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老区依托红色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2019-11-22蔡吴玮

老区建设 2019年18期
关键词: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乡村振兴

[提 要]福建是红色文化的基地,福建老区更是中国红色文化的摇篮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福建的老区却在发展中渐落下风,特别是在人才竞争、传播手段、产业创新等方面存在瓶颈。因此在依靠传统文化的扶持中,老区应该借助深厚的红色文化推动新时代下乡村的振兴,从文化自信、乡村治理的角度依托红色文化发展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关键词]红色文化;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蔡吴玮(1986—),女,福州工商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福建福州 350715)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调研时指出,“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的审议。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福建要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福建红色文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福建地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等诸多文化要素的融合。福建红色文化内涵的主要生成期是在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福建的红色文化得到了延续与继续发展,在丰富福建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福建自身的老区苏区特色文化。

一、福建红色文化的内涵

许多的学者对福建红色文化有着自己的见解,其中华侨大学的吴鸿雅副教授认为:“福建红色文化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时期,福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福建人民所形成的独特文化[1]。”福建社会科学院精神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曲鸿亮认为:“红色文化是英勇的福建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经验和革命传统,以及由此凝结而成的文化现象[2]。”福建省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传标认为:“福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20多年的革命斗争,赢得了‘红旗不倒的赞誉,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建文化的品牌特色之一[3]。”福建师范大学谢彪认为:“福建红色文化是伴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逐步发展的,创造了独特的苏区文化精神[4]。”福建红色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同样蕴含了追求真理、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等坚持、奉献、创新的精神。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可以将福建红色文化理解为:在党的领导下,福建人民坚持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中形成的物资资源、行为经验、制度理论以及精神成果的智慧结晶。

二、福建红色文化的传承

福建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培育了著名的古田会议精神、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后人而言,长汀县福建省苏维埃旧址、红四军司令部等珍贵的革命遗迹也是福建宝贵的物资财富。近年来,福建基于原始文化的沉淀,大力实施红色文化工程,进一步保护红色资源、继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努力保持红色文化的活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一)打造文化精品,稳固精神之根

福建省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福建省内有70个老区、苏区县(市、区),占福建省80个县市的90%[5]。近年来,福建省不断加大红色文艺产品的创作,不断探索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包括:《绝命后卫师》、《蔡威》、《闽东丰碑》等。同时还撰写了《锤头镰刀旗下》、《秋白苍苍》等书籍,努力以通俗易懂、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造红色文艺精品,使红色经典为福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

福建全境也纷纷开设红色文化课程,举办红色文化高端论坛,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培育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延伸出了“特事特办,马上就办”的时代文化特征。与此同时,福建省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度,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从2014年起,福建省各地市也纷纷印发了相关等文件对革命老区、苏区的振兴发展、文化遗产的稳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进一步保護了福建红色文化的厚底,牢固了革命老区的宝贵精神。福建力求以新时代为背景,让在红色文化渲染下的八闽子弟增强文化自信,强化艰苦、坚韧的革命意识。

(二)创新传播手段,加强科技体验

近年来,福建省借用新技术和新媒体专注于一系列红色文化展示项目,通过创建红色文化交流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人体验到福建红色文化的魅力。随着数字福建的提出,福建省图书馆以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为核心,扩大数字资源服务模式与范围,构建了福建特色的党建信息库,全面生动丰富展示了海西红土上革命先烈的丰功伟业。

2016年,福建红色文化网上展示馆启动,福建红色文化VR/AR实体体验馆也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正式启动。VR/AR实体体验馆融合了福建红色文化与高科技元素,使观众可以采用VR(虚拟现实技术)、裸眼3D等技术,远程、实时体验参观红色文化遗存遗迹等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同时配套真人讲解,让参与者可以实现多角度VR全景漫游。展馆革命历史人物厅创新性还原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历史人物形象,实现了参观者与这些为新中国解放事业而奋斗的革命历史人物面对面的交流。

(三)传递红色能量,塑造红色品牌

福安柏柱洋,有着“闽东延安”美誉,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建设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向当地经济发展中注入红色能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去参观。有着“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称号的闽西红色文化资源线,通过资源整合,发展并完善龙岩百里红色旅游文化长廊和红色闽西旅游线,不断开发与扩展“寓教于乐”、“游中获益”的互动交流活动,为访客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不断的塑造着福建红色文化的品牌效益。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不仅建立了中央苏区,还建立了一批全国首家的兵工厂、被服厂、斗笠厂和中央红色医院等对中国红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的军工企业。2014年,“新古田会议”后,龙岩市根据中央的指示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十大军工企业在项目、技术、资本、人才、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对接。2016年,在第二届全国军民融合发展高科技成果展上,龙岩的枭龙汽车与中国兵科院合作研发的特种装备接受了各方的视察检阅,这是福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又一成果,也是福建红色文化品牌的经济效益的产物[6]。

