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鸡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分析与比较
2019-11-22张丽
张丽
摘 要:本试验以边鸡保种群公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胸肌、腿肌中氨基酸含量并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从边鸡肌肉中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丰富。公鸡胸肌、腿肌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8.48%、41.74%,母鸡分别为28.38%、39.32%,必需氨基酸含量腿肌极显著高于胸肌(P<0.01),但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公鸡胸肌、腿肌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80.45%、96.06%,母鸡分别为80.22%、93.78%,总氨基酸含量腿肌极显著高于胸肌 (P<0.01) ,但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味觉氨基酸含量腿肌也高于胸肌。试验结果说明,边鸡腿肌比胸肌含有更为丰富的氨基酸,风味更加鲜美。本研究结果为揭示边鸡肉质风味鲜美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边鸡营养价值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边鸡;肌肉;氨基酸
中图分类号:S8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1085(2019)10-0010-05
边鸡是山西省优良的地方鸡种,主产于山西省右玉县、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等地区,具有蛋重大、肉质优良,抗寒耐粗等特性,深受当地百姓喜爱。边鸡肌肉胶原蛋白含量高,煲汤靓丽鲜美,肉质劲道、浓香,曾与黄河鲤鱼齐名,为满清时期的宫廷御用菜鸡[1-2]。肌肉中氨基酸所富含的鲜味、甜味、芳香族类氨基酸是地方鸡种肉质鲜美、风味独特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试验以边鸡为研究对象,对其肌肉中氨基酸的含量与组成进行测定分析,旨在揭示边鸡具有独特肉质风味的原因,同时为边鸡肌肉营养价值评定提供基础数据。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鸡群来自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国家级边鸡保种场。试验选取边鸡保种群1日龄雏鸡60只(公母各半),同一饲养条件下笼养,自由饮水和采食,饲养至112日龄。
1.2 试验方法
1.2.1 样品的采集 饲养至112日龄的边鸡,随机选取公母鸡各10只,禁食12h后采用颈部放血法进行屠宰,各取腿肌、胸肌100g送至中国农业大学进行氨基酸的测定。
1.2.2 氨基酸的测定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日立L-8900氨基酸分析仪测定。
1.2.2.1 试剂 6moL/L的盐酸溶液,pH2.2的盐酸。
1.2.2.2 步骤 ①称取检测样品约50~100mg(准确至0.1mg)于15mL的安培瓶中;②加10mL 6moL/L的盐酸溶液,氮吹1~2min,盖上盖子;③将安培瓶放入(110±1)℃恒温干燥箱中,水解24h。冷却后混匀;④取200μL的水解液,置旋转蒸发器中,水温60℃,抽真空,蒸发至干;⑤加入3mL pH2.2的鹽酸,摇匀后备用;⑥放入氨基酸分析仪进行测定。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采用LSD方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2 测定结果与分析
2.1 边鸡公、母鸡肌肉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 边鸡保种群公、母鸡胸肌和腿肌的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边鸡公、母鸡的胸肌、腿肌中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和10种非必需氨基酸,由于色氨酸在酸解过程中已分解,所以未检测出。在所有检测出的氨基酸中,公鸡腿肌中的苯丙氨酸含量最高(13.78%),且腿肌中的含量极显著高于胸肌(P<0.01)。
在相同性别不同部位的情况下,除胱氨酸、组氨酸外,其余氨基酸含量均为腿肌高于胸肌,其中苯丙氨酸、谷氨酸和亮氨酸差异已达到显著(P<0.05)水平。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含量也是腿肌显著高于胸肌(P<0.05)。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EAA/TAA和EAA/NEAA结果显示也是腿肌显著高于胸肌。说明边鸡腿肌相对于胸肌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氨基酸。而在相同部位不同性别的情况下,17种氨基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总氨基酸含量差异也不显著。
边鸡公、母鸡肌肉中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含量比值(EAA/TAA)以公鸡腿肌最高(43.46%),其次是母鸡腿肌(41.92%),最低的是母鸡的胸肌(35.37%)。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同样是公鸡腿肌最高(76.85%),次之是母鸡腿肌(72.18%),母鸡的胸肌最低(54.74%)。
2.2 边鸡不同部位氨基酸含量的分析比较 结果见表2。表2显示,边鸡胸肌、腿肌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除胱氨酸、组氨酸外,其余均为腿肌高于胸肌。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含量也是腿肌显著高于胸肌(P<0.05)。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EAA/TAA和EAA/NEAA结果显示腿肌显著高于胸肌。
