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在线课程的开发现状与思考
2019-11-22彭丹
彭丹
摘 要:体育类在线课程的开发正处在发展阶段,存在着数量少、质量不高、受众面不广等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体育类在线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应提高对在线课程的认知,对教学进行改革或创新;体育项目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在线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传统课堂搬上网络;丰富体育类在线课程数量,提高课程制作质量;加大体育在线课程的研究,应用新兴研究成果促进教学;扁平化时代下体育在线课程的参与者都应做好心态的调整。
关键词:体育 慕课 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9(b)-0116-02
在当今互联网汹涌来袭的浪潮下,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程日益成为众多受教育者获取教育资讯的主要选择。2018年,教育部提出:到2020年计划认定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体育教学在此背景下,同样分享着来自“互联网+”的便利与高效。如何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开发在线课程,打造“金课”,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改革,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求变,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爱课程网体育类课程的开发现状
爱课程网(www.icourses.cn)是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在线课程资源网站,对其网站中体育类在线课程的相关现状进行调查,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体育在线课程的开发情况。该调查截至2019年5月19日。
1.1 体育类课程的数量及类型调查
進入爱课程网首页的“搜索”输入“体育”,搜索出与体育有关的体育课程(含慕课、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一共有45门,其中运动技术类课程主要有《田径》《网球》《篮球》《乒乓球》等,以群体基础较好的运动项目为主;学科理论类课程主要有《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学》《学校体育学》《大学体育》等。数量上,运动技术类课程占比小于学科理论类课程。
从调查可知,体育类课程的开发课程数量少,内容较单一。一方面反映出体育运动项目的特殊性,更多的是体现实操性,需要大量的线下实践练习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体育学科理论课程的教学对象范围相对较窄,在线课程的开发需考虑影响面的因素,因此课程的开发上侧重于普适性较强的课程,如《运动营养与健康》,或基础类课程,如《大学体育》,反之,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开发情况不太理想。
1.2 体育类课程的受众调查
通过调查,体育类课程在“在线开放课程”的“在授课程”中,选课人数最多的是《运动疗法》,人数计有5300余人;其次是《大学体育——游泳》,人数为3900余人。在“视频公开课”的类别中,参与学习人数最多的是《体育密码与体育运动》,人数达23000余人;其次是《运动营养与健康》,人数达19000余人;《健身气功·易筋经》人数紧随其后,约18000人。
而在爱课程网的其他热门课程中,如语言类课程、基础类课程、一些社会热门领域的课程等,选课人数能达到数万,甚至10余万。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体育类课程的影响面还需要扩大。同时,目前选课人数较多的基本都以大众易于接受、适用性较强的课程,这对后续开发体育类在线课程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2 体育类在线课程发展的思考
2.1 改变传统教学,扩充课堂外延,提高在线课程认知
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程教学是一种能够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方式,为师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教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教育方式,具有宽容性、兼容性、指导性的特点。体育类在线课程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提高对在线课程的认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及体育教学的特点,进行改革或创新,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2 体育类在线课程不是简单将传统课堂搬上网络
体育项目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因此注定不能单纯地把体育课堂从现实搬上网络,否则教学效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教学效率反而下降。如何将在线课程的优势与体育项目的特点结合起来实施教学,是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之一。目前看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这就需要对原本的知识点、重难点进行切割。如在线教学时以基础知识、基本动作的要点讲解、示范为主,线下教学时以练习、辅导为主。
此外,体育项目众多,这也决定了不同项目彼此之间的在线课程的设计思路、内容设置不尽相同,不能简单照抄照搬,如表现性强的武术套路、太极等项目可以是多角度的讲解、示范,但足球等球类项目除复杂技术外还涉及战术运用、团队配合、空间感知等,很多网络上不能解决的细节又有待于实践操作。这就考验不同项目的教师需要对视频演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互动练习等方面进行精巧构思,哪些可以是在线教学完成,哪些又必须在线下练习实践。
2.3 丰富体育类在线课程数量,提高课程制作质量
目前体育类在线课程开发数量较少,应利用体育学科运动项目多、内容易于普及的特点,积极开发相关课程,提升体育类在线课程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如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群众基础广的运动项目;与健康生活、身体锻炼密切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打造成在线课程。
体育类在线课程的制作,课程名称的设置、界面的美观合理、视频的短小精湛、内容及知识点的分配、教师的举手投足,语言表达、示范的准确优美等,都是影响在线课程质量,是否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需要教师团队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编辑、整理、优化,而不是大而全、生硬无趣的网络版体育课。
2.4 加大体育在线课程研究,应用新兴研究成果促进教学
目前体育在线课程少,影响偏弱的因素之一是相关学术研究不多,促进教学提高,带动课程发展的学术成果更少。因此,应加大对体育在线课程的研究,运用新兴研究成果来促进其发展。同时体育学科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有待于新科技、新设备来“武装”自己,如在即时反馈、交互体验、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领域的成果能应用在体育在线课程的开发上,势必会对教学双方的体验、未来发展趋势上带来重要影响。
2.5 扁平化时代下体育在线课程的参与者做好心态的调整
体育在线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学者、教师,还是参与学习的学生、社会人群,在互联网建构的扁平化时代下,在广阔的学习平台上都有了平等对话与交流的权利和机会,应以一种积极的思维、谦虚的态度、进取的精神,融入到新兴的教与学的实践中,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赵红,张童.慕课MOOC时代下的高校健美操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8):125-126,128.
[2] 陈坚伟.MOOC时代中国高校体育在线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3):109-114.
[3] 翟雪松,袁婧.MOOC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10):97-1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