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畜牧业供给侧改革路径探索与思考
2019-11-22陈岗
陈岗
[提 要]达州市为四川畜牧业大市,蜀宣花牛、旧院黑鸡、开江白鹅、开江麻鸭等地方特色畜禽品种享誉省内外。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畜牧业供给侧改革,立足“调结构、降成本、去产能、补短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效率,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扎实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解决达州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促进达州畜牧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关键词]达州市;畜牧业;供给侧;改革路径
[作者简介]陈 岗(1966—),男,四川文理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史。(四川达州 635000)
[基金项目]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项目“高质量视阀下达州市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SLQ2019A-09)
一、达州市畜牧业发展概况
达州地处四川东北部,位于川渝鄂陕四省市的结合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是我国地理的中心地带,宣汉罗家坝遗址、渠县城坝遗址分布其中,是古代巴文化发祥地。
从地形地貌以及气候而言,达州市地处四川盆周山地,大山、深丘横跨其中,其幅员面积约占达州市总面积的70%,区域内平坝地区较少,这种地形地貌造就了达州市生态链条较为完整,牧草资源较为丰富。
区域内四季分明,全年雨水较为均匀,除海拔较高的一些乡镇冬天下雪外,大多数地区热量资源充沛,无严寒,较少出现寒潮低温。此外,区域内河流纵横,州河、后河、前河、明月江分布其中,能满足区域内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达州发展农业、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四川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市,据统计,达州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多达400万吨以上,能够充分满足羊、牛等草食动物的需要,同时,随着各地退耕还林,大量的山地改造后可发展为草山、草坡,种植优质牧草。2017年仅万源、宣汉两地,改造草山、草坡面积就达378万亩,其中150万亩种植了优质牧草。
达州市畜牧结构中,生猪、肉牛、白鹅、黑鸡、山羊是区域内重点发展的家畜。
生猪方面,达州市是全国重要的生猪养殖基地,全市三县、三区、一市,除万源市外,其余各县(区)均为四川省生猪供给大县(区),2017年全市共存栏生猪500万头以上,有达州丽天牧业有限公司、天王牧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集团。
肉牛方面,宣汉的黄牛、蜀宣花牛享誉西南地区,宣汉、万源、开江是四川省牛、羊标准化养殖、生产的基地。全市有肉牛养殖及加工企业10余家,创有“金手指”、“灯影牛肉”、“川汉子”等知名品牌。
鹅、鸭方面,开江县有川东“小成都”之称,地势平缓,有30余万亩稻田,是四川省最大的白鹅、麻鸭养殖基地。宝源白鹅、德康鸭业、希望集团2014年入驻该县,为该县养殖、加工规模最大的企业。全县2017年存栏白鹅、麻鸭达500万只以上,其中该县的白鹅是我国地方性保护品种,是我国农产品驰名品牌。
黑鸡方面,万源市旧院镇是达州市黑鸡养殖的原产地,该镇地处大巴山富硒区,区域内的黑鸡是地方性保护优良品种,驰名全国。鸡肉肉质鲜美,富含各类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所产的鸡蛋色彩斑斓,有五彩蛋之称。
综观达州市畜牧业,其生产方式仍较落后,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较低,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度不够,产业链不完整,市场竞争力不强。
近年来,随着大众对健康、绿色、生态畜牧产品的追求,部分畜业产品结构性相对过剩,一般性同质化畜禽產品量大、价低,而高品质产品供给无法满足消费市场需求。[1]
如何通过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达州市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推动畜牧产业再上新的台阶,是学界或畜牧业相关部门需要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二、达州市畜牧业发展呈现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散养农户逐步退出,家庭牧场成为发展方向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一方面,农村散养户逐步退出。2018年,达州市农村生猪散养户已由2010年的30%下降至目前的15%左右。另一方面,有一定经济实力、文化知识的返乡农民工或大学生把养殖业作为创业选择,成为现代达州市畜牧业发展的生力军。在政策和项目的支持下,适度规模、种养平衡、效益突出的现代畜牧业家庭牧场,已成为达州市农村畜牧业的发展方向。[2]
