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教科书“冷战”表述的变化说开去

2019-11-22殷俊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冷战

关键词 教科书变化,冷战,位置变化,内容变化,教学变化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9-0031-06

十年磨一剑。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2018年版与十年前的版本相比,在内容取舍、详略表述、史料遴选、因果分析、所属单元、位置安排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十年未有之大变局,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既要理解变化意图,归好因;又要注重教学设计,谋好局。本文试从2008年版人教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科书(以下简称“原来”)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到2018版(以下简称“现在”)第16课“冷战”表述的变化来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一、位置的变化

1.有关“冷战”的主要内容。原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四个单元的第一课(即教科书中第七单元第14课),现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个单元的第一课(即教科书中第五单元第16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不仅是时间上出现得比其他历史内容早,而且多多少少对后面几课,乃至下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单元的历史内容有所影响。

之所以这样调整,主要是注重了历史的时序与因果逻辑关系。首先,冷战与“二战”分不开。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而随着战争的推进与盟军的胜利,美国的军事、经济实力更为强大,并将势力扩大到欧洲,苏联也在反攻中一路扩大,西部边界,并力图将自己的制度推广至所到之处。从战后初期的欧洲这一特定时空领域来看,矛盾不可避免(笔者曾在本刊2013年第6期中分析过,不再赘述),与战后其他内容相比,冷战与“二战”在时序与因果逻辑关系上最为衔接,这样的调整,使得“冷战”不再被“冷落”。其次,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与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作用离不开,作为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马歇尔计划实施的援助促进了欧洲的复兴,北大西洋公约也在某种程度上为西欧国家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两者对战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在叙述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前,讲清楚冷战的相关内容。战后日本的崛起也与冷战开始后美国的政策有一定关联,现在的教科书第17课中就提到:“冷战开始后,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积极扶持日本。”再次,与冷战及其前后历史同步调、同因果,东欧的社会主义也经历了发展与挫折。最后,亚非拉国家也是在冷战及两极格局的大背景下出现了新发展。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现在的教科书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分别安排在与第16课“冷战”同一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的第17、18、19课。

2.原来教科书第14课中的部分内容。作为与“冷战”密不可分的丘吉尔“铁幕演说”,原来是在课文的导言处出现,位列“冷战政策”子目标题前;现在是以材料研读的形式出现,放在正文马歇尔计划文字表述的下面。原来称“铁幕演说成为即将开始的美苏冷战的信号”,现在文字中没有这一表述。这显然也是受到学术界的影响,毕竟1946年2月9日斯大林的公开演说、凯南的长电报发回美国(笔者曾在本刊2011年第12期中分析过,不再赘述),都发生在“铁幕演说”前,而冷战双方的主体是美苏,学术界对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成为即将开始的美苏冷战的信号”这一说法并不完全认同,徐蓝教授就认为“冷战就在双方的行动与政策的对立互动中,以美国首先发出明确的对苏遏制与对抗的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为标志而终于爆发”。①另外,原来德国及柏林被四国分区占领的简要介绍是放在课后“自由阅读卡”中,现在则是放在专门增加的一目正文中。

二、内容的变化

1.提法的变化。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在课文的标题、冷战的原因与定义等方面,提法均有变化。(1)课题的变化。由原来“冷战中的对峙”变为现在的“冷战”。冷战中不仅有对峙,也有对话与谈判,有妥协与缓和,还有竞争与竞赛,甚至也还在一些方面有过合作——既包括政治、军事方面的,如签订一些条约;也包括环境保护、医学等方面,如医疗合作。②当然最有名的是1975年美国阿波罗号与苏联联盟号飞船在太空对接。并非总是剑拔弩张、乌云密布。如此看来,原来的课文标题——“冷战中的对峙”难以涵盖冷战的方方面面与多种形式。与其如此,倒不如用高度概括,但内涵丰富的“冷战”一词来直接作为课文标题,既简洁,又全面。(2)冷战的原因。现在教科书基本上沿袭以前“美国称霸世界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考量因素(现在称“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也有专家认为美国对于选择其国际角色与领导地位,有过“踌躇”,“美国官员并不认为自身当时已拥有必要的资源或国内支持,可用来统治世界上的大片土地,并避免它们落到苏联手中”)等观点,③又加上其自认为制度优越的观念,还有源于苏联方面出于自身国家利益、将美国视为“潜在的防御对象”与彼此意识形态对立等原因,进而得出“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的结论。(3)关于冷战的定义,原来教科书中表述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这种表述未免显得“过于绝对,其实两大阵营之间并非在一切问题上都采取了‘敌对行动。它们在某些方面也有合作”。④基于原因表述的多维和美苏双方冷战中的事实,结合学术界的普遍认识,现在改为:“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十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这样的定义,更加公允、全面。