2.3 边鸡肌肉中支链氨基酸的组成分析 结果见表3。支链氨基酸主要包括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 3 种,其具有参与肌肉合成、刺激激素分泌、 提高运动耐力、恢复肌肉疲劳、强化肝功能、保护心脏等功能[4]。
由表3可知,边鸡肌肉中的支链氨基酸含量,均为腿肌高于胸肌,以母鸡腿肌中含量最高(11%),其次是公鸡腿肌(10.84%)。而支链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以母鸡胸肌(12.43%)最高,其次是公鸡胸肌(12.23%)。
2.4 边鸡肌肉中味觉氨基酸的组成分析 结果见表4。鲜味氨基酸主要由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组成,是决定鸡肉风味的重要物质。甜味氨基酸主要由丙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脯氨酸和甘氨酸组成。芳香族类氨基酸主要由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组成。三类氨基酸都能够改善鸡肉风味,使其保持鲜美、浓香,深受大众喜爱[5]。
由表4可知,边鸡肌肉的鲜味氨基酸中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比较高,甜味氨基酸中丝氨酸的含量最高,芳香族类氨基酸中苯丙氨酸在腿肌中的含量最高,极显著高于胸肌。三类氨基酸在边鸡腿肌中的总量都高于胸肌,而同一部位的三类氨基酸含量在公、母鸡中差别不大。
2.5 边鸡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与WHO/FAO氨基酸模式谱的比较 结果见表5。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了氨基酸模式谱理论,建立了评价食物中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重要标准[6]。
如表5所示,与WHO/FAO 模式谱参考标准相比较,边鸡胸肌、腿肌中的蛋氨酸+胱氨酸含量占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远远超过了模式谱的推荐值;腿肌中的苯丙氨酸+酪氨酸含量也远超了模式谱的推荐值,而在胸肌中含量却相对低些,但也基本达到规定值;胸肌、腿肌中的赖氨酸、苏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都高于推荐值,缬氨酸和亮氨酸却未达到标准。
3 讨论
氨基酸的含量是评价肌肉营养价值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5]。研究结果显示,边鸡肌肉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所含的17种氨基酸在公鸡、母鸡肌肉中的含量差异不显著;腿肌中的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高于胸肌,其中苯丙氨酸、谷氨酸和亮氨酸达到差异显著水平;EAA/TAA和EAA/NEAA结果也是腿肌显著高于胸肌;支链氨基酸、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芳香族類氨基酸在腿肌中的总量也都高于胸肌。说明边鸡腿肌相对于胸肌氨基酸含量更为丰富,含有更多的风味物质,味道更鲜美,这也是人们更喜欢吃边鸡腿的原因。
与WHO/FAO 模式谱的推荐值相比较,边鸡肌肉中的蛋氨酸+胱氨酸含量及腿肌中的苯丙氨酸+酪氨酸含量远远超过了推荐值,这主要是因为边鸡肌肉中的胱氨酸(9.14%)及腿肌中的苯丙氨酸(12.49%)含量都比较高。苯丙氨酸是主要的芳香族类氨基酸,其含量高就意味着肉味更香浓,这进一步说明了边鸡腿风味独特、鲜香。胱氨酸具有协助皮肤形成,增加系统解毒等功能,常用于肝炎、脱发症、白细胞减少症等,所以说明富含胱氨酸的边鸡肌肉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边鸡肌肉中的缬氨酸和亮氨酸含量相对偏低,影响了其营养价值,应依照互补法原则,结合其它食物氨基酸含量进行均衡配比,提高边鸡肌肉的营养价值。
4 结论
边鸡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丰富。边鸡公鸡、母鸡肌肉中氨基酸的含量差别不大,营养价值相当。边鸡腿肌中的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和味觉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高于胸肌,说明边鸡腿肌含有更为丰富的氨基酸,风味更加鲜美。
参考文献:
[1] 丁馥香,张李俊,魏清宇,等.右玉鸡品种资源现状及生物学特性观察[J]. 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1):120-121.
[2] 丁馥香,张李俊,魏清宇,等.右玉边鸡的采集与选育进展[M].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李培峰,魏清宇,叶红心,等.边鸡肌肉品质的研究[J]. 动物营养学报,2016,28(7):2221-2227.
[4] 王成,何伟忠,陶永霞,等.新郑和若羌灰枣氨基酸组成比较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5,52(01):51-55.
[5] 张娟,顾亚玲,杨彦军,等.固原鸡不同群体肌肉氨基酸组成分析与营养价值评定[J].畜牧与兽医,2016,48(08):62-65.
[6] 刘忠伟,裴占阳,陈伟,等.倒毛鸡肌肉氨基酸组成分析及营养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2015,46(09):1704-1709.
[7] 顾亚玲,张娟,杨彦军,等.不同群体固原鸡肌肉氨基酸及脂肪酸含量差异性测定[J].中国家禽,2013,35(24):28-32.
[8] 赵卉,刘继永,刘操,等.3种珍禽肌肉中氨基酸成分分析及营养评价[J].食品科技,2014,39(11):138-142.
[9] 陈洁波,张晓梅,崔帆,等.茉莉花香型贵妃母鸡肌肉中氨基酸含量的分析[J].家禽科学,2012(11):7-13.
编辑部版权页声明: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家禽科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