三、福建依托红色文化振兴老区的瓶颈所在

(一)红色文化的认同存在代际差异,难以产生共鸣

福建老区的红色文化具有历史的传承,对于经历过革命年代的老一辈人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同时对于他们而言有着深刻的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年青一代在物质以及精神领域的追求与革命年代有着十分显著的不同。通过在对100位福建老区苏区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访谈中,在问及“你知道福建的红色文化吗”时,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整体上对红色文化有一个初步了解,非常清晰了解的学生数比例仅有2.5%,知道一些的占34.3%,有听过的达到了62.7%,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也占比0.5%。在问及“你对自己家乡的革命事迹了解多少”时,非常了解的占比5.8%,比较了解的占17.3%,了解一点的达到了72.7%,不了解的占比5.2%。但是,同样的问题对50-60年代出生的老区苏区人民来说,非常清晰了解的比例均高于60%,而且他们可以说出当时具体的英雄事迹及革命历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代际之间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及传承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特别是90后及00后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更加的浅显,对于在自己家乡的一些历史事迹都不太清楚,与50、60年代的长辈们难以产生共鸣,甚至认为那些都是遥远的故事,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个人不感兴趣。同时在红色文化的研究领域中也出现了断代的现象,许多红色文化研究的学者都是较为年长者,青年一代的研究者较为少。

(二)红色文化的传播技术缺乏时代性、针对性与创新性

福建省图书馆及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通过VR等高科技元素来传播福建红色文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福建省内的许多老区、苏区却缺乏这些高科技元素。大多数老区红色文化的传播仍然只是依赖于红色景区的开发与宣传,新媒体的使用也仅仅依靠书面文本式的描述、口耳相传式的静态直观传播模式,往往流于单一的表达形式。特别是南平市、三明市这样“全面飘红”的老区、苏区,因为地域限制,本就属于福建省内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福建老区、苏区对文化的投入往往也局限于对文物、遗迹的保护与修葺上,没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新媒体的使用或运营中去。年轻人更多使用的是移动新媒体类似微博、APP、微信等通讯软件,老区苏区缺乏吸引相关人才到当地工作的条件。因此,开发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创新型的新媒体传播技术有一定的难度。

(三)红色文化产业的价值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村民参与度不高

首先,福建省内的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大多都是以故居、纪念馆、陵园、遗址等为载体的观光型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闽西红色文化资源线,但闽东、闽北老区、苏区的每个村庄发展阶段不同,红色旅游文化产品品牌效应不高,产品单一,缺乏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红色文化品牌。

其次,闽北老区苏区的红色景区建设缺少规范性、生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有些遗迹的保护甚至只是在门口增加一个牌匾,没有任何维护与修缮,更不用说解读或讲解;有些遗迹或遗址在一个村落的不同位置,地区、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严重,相关部门也没有将其进行统筹规划,只是简单的“圈地保护”,难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链。当地村民也就谈不上自觉维护性与文化自豪感。

最后,福建红色文化产业的开发缺少与体育产业、食品产业、周边产品、信息技术之间的有效融合,一体化水平不高。老区苏区的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展现度高、参与度不足的文化产业形式,如果在“吃、住、行、游、娱、购”等要素上,不能提升其活动价值,不能发挥当地村民的作用,形成一体化产业,那么它的产品不可避免的就缺乏吸引力,同时也浪费了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影响力。

四、革命老区依托红色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一)打造红色文化传播技术“年轻化”,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自豪感

第一,一方面,福建老区同样可以采用新技术对乡村的红色故居、旧居、遗迹、遗址、遗物等进行修缮和维护,使这些资源不仅恢复昔日容貌,同时融合乡村庭院经济,也可以达到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让参观者沉浸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生动的体验当时的历史情景。另一方面,福建的红色文化可以与“海上丝绸之路”、“船政文化”、“妈祖文化”、“抗倭斗争”和“马江海战”等福建特色文化相结合,创建具有福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域特色的融合文化品牌。