2.内容的增加。(1)最显著的是增加了“德国的分裂”一目。原来教科书课后“自由阅读卡”中“柏林墙的演变”没有说清楚两个德国的由来,1948年开始的“柏林危机”更是几乎没有提及。现在增加的“德国的分裂”有关内容,承前启后,对于雅尔塔会议处置德国有了对应的交代,对于战后德国的发展演变及其国际与地区关系中的地位更是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知识链。关于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能不提欧洲共同体,当然也就不能不提“欧共体”中的经济大国联邦德国,教科书中提到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分区占领德国,那么联邦德国从何而来?原来教科书语焉不详。而关于冷战,似乎更应该提到德国,更应该提到“柏林危机”。因为“被分裂的德国(以及被分裂的柏林)成为了冷战的中心舞台”。⑤德国被分区占领,美苏有了更多近距离接触,矛盾与分歧日渐增多。美国莱夫勒在《冷战是如何开始的?》中提到,“无论美国还是苏联,既担心独立的德国再次崛起,同时也担心德国有可能被融合到自己对手的阵营中去。所以,美苏都企图以自己的方式整合德国力量和处理德国问题”。①现在教科书更是提到,在德国分裂后,“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而“在两大巨头冷战期间的公开冲突中,柏林危機首当其冲”。②冷战交锋中如何冷静下来,避免走向“热战”,“柏林危机”的最终解决表现出大国之间处理双边关系的政治智慧,某种程度上为后来40年双方事务的处理奠定了基础。

(2)关于马歇尔计划的地位,现在教科书明确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强化冷战并在两极格局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则是以经济方式实践杜鲁门主义的‘马歇尔计划”,③这也是学界公认成果。

(3)关于北约成立的主要原因、内容和华约相关内容。现在教科书增加了美国、西欧建立军事合作组织彼此的主要原因,相比原来教科书楷体字单一原因“为了加强对西方国家的控制”,现在更是道出了战略上的考量。至于北约、华约的相关内容,北约内容侧重点有所不一,现在教科书中“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强化了其意识形态色彩;华约则从原来的只字未提,变为现在的概要表述。这部分篇幅的增加,与两大集团在两极格局形成中的地位与影响是相称的。

(4)按照现在教科书的体例,每课增加了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内容。其中有些内容是出于体例的需要,将原来的表述以另外一种形式代替,如“材料研读”中的丘吉尔“铁幕演说”。还有的栏目内容在原来教科书中没有类似的表述,如现在教科书相关史事1中提到,美国曾是唯一核武大国、拥有30余艘航母、最雄厚工业实力、最丰富黄金储备等表述,将此放在冷战的原因与背景旁,就更容易让人加深对其日后意图的理解;再如相关史事2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北约是一个军事实体,其中关于1955年联邦德国成为北约正式成员,对理解华约为何也在这一年成立作了铺垫。“人物扫描”栏目介绍杜鲁门接任、连任总统与其一战、二战经历,也有助于对杜鲁门政策出台背景的理解。

3.详略的调整。“柏林危机是战后美苏由合作走向分裂后的第一次全面对抗”,④展开叙述很有必要,而后续冷战中的种种事件如“古巴导弹危机”等,因与“柏林危机”性质相似,故放在“相关史事”中一笔带过。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美苏敌对发展为全面冷战。至此,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与步骤等已基本清晰呈现,后续40年美苏两大集团之间林林总总的恩怨,可以叙述从简,甚至略而不谈,更何况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还属于局部的“热战”,并不具有冷战的典型代表性。

三、教学的变化

十年来教科书相关内容呈现的变化,体现了学术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教学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

1.发挥课程特殊功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18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出版,其中提到“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虽然这个要求是在高中课标中提的,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也应该参照,在教学中要发挥历史课程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课标提到:“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由此观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结合教科书“冷战”的内容,我们也可尝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顺着历史的逻辑去分析“冷战”。

教科书中提到,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导向,进行系统化思维,借助史料启发学生思考一连串的问题:杜鲁门出于何种目的、什么原因要在国会发表演说?为何选择在这个时候、以何借口来发表演说?凭什么说这是借口?为什么说“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它的出台对冷战进程产生什么影响?有哪些材料可以证明自己的理解?美国这样的冷战思维会带来怎样深刻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一而足,要回答这些问题,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自然会渗透其中,得到锻炼。

