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与模式选择:达州市人的城镇化战略
2016-02-02张红芳
张红芳
摘 要:人的城镇化是以“人”作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判标准和最高价值目标,要把城乡居民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并致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水平,和统筹协调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的城镇化是涉及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系统,文章从这4个方面对当前达州市人的城镇化战略的现状研究出发,强调达州市应走“主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的人的城镇化战略模式。
关键词:人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达州市
1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目标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模式而言的,指农村人口不断转移向城镇,第二、三产业不断聚集于城镇,促使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动态演变过程。[1]而人的城镇化追求以人为核心,致力于提高城镇化的质量,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是其主要目标,将城乡居民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并实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统筹协调转变。[2]物的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最基本的两个方面。[3]其中,物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基础,人的城镇化是物的城镇化的终极目标。因此,新型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新型城镇化除了体现人的城镇化的内涵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体现。可以说,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目标。
2 达州市人的城镇化水平现状
当前达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基本市情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近年来达州市人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一)人的城镇化已取得的成效
第一,人口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近年来达州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各方面建设取得新的成就。截止到201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688.13万人,常住人口553.05万人,城镇化率39.40%。2011-2014年达州市城镇化率分别为34.31%、36.10%、37.80%、39.40%,年增长率均在5%左右。第二,经济城镇化不断取得突破。2011-2014年达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011.83亿元,增长到1347.83亿元,年增长率达到10%左右,人均GDP分别为18474、20685、22632、24371元,增幅在10%左右。近年来达州市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各项调控政策,及时推出稳增长政策,相继出台金融支持、市场拓展等系列配套措施,从多方面稳定经济增势。截止2014年末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21.4:53.1:25.5调整为20.9:52.9:26.2。第三,社会城镇化迈出新步伐。截止2014年末达州市中心城区绿化新植改造全面提速,新增城镇绿地38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1.5%。“五治”工程扎实推进,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社会事业也加快发展:第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如期完成;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21所,城区学校大班额有效化解;西南职教园区加快建设。实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引进二级以上民营医疗机构,实现医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等等。第四,文化城镇化呈现新局面。“通达开放、诚义创新”的达州城市精神集中而凝练地体现了达州城市人文地理的特征,既具有达州历史文化的内涵,又是当代达州人应当追求和体现的精神,也与核心价值观呼应吻合,这一精神为达州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同时,达州市民公约正在形成阶段,也即将颁布。西城达人街、南城阳光耍都等特色街区升级改造如期完成。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巴山书画院、美术馆等建成开放,市博物馆建成开馆,市图书馆即将开馆,成功举办五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成功举办四川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全民健身活动也广泛开展。
(二)人的城镇化尚存在的问题
第一,人口城镇化: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与工业化发展不相协调。2008-2014年达州市的城镇化水平整体上还是比较落后,在全国处于较低的水平。如2014年城镇化率上升为39.40%,但仍远远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46.30%和全国平均水平54.77%。达州市整体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相协调。如果用非农业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表示城镇化发展水平,近年来达州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于远远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其更是远远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工业化发展、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不相协调,也会阻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二,经济城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吸纳功能相对较弱。近年来达州市经济处于平稳增长状态,三大产业的产业结构也处于稳定状态。2014年达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7.83亿元,与2013年相比增加8.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9:52.9:26.2。可以看出,达州的经济支柱仍然是第二产业,第一、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仍然较小,并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于第一和第三产业之和。因此,当前达州市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缺少产业项目和新兴产业支撑,靠引进增量调结构的空间受到制约。截止2014年末,达州市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吸纳从业人员共62.5万人。近几年来,三大产业吸纳人员呈现增长的趋势,尤其第三产业从2010年的24.94万人增长到2014年30.88万人,可以看出,当前城市吸纳功能较弱,亟待增强。第三,社会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当前达州市城市用气、用水等方面,仍然面临供给不足的问题,公共服务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资源也相对贫乏。如2013年,用水普及率为73.18%,低于全国平均用水普及率976%;燃气普及率仅为68.22%,而全国燃气普及率却达到94.3%;城镇人均道路面积为3.38平方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城镇人均道路面积14.9平方米)。2014年达州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欠账也较多,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不少突出问题也亟待解决。第四,文化城镇化:城镇低碳消费意识淡薄,城镇休闲功能较弱。近年来达州高物价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但仍随处可见浪费和破坏环境的消费行为,居民低碳消费意识淡薄。2010-2014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624元增长到20939元,增速均高于10%,城镇人均消费支出从9976元增长到14463元,其中食品支出从4356元增加到6912元,不难看出,城镇食品支出所占比重均在45%左右。