四川省创新创业标兵王宇,大学毕业后,筹集资金数百万元,在万源市老洼村创办了万源市恒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黑鸡。公司建立后,经过努力,规模从养殖1000多羽、面积200多平方的圈舍,发展成为万源市黑鸡产业化养殖的示范性企业,获得了四川农业大学的项目支持,成为四川农业大学“家畜基因定位”基地,常年有博士、硕士驻扎养殖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品种选育。目前,公司养殖基地占地1000多亩,山上散养黑鸡3万余只,每年培植鸡苗10万尾,产鸡蛋20万枚以上。雇佣当地贫困户46人,带动周边961家农户养殖黑鸡,同时企业,通过送鸡苗、送技术、送资金等方式,解决了192户贫困户精准脱贫。
渠县三板乡香安村返乡农民工朱江从事养羊业,现圈存优质山羊767头,预计年出栏500头以上,经济效益达30万元以上。渠县万强农民养鸡专业合作社、渠县东兴禽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养殖户达300余户。其中,肉鸡年出栏2000只以上的规模大户已发展到37户,蛋鸡年存栏500只以上规模大户已发展到61户。开江顺江麻鸭养殖场由返乡农民工投资新建,现饲养麻鸭5万只,雇工15人,负责生产、经营和管理,年收入在100万元左右。
(二)养殖成本增加,养殖设施现代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标准化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方向
标准化规模养殖成为达州市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形式,特别是近年来,对养殖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畜禽养殖进入了高成本时代。随着劳动力资源和饲料、兽药等成本的不断攀升,以及环保的投入,倒逼畜禽规模养殖场引进现代化的设施进行改造,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水平和产业效益。
2017年达州市财政对各县(区)发放涉农贷款资金3000万,用于部分有一定规模的畜牧企业升级改造,在项目支持和政策扶持的引导下,改建了宣汉县优百万、大竹县东湖、开江县凌安、通川区普州奶牛等一批自动化、现代化水平全省一流畜禽规模养殖场。
同时,一些畜牧公司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如东湖农牧与天兆投资公司合作,投资500万元,引进先进设施、技术和管理经验,对现有养殖场进行了改造,实现了养殖设施化、自动化。凌安畜牧公司引入成都某公司资金300万元,建成集自动投料、自动控温、自动集蛋于一体,存栏蛋鹅30万只的现代化白鹅养殖场。
(三)林下生态养殖兴起,特色养殖加快发展
随着乡村旅游兴起,林牧结合、种养平衡、一、三产业互动发展的林下生态养殖逐步在达州兴起。
该养殖模式因其投资少、门槛低,已成为部分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创业的首选。2018年,达州市已发展“林牧结合、种养平衡、一、三产业互动”的林下生态养殖150余户,年畜禽出栏量已达200余万只,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畜牧业发展业态。渠县,占地2000余亩的远文林牧林下肉鸡养殖场已逐步成为集养殖、观光、休闲于一体生态牧场;万源、宣汉,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野山猪养殖已初具规模,已建成涵盖中和、仁合、社日等五个乡镇的规模养殖产业带。
(四)畜产品营销品牌化,差异化发展趋势明显,订单生产销售成为畜牧业发展趋势
面对价格频繁波动的畜牧产品销售市场和相对较低的比较收益,规模养殖场、畜产品加工企业向市场要收入、向品牌要效益、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意识明显增强。
目前,达州市已认证无公害畜产品基地24个、产品30个,并培育了“川汉子”牌宣汉牛肉、“百年灯影”牌达县牛肉、“达俊”牌铁山黄羊、“朝阳”牌生态猪肉、“福成寨”牌富硒鸡蛋。这些畜牧品牌随着相应畜牧产品被国家认证为原产地地理标志,成为区域畜产品保护品种。[3]为破解规模化养殖带来的销售难题,以定向投入、定向服务的方式,打通生产与销售的渠道。如百年灯影与裕隆肉牛专合社的“订单”、英龙肉牛专合社与养殖农户“托养”与“寄养”、河峰农业与北京华联、沃尔玛的“农超对接”等模式和机制,较好解决了畜产品的市场销售问题。
(五)产业化经营提速,经营集团化趋势明显
近年来,达州市生猪主导产业、花牛特色产业和黑鸡优势产业均培育1-2个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集团。全产业链经营、集团化发展已成为达州市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趋势。
丽天牧业有限公司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盘活闲置生猪规模养殖场9个,形成了年出栏生猪15万头的生产能力,成为生猪产加销一体化企业集团。
天王公司在达州市下属各县46个乡镇,建立了108个生猪养殖场,并在55个乡镇设立了鲜销门市,成为集种猪繁育、生猪育肥、饲料生产、屠宰加工、冷链直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集团。
三、供给侧背景下达州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提升畜产品的质量与品质,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4]为此,从畜牧业供给侧角度而言,其矛盾与问题表现为:
