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技校语文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利用

2019-11-23欧锦

就业与保障 2019年17期
关键词:技校显性隐性

欧锦

课程是技校教育中的核心内容。技校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育价值主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来实现。作为技校语文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隐性课程,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有机结合,构建良好的课程体系,为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服务。

一、隐性课程概述

隐性课程的概念由美国菲利普·W·杰克逊(Jackson,P.W)于1968年在《课堂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提出。隐性课程一般是指一种非正式课程,具有隐藏性的特点,暗含在教学的过程中,间接地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却不一定为人所知。它无法明文载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却能够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教育影响,发挥着经常性的作用。

我国将隐性课程纳入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对于隐性课程的概念,显性课程是指在教学中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可以被教师提前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控制的课程。显性课程着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隐性课程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性因素的教育。隐性课程虽称之为课程,却不是以具体的形式体现在课程表上,而是一种非正式的课程。它以潜在的形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深刻的。但正是因为它的隐藏性,其教育作用难以预测,也难以量化、在教育过程中也难以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也无法得到准确的评价。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隐性课程并没有真正得到重视。

二、技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的重要性

当前技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九成以上,但高就业率下却掩盖着高离职率。许多学生工作不到半年就相继离开就职岗位。离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撇开用人单位的因素,更多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毕业生职业素养的缺失。如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吃不了苦,受不了单位工作纪律的约束,没有责任感等。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向学校提出用人要求时,更重视的条件不再是专业技能水平,而是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等综合素质的要求。

一直以来,传统教学更加注重显性课程即知识技能的传授,以理论教育形式来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很难实现最初的培养目标。这主要是因为技校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自我认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对常规的课堂教学心态麻木、对理论教育抵制排斥,再单纯地抓住显性课程来进行教育,教育结果只是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人心。隐性课程因其潜在性的特点,能够于无形中对学生的个性塑造、人格发展、社会化的形成产生重要而深远的作用。这样的教育影响是深刻的,能够深切融入个人品性、个性中,能够内化成为学生固有的品质特征,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表现。因此技校教育要更加重视开发隐性课程,加强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技校语文教学中隐性课程开发与利用

技校不能沦为单纯的职业训练机构。忽略知识技能与人格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难真正为市场所接受。在技校所有课程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课改后,语文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其中第一个维度与第二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实现的是知识、技能等认知性因素的传授,可以通过显性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第三维度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熏陶,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这就需要开发利用语文教学中的隐性课程来实现。

开发隐性课程,可以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心理协调三个层面展开。这三个层面又可以分为可由教师控制的和不可由教师控制两个方面。

(一)可由教师控制的隐性课程的开发利用

1.教师可以通过物质环境的创设来对学生进行潜在的教育影响

从语文教材方面来讲,语文课不只承载着语文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也完成着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的传达。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根据技校学生的特点精心挑选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外显的和内隐的两个方面的教育价值。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教育潜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感受、领悟、讨论、总结等教学方式,在完成显性课程的基础上,让教材内隐的教育价值更好地发挥作用。

例如学生在学习《一碗清汤荞麦面》一文时,通过显性课程的实施实现以下目标:

①知识目标:用质朴的语言表达情感的叙事方法;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文章找出重点问题的能力;掌握围绕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作形式。

③情感目标:可以挖掘人物的顽强不屈、努力奋斗改变命运的精神、亲情的力量、母爱的伟大等。

如果只是单纯地对课文进行分析而后归纳总结,学生表面上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却很难引起共鸣从而在内心得到感化。笔者采取引导学生讨论的办法,如对家乡的过年习俗展开讨论,再对比日本过年一定要吃一碗荞麦面,为的是希冀来年的幸福。学生一下就领会了母子三人这么困难也要共吃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意义。同时把日本拍的同名电影片段播放给学生看,通过影像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好的代入感,就能够更深刻地体悟到课文中表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体验其间包含的亲情美和人性美。这些方法看起来很简单,却能打动学生,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2.教师可以通过精神环境的创设来对语文教学施加积极的影响

让学生熟悉课堂教学过程,养成一定的课堂规范,比如课前交手机,课中遵守课堂纪律等,增加每一节课的仪式感,一开始上课,学生就自觉进入状态。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多样的课内及课外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可以在校内开展朗读、诗词大会等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比赛或引导学生组织相关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加强责任意识、竞争意识等;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宽视野、增强创新意识,这些无形中都会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在校内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

3.教师可以从心理协调方面来加强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

教师承担着教育的重要责任,其个人魅力也可以构成隐性课程的一部分。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体现着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倾向和行为倾向都会透过教育的过程影响学生的“三观”,与学生接触影响到他们的内心体验。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教师尊重、爱护学生,学生尊师重教,在班级、校园营造师生和谐的氛围,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人际沟通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二)不可受教师控制的隐性课程的开发利用

虽然教师可以通过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及心理协调的创设来加强隐性课程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但教育影响程度、影响结果却不是教师能够直接控制的。应当正视教学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努力扩大正面积极的影响,削弱或消除其间消极负面的影响。例如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偶然事件,是无法在课前教学设计中预见。教师要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多种情形的预设。在上《一碗清汤荞麦面》一文时,让学生展开想象,放开讨论。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这个父亲会欠下那么多债,是不是喝酒赌博了?文中并没有具体交代父亲欠债的原因,只是说父亲车祸去世,留下一笔债务。显然学生是和社会中存在的现象联系起来了,是一种负面的推测。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展开联想,引导出积极正面的原因,再引导到母亲为父亲还债,两个孩子为母亲分担家庭的艰辛上,由此体验亲情的力量和一家人团结友爱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地加强隐性课程中的正面教育影响。

作为技校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准,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钻研,挖掘教材中的教育价值,使隐性课程更加有效地在教学中实施,不断提高教育效果。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而是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感受文化传统,领悟文化精神,并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与道德情操,从行为上自觉地规范自己、要求自己,最终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的全面性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技校显性隐性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浅议技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