第二,老区可以从供给侧进行改革,培养、吸引、留住具备创意能力,掌握设计、自媒体运营、传媒、党史、大数据计算、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回村工作,借助信息网络等新技术,深入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展现模式。可以借助微信公眾号、官方微博、红色教育APP等形式定期免费组织村民及公众前往当地的红色景点、景区参观学习,陶冶情操,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同时,可将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中富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事迹、故事在公众号、官网或APP中定期在更新并与公众随时保持互动,收集相关反馈信息。村里以壁画、漫画宣传册等形式,以通俗简练的文字表达,编印成册并免费发放给村民及到村参与活动的公众,以此加深村民对当地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及自豪感。

第三,开展弘扬红色文化的文化活动。以捐赠文艺图书、联合学校、文体局等事业单位进行文化作品展演、阅读红色经典等方式,组织学生、相关文艺团体于农闲时节下乡,以提高村民文艺素养、营造文明乡风氛围、培育美丽新农村风貌。例如学习许多红色热门景区,开展游客的角色体验,穿军装、吃忆苦饭等等。

(二)协调文化、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福建天然山水的有机互动为其提供了物种与资源的丰富性。乡村的振兴不能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作为代价,更应该是经济与治理、产业和文化的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农民的美好生活。乡村振兴不仅包括文化和公共基础的建设,更包括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来讲,整体效应是要达到文化复兴、社会修复、经济适度发展[7]。

在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时,需要掌握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位置、数量、级别等信息,为开发做好统筹安排。文化的复兴不仅仅要将村风民俗开发融入进去,也要把当地的劳动产品展示出来。以红色文化旅游为依托,让游客全程参与进来,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吃着红军路上的干粮,打造“吃、住、行、游、娱、购”一体化的红色产业。同时,每个村庄依靠“一村一品”的战略规划,改变生产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的局面,使得村民既懂生产又懂销售,正确把握市场供求关系,不盲目跟风。区域发展特色产品美食汇,纪念产品创意会等形式使得红色文化提升其价值链中的每一项活动价值。

(三)老有所为推进乡村有效治理,建设成生态宜居之地

红色基因是老区的政治优势,生态环境则是发展优势。2018年以来,福建省通过实施新一轮“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重点加强了对农房、农村公厕、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生活污水等的整治,打造青山绿水、清新福建。福建本就是一个生态宜居之地,老区苏区更是具有自然山水的天然的生态优势,可以依靠红色文化推进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老区苏区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充分发挥留守农民的主体性和价值。当今老区的留守农民更多的是老人,留守老人不只是养老,也可以老有所为。他们身上的红色基因,更有利于当地对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研究与阐释。作为老区苏区的留守老人,他们身上更具有红色遗存和革命先辈的初心,他们更能发挥余热把红色资源转化成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这些留守老人有些就是革命英雄,有些是老党员,有些是革命前辈的后人,他们在红色文化的影响下,对党有深厚的感情,有高度的民主自觉性,主动接受党的领导,能够积极参与红色文化传承与保护、红色基地管理、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等活动。例如,在三明泰宁革命老区,有些老人现在仍然还是在红军街的古井中打水喝;在东平镇上,还有很多老人仍在为年轻人讲陈贵芳一家的抗战故事。

福建的这些老区也可以组织留守老人自发组成“环境自卫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维护、监督和检查。也可以发动乡村中有条件的家庭发展家庭红色文化农家乐。更可以发挥留守老人的作用到各个红色景点中去进行生动活泼的历史解说,开展“听先辈讲故事”的系列活动将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还可以让留守老人们到红色基地为青少年及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培训。福建老区的发展离不开留守老人的贡献,他们不仅可以发挥他们的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自己与家庭增加收入,使得老区当地可以“一红一绿”交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鸿雅.福建红色文化的挖掘、发展与传承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5).

[2]曲鸿亮.福建红色文化:历史、现状与思考[J].福建論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7).

[3]刘传标.传承与弘扬福建红色文化的若干建议[J].福建党史月刊,2017,(9).

[4]谢彪.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探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7,(4).

[5]高建进.福建保护传承红色文化纪实[N].光明日报,2017-03-28(1).

[6]刘小源.福建红色文化看得见记得住[N].人民日报,2017-08-22(14).

[7]申端锋,杨盼盼.适度积极:乡村振兴的路径优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5).

[责任编辑:熊文瑾]

猜你喜欢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策略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浅析“精准扶贫”下革命老区电子商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