱呢?”这样的问题只会让幼儿面面相觑,哑口无言。再如《遛狗》的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遛狗要注意什么问题吗?”这种定位不明、深浅不一的提问并没有从幼儿的认知水平出发,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思维规律,会造成幼儿思维混沌空白,丧失了提问的意义。
要解决幼教学生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提问设计存在的问题,福建省新华技术学校做了一些尝试,先是把绘本教学的实践课堂移到了共建单位——仓山区某绘本馆,然后为绘本馆的幼儿安排一周一故事。明确好目标后,再引导幼教学生深入挖掘绘本内容,设计好科学、合理、艺术的提问,化封闭为发散、弃密集取留白、变杂糅为层递,使绘本提问更能激荡幼儿的灵性思维,促进幼儿阅读概念的形成。历时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幼儿语言教学综合实力,为他们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散性提问:你见仁者我见智 条条大道通罗马
发散性提问是根据幼儿的认知心理特点,指导幼儿抓住画面的整体特征,让幼儿从整体上感知、了解画意,然后再引导幼儿抓住重点特征仔细地观察图画,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了解图画中每件事物之间、每幅图画之间的关系以及图中个别图像与全图之间、单幅图画与整幅图画之间的联系。此外,在引导幼儿观察图画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想象,使其思维活跃起来。
[案例]绘本《我妈妈》活动的开展:在引导孩子深入观察绘本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提问:为什么说妈妈又变成了一个杂耍特技演员?她和真正的杂耍演员有什么不一样?她都会什么本领?在绘本馆实际授课过程中,孩子们的答案就五花八门。有的孩子说妈妈很会赚钱,有的说妈妈经常要用钱包买东西,也有的说妈妈的钱包会变魔术,永远都有花不完的钱……孩子们的思维在发散性问题的激荡下,涌现出一个个充满童趣和想象的智慧表达,让人欣喜不已。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发散性提问进一步启发幼儿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把绘本的文学符号、平面图案演变成有声有色、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发散性提问是根据阅读重点、关键点来设计,不是漫无天际、没有重点地发散,教师要把握好问题发散的广度,当幼儿的答案尽情发散后,教师需要适时引导和提升,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留白式提问:万籁收声天地静 此时无声胜有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留白就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给受众留下无限想象和思索的余地。在绘本阅读教学中,福建省新华技术学校摒弃密集型的满堂问,根据绘本内容、情境适时给幼儿们留下一席空白之地,更多地为孩子们创造说的机会、动手的机会、开拓思维的机会、创新的机会,达到“万籁收声天地静、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案例]绘本《彩虹色的花》活动开展:当讲述完彩虹色的花把花瓣逐一送给小动物们,自己被白茫茫的大雪覆盖之后,赏析到“小动物们看到天边出现彩虹纷纷从远处跑了过来”这个画面时故意把书合下,在优美而略带忧郁的旋律流淌中设计如下问题:小动物们为什么看到彩虹会从远处跑了过来?画面中它们在想什么?彩虹色的花还会回来吗?为什么?孩子们都在静静思考,此时教师并不马上把幼儿的心神拉回来,而是任其在幻想的意境中徜徉,去感知彩虹色的花甘于牺牲、乐于奉献的大无私精神。在后来的发言环节,孩子们有的说:“小动物们看到了彩虹就想起了彩虹色的花,我也想起上次画画比赛时的借给我黄色油画棒的同学。”有的说:“彩虹色的花太了不起了!为了帮助别人失去生命,我却连玩具都不肯跟妹妹分享。”还有的说:“春天来了,彩虹色的花还会长出来,她还会继续帮助别人的。”……
教师在小结基础上再抛出新的问题:“彩虹色的花如果回来了,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请小朋友们回家把新的故事画下来。”这样,幼儿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去产生对生活的新探究。彩虹色的花这种爱和奉献精神会在留白中继续在孩子的心田滋生蔓延,直至深深地积淀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
幼儿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时候,创新的潜能才能激发出来。这种留白式的提问如同音乐中的休止符,曲虽停但音未断,幼儿的心灵陶醉于文境之中,驰骋在自己独特的心理世界,幼儿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激发。
层递式提问——环环相扣步步行 层层推进节节高
层递式提问是一种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提问方式,着重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增强思维活动的密度和深度并形成完整的语言。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理论,幼儿能力的发展在“最近发展区”,是内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幼儿对阅读的感知也同样体现着层次性与秩序性。因此,遵循幼儿的自身特点与发展规律,层层深入设计问题,才能促进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与体验,进而才能有效激起幼儿思维智慧的火花。
[案例]绘本《生气汤》活动的开展:针对《生气汤》特有的教育意义,在分享故事的过程中穿插设计如下问题:小波怎么啦?从哪里看出来了?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像小波一样非常生气的事情呢?是什么事情呢?你知道生气有哪些危害吗?有没有好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消消气呢?
这种层递式的提问,由易到难、从简入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不仅一步步把幼儿引向思维的新高度,还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连贯表达能力。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让孩子去猜想、去交流、去激荡、去碰撞,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去设想各种可能的答案,最终实现激发阅读兴趣,张扬多元创造灵性的目的。教师的问,就是一池活水,从那里可以淌出知识的溪流,可以激起创新的旋涡,激荡童心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