(一)结构方面
达州属秦巴山区,受传统家畜养殖品种的影响,区域内农户基于成本的考虑,多钟情于传统的家禽品种,固守畜牧品种代际繁殖,对一些优质的畜牧品种有所要求的养殖环境、饲育方式、养殖时间缺乏必要的耐心,饲養积极性不高。加之农户养殖规模普遍偏小,优质畜牧品种的比较优势较难显现。此外,由于繁育技术的滞后,市场认同的优质、高产的畜牧新品种不多,造成了区域畜牧结构调整的困难。
达州畜牧业在品种构成上,由于草食家畜比重轻,造成畜牧业结构不够合理,近年来,猪肉严重过剩,过山车式猪肉价格波动使得农民叫苦不迭,但长期的饲养习惯,以及养殖环境及地域的限制,一些乡镇农户仍以猪为养殖的对象。而市场价格较高的奶牛、肉牛、肉羊生产严重不足,其产量难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要,每年还需从外省高价输入大量的羊肉、牛肉。
同时,畜牧业加工企业产品以鲜销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种类不够丰富、特色不够鲜明。一些龙头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国、省知名品牌数量偏少,绿色食品、地理保护标识不多,有机食品认证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库存方面
畜产品库存表现为延长饲养时间。通常情况下,活体家畜不利于长途贩运,常温下,畜产品宰杀后,保存的时间较短,对大多数养殖户而言,修建或者租赁冻库低温储藏畜产品,因成本过高,极不现实。加上人们喜食新鲜畜产品,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倒逼养殖场延长畜禽养殖时间。
这种情况在生猪养殖过程中表现尤其突出。根据对大竹、通川区、渠县等地牧业公司及养殖大户调研,近年来,猪肉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价格长期低迷,若农民低价抛售,易导致养猪户严重亏损。为减少猪价过低带来的损失,养猪户往往在猪价低迷时惜售,延长生猪饲养时间,甚至一些地方出现农户生猪养殖超过200天,过长的饲养周期,错过了最佳屠宰时间,猪肉老化已不宜上屠宰线屠宰了,很显然,农户在市场面前,延长饲养时间,实际就是库存过高的一种表现。
同样,课题组万源旧院镇调研黑鸡产业时,类似问题也比较突出。一般而言,黑鸡从孵化出苗到市场销售,正常的时间周期是6个月,最多不能超过8个月,时间过长养殖户投入的成本上升明显,且鸡肉老化,口感较差。由于销售滞后,大量黑鸡无法上市,养殖户业只好延长饲养时间。
(三)杠杆方面
调查发现,规模养殖,有助于养殖户利润的获取。对绝大多数养殖户而言,都有扩大养殖规模的意愿,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养殖场,特别希望通过量来增强市场竞争力。但实际情况是,资金短板是养殖户遇到的最大困难,尽管政府有一定的助农扶持资金,但这些资金的流向性非常明确,获取的条件高,只管锦上添花,且资金的贷款期限较短,到时必须归还。
尽管各地都建有数量不等的畜牧协会或专业合作社,他们只是在生产或销售上发挥较大作用,而在协调各方资金,用于扩大畜牧业再生产的作用十分有限。相当部分养殖户通过民间高利贷借贷获得资金,面临利息高,还款压力大的问题。
另一方面,部分畜牧养殖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建设场房和购置设备,由于建设时没有对市场进行精准评估,盲目上马,当生产销售发生脱节时,就会产生厂房废弃,设备闲置的问题,销售困难,难以偿还银行本金、利息。
此外,有的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为达到企业引入的目的,不考虑市场需求,盲目为养殖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结果形成较为严重的资金杠杆问题。
(四)成本方面
近年来,达州市区域内饲料价格、劳动力价格上涨明显,加之物流运输费用的攀升,家畜饲养的成本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养殖业环保标准要求提高,使得本地畜牧业生产的比较优势不复存在。如2017年宣汉奶牛鲜乳的平均成本为40元/kg,高于国内生鲜乳的平均成本33元/kg,其成本比欧盟高24.6%,比美国高23.6%,比新西兰高40.2%,比澳大利亚高39.6%。
在优良畜种方面,达州市大部分生猪养殖场能够繁殖的母猪其年提供活猪头数在18头左右,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25头的水平。育肥猪成本7.5元/斤,也高于一些周边省市的水平,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较低,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五)短板方面
达州市是畜牧业大市,但并非畜牧业强市,区域内优质的畜牧业品种较少,且大多数养殖户的饲养规模也较小,科学高效的饲养方法并未完全了解、接受。同时,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养殖与污染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生态养殖成为当下养殖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8年达州市开展畜牧业环保督查,严格控制水源地和人口密集区域畜牧业的发展,相当数量的畜牧企业面临停业整改状况,在资金匮乏,技术、规模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其发展面临着困难。