3 达州市人的城镇化战略的模式选择
已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先工业化和先城市化的国家还是在后起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中,都发生了所谓的“城市病”,城镇化发展模式要结合地区区域基本情况,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即走人的城镇化的发展道路。[4]文章借鉴厉以宁提出的中国城镇化分三部分:老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的理念,认为,达州市人的城镇化战略的模式,即主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
(一)主城区:科学定位,坚持主城带动,高标准改造建设主城区
首先,科学定位主城区,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业。在过去的城镇化模式下,达州市主城区定位不明确,城镇规划欠科学,污染严重,服务业发展底子薄弱。因此,达州市可将主城区进行科学定位,治理主城区污染,并充分利用地区的资源优势,制定主城区和新城区并立发展的战略,主城区应大力发展并提升包括餐饮服务、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休闲旅游、文化传媒、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达州区位优势,完善物流体系,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加快推进红星美凯龙、仁和春天等城市综合体建设,打造“百亿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区域服务中心城市。新城区则重点解决大量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问题。
其次,坚持主城带动战略。围绕建设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目标,拉大城市框架,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建筑形态、重要节点景观规划设计,完成市域和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编制,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
最后,高标准改造建设主城区,创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的方式。过去,主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城市承载能力不足。因此,达州市也可借鉴近年来很多地方推行的“退二进三”的做法,即第二产业迁离主城区,第三产业进入主城区,使主城区成为商业中心、服务业中心和居民区。同时,达州市应坚持刚性约束和规划先行,不断提升并完善城市空间、城市交通、城市景观、重点区域等控制规划,开展城市绿地系统、地下空间利用、公共服务配套等专项规划和州河滨水岸线规划设计。努力促进以塔坨片区为重点的棚户区改造,拆迁棚户区并安置解决好棚户区的住户。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科学规划,全面提速主城区绿化新植改造,提高绿化覆盖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扎实推进“五治”工程,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二)新城区:创新思路,大力建设新城区,增强核心竞争力
新城区一般在城市市郊,达州市的新城区主要就是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等等演变而来的。多年来,达州市的经济基础薄弱,建设新城区的最大难题就在于观念的落后和资金的不足。因此,建设新城区首先就是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创新思路。新城区的建设也离不开地方政府包括政策、资金、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其次,2014年达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9:52.9:26.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4%、59.7%和31.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7、5.0和2.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4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530.09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94.13亿元,增长9.4%。可以看出,达州的经济支柱仍然是第二产业,第一、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仍然较小,并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于第一和第三产业之和。因此,达州市应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培育发展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冶金、建材、纺织、机械等传统的优势产业,重视创新驱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等。同时,人的城镇化要求经济全面向第三产业转型,实现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
最后,加强软环境建设,重视招商引资,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建设新城区,除了把硬件环境建设好之外,还应重视软件环境的建设,转变传统建设思维,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尤其是在新城区就业的人口,强化文化素质培训,为这部分转移人口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教育,以社会需求为中心,创办对应的职业教育学校,通过这样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新城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出台相关的文件和政策,并用一些“优惠”条件吸引更多的企业走进新城区,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农村新社区:以人为本,整合建设农村新社区,保障农民福祉
达州市各地纷纷建设起来的新农村,都是农村新社区的起点。首先,人的城镇化战略的推行,不是靠把所有人拉进城市,让他们住上楼房就算实现了,也绝不是以居住地和是否拥有城镇户籍来进行区分。而是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保障农村与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均等化。[5]因此,人的城镇化战略要努力破除原有的城市发展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理念,即要树立农业转移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思想,将农村新社区按照城市社区的建设要求进行建设,保证公共基础设施到位、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等等。
其次,农村新社区要实现环境清洁,实现园林化。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因此,地方政府要进行主动宣传教育双管齐下,投入资金,加强并整治农村社区环境卫生。农村社区要实现园林化,因此科学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让农村社区成为绿树成荫的适合居住的居民区。
参考文献:
[1]曹华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N].光明日报,2013-12-17.
[2]邬巧飞,邹丽萍.人的城镇化及其实现路径探论[J].改革研究,2014(11):8-10.
[3]乔小勇.“人的城镇化”与“物的城镇化”的变迁过程:1978---2011年[J].区域经济,2014(4):88-99.
[4]厉以宁.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M].商务印书馆,2013.
[5]孙红玲,唐未兵,沈裕谋.“论人的城镇化与人均公共服务均等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4(5):18-30.
基金项目: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SLQ2012C-15);四川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1SB228);四川文理学院川渝鄂陕结合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创新团队支持项目(15CXTD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