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美学思想探索研究
2019-11-22郭敏进
郭敏进
摘 要:本文是对传统武术中體现出的美学思想,其中包含了包括武术姿势、套路特征分析、修炼中自身体验及悟道等在美学方面的展现去做重点研究的,对武术从自身存在的审美意识像武术美学学科体系挖掘的过程进行探索。经此研究,对于武术之美,可以带领人们对其进行正确的学习与体会,对其美学思想与内涵,包括对人精神生活的丰富,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挖掘。
关键词:中国武术 审美 思想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9(b)-0202-02
现如今,我国国民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认知能力不停地提升,因此,武术研究标准也是日益增高。中国传统武术理论基础是比较深厚的,但是,在研究现代理性特征上还没有完善。因此对其的切入点从传统文化出发,对现代美学知识做参考,从具体拳术到武术规律,从武术外在形体表达到内在精神诉求进行研究,将中国武术文化的美学内涵进行丰富。
1 重新认识武术
武术是一门技艺,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从广义上看,将中国各民族武技拳法都囊括在内了,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源渊流长”。直至发展至今,是一个创造和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物质和精神成果。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和行为以及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历史发展过程里边,民族风格、习惯、心理、感情等因素已经渗透进去。因此,从根本角度去看,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缩影,同时与中华文化是分不开的。
2 武术的技艺特征审美
2.1 动物仿生
从动物仿生研究学理的历代来看,传统武术是不缺少派别的,比如常听的猴拳、蛇拳等,还有就是武侠小说中对其进行的夸张渲染,像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欧阳锋的蛤蟆功、洪七公打狗棒法等,虽是小说家言,但其中有真实的仿生原理。
2.2 再现生活场景
基于传统武术技法自然背景,一方面存在动物仿生模仿及学习,另一方面,有许多人的平时生活现象的再现,它并非生活再现,是在其中使用武术技法,这样平时生活现状会成另一种艺术现象。此景多见于纯阳拳中,像纯阳脱袍、霸王举鼎、纯阳背剑、二仙传道、渔翁摇橹、朝圣敬香、铁李探湖、双抖两腕、渔人撒网等招式。这些将现实生活处于的场景及人物形态很好的展现了出来,
2.3 自然仿生
自燃仿生是将整个世界纳入纯阳武术动作中,不是有其形而无神。纯阳拳在收纳自然之美上,不是静态的静物,而是动态的,将追求的动作神韵展示出来。像“风吹杨柳”,没有风的时候是静态美景,有风吹过时,树枝随风从。在自然模仿上,纯阳拳相当于将武术动作串联起来展示给人们。
3 武术套路的艺术化
3.1.套路是武术发展的高级阶段
武术经过流传和研习,有了自己的运动形式,即套路和技击对抗,围绕其形成了很多功法。其中套路是我国独有,其他国家没有的特征之一。“套”若放到辞书中去解释意为“串连;连接的”,“路”则是道路。其实它是把很多技击动作像“踢、打、摔、拿、击、刺”等,通过顺序艺术化的去编排,并表演出来。很多的技击、攻防动作组合成了套路,并非将其简单串联一下而已,而是进行了艺术升华与再现。
对现在的武术放眼观察,很多拳种都有套路,只有一少部分不存在,像散手、散势或气功等。还有人觉得武术套路是,其实并非如此。创造套路不是为表演,或是迎合群众,骗取他们的支持和信赖,是为了让学习武术的人们在平日练熟这些实用的技术。
3.2 形式美和意蕴美
武术套路有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意蕴美两种艺术美。将动静、起落、快慢、高低、刚柔、进退、转折、收放、虚实、轻重间的相互对比表现变化应用在整个套路中,并将艺术感染力提升了上来。“神韵、气韵和意境”等是武术套路的意蕴美。“神韵”是神采与韵味,“气韵”则是生气勃勃,有韵味。在演练武术套路时,若要将“气韵生动”达成,要将“心、神、意、气”做到。中国人追求的最高审美层面是意境,将生活图景和思想情感统一融合,进而形成艺术境界。它是整体性和可感知的,就像身法之妙,可会意不可言传。同时它还可以让人们产生联想、回味,深远幽长。将武术套路看作技击的艺术表现,将它激昂、优美运动的乐章展现在观赏者面前,形成生动搏击的磅礴画卷。将从有形联想发展到无形的。
3.3 套路演练的意象审美
若意蕴及形式美对整体感受较为侧重的话,因此,意象审美会带局部特点,其完美型是具体而微的意象美。 意与象、情与理、形与神都不能分开。武术套路动作意象就“整体性特征”来说,集中体现在:在对攻防打斗“虚与实、有与无”的统一演绎中,是主体通过肢体语言完成的,将“表现与再现”的交感世界勾画出来。
用较为含蓄的方式对武术套路动作的意象进行表达,经婉转及意向性把含蓄性呈现出来。婉转性较为混沌,是事物将要骤变的临界状态,就像纯阳拳发力前就行“蓄力”一样,此过程静中寓动,含有一种一触动就会立即爆发的压迫感,观者对这种巨大的感官冲击是可以感受到的。意向性要将动作“意图”显示出来,是需要婉转性进行表达的。就像蔡龙云先生说的那样“武术动作都有他的意向性,进则是攻,退则是守,静止时的拳势,也会有‘伺机而动的意向。可以将各个动作及架式的意向表现出来,这样显得武术运动特别的活泼生动,不会显得空洞无力。”因此,武术意象美在意向和动作间将独特的美感表达出来。
4 傳统武术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直觉的关联
4.1 武术内力和境界体验
就传统武术来看,习武者内力不用时隐而不显,存在境界高下之分。经两种方式展现生命境界,直接和间接的。生命境界的提升是习武之人与常人最大的区别。一些武侠文学中存在虚构成分,以金庸小说为例,将内在道理说明。在《神雕侠侣》《笑傲江湖》中,对打遍天下无敌手、一生求败而不得的“剑魔”独孤求败都有提到。 都提到过的。独孤求败“剑冢”被杨过无意发现,第一柄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余河朔群雄争锋。”主人20岁前用过的这柄剑,是一种风格的代表。
4.2 “无功利”的审美直觉
“精、气、神”是武术内在的表现,所以需要媒介,也就是感官表达。黑格尔把美学看作研究“精神”通向自我意识中,将艺术作品涵盖的新象征不停地进行展现,将“观念以感觉外表”过程赋予,将艺术的本体论定义说明。简而言之,在艺术前进方向上,艺术作品要为其提供感官表达。武术最初的功能虽然只是用来打仗,但时代不断的发展,不断丰富了武术技艺的表达,其目的不再是技击,可以抒发自我情感,让人的生命愉悦。
参考文献
[1] 王岗,陈保学.中国武术美学精神论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2):103-110.
[2] 张磊,王欣,李平.中国武术美学的现象学审视[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4):127-132.
[3] 赵苗,葛琨.浅析中国武术运动的美学形态[J].成功(教育),2013(1):274-275.
[4] 马文友.中国武术的审美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2.
[5] 孙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武术美学研究评鉴及前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6):503-507,526.
[6] 杨秀梅,沈时明,张正民.中国武术的美学寓意与表现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08(7):11-12.
[7] 胡秀英.中国武术审美方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8] 张力.形式美与技击美的辨证统一——试论中国武术美学的发展方向[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4(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