同时,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有待进一步加快,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界定不是很明确。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还不够完善,家庭牧场仍处于单打独斗、探索前行的阶段。应对市场风险、开拓市场的能力有限,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5]
四、达州市畜牧业供给侧改革路径及对策建议
立足“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去杠杆”,加快优质畜牧品种的配置,发展草食畜牧业,提升养殖效率,是达州市畜牧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
(一)加快畜牧业养殖结构调整,推进标准化养殖和规范化管理
一是依据达州市各县(区)自然地理及物产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在畜牧种类上有选择地发展,丘陵、山地县,草场丰富,重点发展草食畜牧业;平坝河谷地带,利用水网密布、稻田纵横的优势重点发展鸭、鹅等家畜;财政实力雄厚的县区,在环保投入到位的前提下,对猪、牛等家畜进行大规模饲养。二是在家畜品质的选择上,培育和引进产量高、品种好的优质地方品种或外来品种。重点建设一批家畜种殖场或者种畜所,密切联系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利用其技术优势,加快区域优质畜牧品种的培育。三是在保证现有畜牧产品数量、产能的前提下,以示范村、示范场、示范户的典型作用,推动区域猪、肉牛、山羊、黑鸡等家畜养殖的标准化。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政策引导、行业自律等形式,强化管理,推动畜牧养殖户主动调减祖代畜牧品种的产能,防治品劣、价低的低水平竞争。
(二)科学安排,降低畜牧养殖、加工、销售三大环节的成本,提升畜牧业发展的效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养殖设施的改进,只有通过内涵与外延的统一,才能在生产性能上改善当前畜牧发展的现状,降低成本。
一是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趋势,在畜禽遺传方面,围绕优质高产,实施改良计划,对重点家畜,如猪、牛、羊开展联合育种和遗传评估。创建一批有实力的育种场,在尊重传统品种基础上,遴选优良品种,保障良种种源供给的可持续,同时扩大优质畜种的选择范围,共享优秀遗传资源。[6]二是提升畜牧业发展的养殖设施设备水平,对畜禽养殖的环境精准控制。引入绿色、健康、生态养殖技术与方式,强化对畜牧市场信息的采集与管理;发展饲料散装化,引导饲料厂和养殖户、养殖场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质增效的视角,推动畜牧业节本增效。三是发挥互联网在畜产品销售的优势作用,构建“畜牧业+互联网”电商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畜牧业生加工销售的衔接,降低各环节的成本,为畜牧业各环节的运行提供供需和市场前景预测。
(三)提高畜产品质量,加快优化产业布局,补齐环保短板
处理好畜牧产业发展与污染减排之间的关系,按照集约型发展的要求,推动畜牧业有序发展,为此,达州畜牧业发展应围绕如下路径展开:
一是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必须强化家畜疫病防治,重视养殖的环保评估。.职能部门要积极创新机制,分类指导,加强畜牧业污物排放的监管,推进禁养区科学划定,支持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对家畜粪污进行有机的综合治理,严格监督管理,进而实现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二是强化养殖基地建设,促进畜牧产业化规模养殖。以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等方式,培育区域性的各类畜牧龙头企业,使其在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能够在市场开拓、提供服务、产品竞争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区域特点的猪、牛、羊、鸡养殖基地和系列品牌。同时,在广大的区域,构建“公司+合作社(或基地)+农户”的畜牧生产模式,提高行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建立良好产业融合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欣一.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6,(6).
[2]张达良.达川区“五化”联动推进现代畜牧产业纵深发展[EB/OL].中国农业网,https://www.zgny.com.cn/ifm/consultation/2017-03-08/497938.shtml.
[3]徐通.达州市通川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实践和探索[J].四川畜牧兽医,2016,(4).
[4]马友祥.加快推进畜牧业供给侧改革[N].农民日报,2016-3-26(10).
[5]刘勇.达州市发展畜牧业的关键点[J].中国牧业通讯,2013,(4).
[6]蔡华伟.种养结合农业绿色升级[N].人民日报,2017-3-22(08).
[责任编辑: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