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探究
2019-11-22刘文晖
刘文晖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方式,古诗词的教学方式也不例外。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些古诗词音韵和谐,语言精练,情感丰富,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小学生因为思维、人生阅历等因素,加之传统教学的弊端,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会困难一些,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动画、视频等生动、直观的手段,激发学生课堂上的思维火花、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发挥想象,丰富体验,获得属于自己独特的审美乐趣与思想启迪,促使学生爱上古诗词。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把字句凝炼的古诗词所表达的深远意境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術;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当代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模式,古诗词的教学也不例外。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独有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由于小学生阅读量尚少,知识面较窄,思维、人生阅历等因素,对于古诗词中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还难于理解,感悟。加上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弊端,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民族精粹文化的热爱。新课标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如果能够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就能事半功倍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选择图文声像、视频、动画等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爱上古诗词,使他们全身心沉浸在古诗词的美好境界中,达到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就更易于感受诗韵、理解诗意,想像情境,体会情感,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多媒体信息技术下小学古诗词的教学策略谈几点浅见。
一、注入声情,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古诗词的节奏跌宕起伏,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具有无穷的魅力。从短短的字里行间能充分体会其和谐的韵律,感受到富有节奏的音韵美。在教学古诗词时,如果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从而巧妙地将学生带进古诗词的学习中。如在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时,我先展示一幅送别场景的画面,后播放与这首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让那凄婉、轻灵的动人旋律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丰富的创造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在古原草与朋友王孙离别的伤感情景,然后乘此契机进入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便兴趣盎然地诵读学习了。学完古诗后,把它谱曲传唱,让学生陶醉于它的音韵美之中,在优美的音韵中,那幅“送别图”场景便永远定格在学生的心田。再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我选用了舒缓和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配上动情的朗诵,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的丰富想象,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李白诗中那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与山水冥合之情境。让学生也仿佛置身于彩云间的白帝城,正与诗人一同乘着轻快的小船飞越千里江陵。如此营造出的声情并茂的导入情境,感染了每一个学生,能使学生在感受音韵美中,满怀激情地进入到古诗词的课堂学习中。
二、创设情境,悟赏古诗词的意境美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古诗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究意境,这是诗人的情感理想同客观现实的高度统一,是一种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也就是指诗的“意境”。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豁达;有的含蓄典雅……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境,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古诗词的情境中,去悟赏它的意境美。
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这首古诗饱含着丰富的信息。如:垂柳的颜色和形状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仅靠老师的“纸上谈兵”是难于给学生一个丰满的形象认识的。因此,我根据诗意绘制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活动投影片。画面上,在碧波荡漾的湖边,一棵棵碧绿的杨柳,垂下千万条稚嫩的柳丝,微风轻拂,柳丝随风飘荡,发出悠扬的“沙沙声”,美妙入耳,一幅优美的春景图便展现在眼前。教学时,乐曲中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的再造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的、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便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优美意境之中。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如,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显示出“浩浩荡荡东流的长江水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画面,然后向学生介绍天门山雄奇秀丽的风光,最后,把“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进行了一个特写。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之下,老师无需再用华丽的语言讲解诗文,学生就能融会贯通地理解了诗文的含义,感受到其中的优美意境,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研透词句,体验古诗词的情感美
诗词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媒介。古诗词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才能体会到诗歌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必须研透诗词含蓄、凝练的词句,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真正感悟诗人“字字传其情,词词传其意”的境界。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却是囫囵吞枣又趣味索然。而多媒体信息技术能通过形、声、光、色等多种形式,将抽象、概括的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反复推敲、理解,从而领略古人用语的妙处,体会蕴含的情感。
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此诗,我通过播放多媒体,引导学生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是中“异乡”“异客”两个“异”字的含义是很不一样的,前面那个“异”除了“他乡客”以外,还在心理上、情感上与当地人、与在朝者格格不入的意思。这两个“异”加上开头的“独”字,强化了诗人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那种孤独和寂寞的情怀,有力地反衬了他的思乡之情。
如在教学王安石的古诗《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柳絮如烟、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将学生带入了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很快领悟到了王安石所用“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盖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学生通过精妙词句中接受春的信息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赞美和思念之情。
四、再造想象,感悟古诗词的表达美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联想和想象是诗词不可缺少的要素。在诗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文字的描述,展开大胆再造联想和想象。由于古诗词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往往给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而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有效地啟发学生去作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的再造,感受诗的意蕴。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华,从而感悟到它的表达之美。
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我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景色,那凌空而下、飞洒云天的奇特壮美景观赫然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巨大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峰顶端喷泻而下,如滚滚长河般奔腾不息,犹如一条巨大、耀眼的白练悬挂于苍翠青山之间,它以千军万马之势飞泻而下,咆哮着,怒吼着,发出震耳欲聋的轰然巨响。如此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进行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情感油然而生,进而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说:“那飞流瀑布溅起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珍珠,向四周跳跃,煞是精彩;那缠绕的雾气,弥漫四周,仿佛置身于烟雾缥缈的仙境中了。”有的学生说:“这长长的瀑布就像从天宫仙女舞动的雪白银纱,璀璨生辉,美极了。”……
总之,从古诗词教学的难点出发,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能够拓展孩子们的思维与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感受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古诗教学增辉。从而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索、构建一条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资源库相结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盖延莉.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 (22):83-84.
[2]曾晓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 (7):89.
[3]王明杰.浅谈多媒体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1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