美苏冷战已然结束,但冷战思维在美欧至今仍有市场。如美国针对中国的“经济冷战”,突出表现在对中国进行对外经贸的制裁,当今尤为明显,因为“美国对华战略决策中的‘个人烙印甚大,参与各个环节决策者的教育程度、职业背景、政治可信度、行政能力与经验以及政治利益等诸因素,造成战略态势不连贯、具体政策相互矛盾”。①有人说“历史只有进入当前的生活,才会具有真正的意义”。②结合“冷战”相关内容的学习,也就不难理解美中贸易的现状。

当然,对于初中教学,无论是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还是每课相关内容,并非核心素养的诸方面在每节课中都一定要有所涵盖,只能是因时而生、相机而行。至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水平层次,初中教学尚无明确的要求,目前可以参考高中课标“附录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及其示例中的水平1、2,或在此基础上再降低一些要求。

2.认清历史来龙去脉,灵活处理教材资源

历史讲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正如魏勇老师所说,“历史课是一个‘讲理的课”,联系到“冷战”这节课,我们需要把冷战“进程的逻辑揭示出来”。③前面提到马歇尔计划要复兴欧洲,那么要不要复兴德国,复兴德国有可能会遇到麻烦,进而产生危机;除了经济复苏,还需安全保障,军事集团也应运而生。其实“早在马歇尔计划酝酿期间,杜鲁门就委派前总统赫伯特·胡佛带领一批高级官员前往欧洲考察战后重建问题。在向杜鲁门提交的一份报告中,胡佛指出:‘没有德国作为成员来实现经济力量的恢复,就不可能有整个欧洲经济力量的恢复。报告认为,如果继续执行限制德国的政策,除非让德国人饿死,否则德国将成为西方盟国纳税人的沉重负担,最终也将使欧洲其他国家‘衣衫褴褛。正因如此,美国政府在制订马歇尔计划时,早就已经把恢復联邦德国经济作为美国对欧政策的首要目标”,“及至1947年7月,讨论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巴黎经济会议已经将德国西占区纳入欧洲复兴计划之中”。④

因此,现在教科书在马歇尔计划后,提到“德国的分裂”与“柏林危机”。教材中提到“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苏联抗议”。苏联切断西柏林对外水陆交通,“柏林危机”爆发。为何发行货币等会引起苏联抗议并进而酿成危机?因为“两种比价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立即使柏林陷入混乱之中”。1948年6月24日,“苏联以‘技术上的困难为由封锁了柏林和西方占领区之间的一切地面交通”。⑤而教科书中同时也提到苏联没有封锁空中通道。为何陆空做法不一?向前追溯,是因为“当时,有关美英军队进驻柏林的交通问题曾经达成过空中运输的协议……而地面通道只是由苏联方面做出承诺,将会保证美英军队进驻柏林的出入便利,但并没有达成书面协议”。①教材中提到“双方都留有余地”,那么双方为何要留有余地,为何要谈判解决此事?杜鲁门回忆:“在美国,有人提出了同俄国绝交的要求,这些人不了解我们只能在谈判与战争之间选择一条道路,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②空运开始后,“杜鲁门把两个中队的B-29轰炸机派往德国,以增强对苏联的威慑力”。③美国学者莱夫勒在《冷战是如何开始的?》中写道:“在1948年的柏林危机中,斯大林不准苏军打落任何一架美国飞机,就是因为他担心这有可能导致与美国的直接开战。”④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没有凭借当时独有的核武器去打破封锁;苏联也没有利用自己的常规军事优势把西方赶出柏林”。⑤而柏林封锁“给美国和西方国家造成了相当大的危机感,这刺激它们加剧了筹建北约的步伐。杜鲁门在其回忆录中写道‘俄国在柏林问题上所表现的粗暴和野蛮……导致最后讨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⑥美国通过空运提高了在欧洲的政治影响,加速了北约的建立。“通过空运,美国却获得了重大的政治收益。”杜鲁门认为“从政治上来说,对柏林进行空运使欧洲各国人民更加靠拢我们”。⑦所以,接下来的子目“北约与华约对峙”中,同一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成立便很好理解。至于华约为何在1955年成立,而不是北约1949年成立之后就应运而生,前面已经提及,不再赘述。

课改要求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不是教材不重要,更不是把教材仍在一边。现在的教科书资源比较丰富,对于这些存量资源,要尽可能用好用活。如新旧版本都保留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图》中,“两种反差较大、鲜明醒目的色彩标识出两大集团,给人一种‘两军对垒,互不相让的态势”,⑧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上美苏各类军事基地(如海军、空军、导弹基地等),动感可视化,将军事“对峙”含义体现得淋漓尽致。教材是按照单元编排的,单元内外知识是有机联系的,这就需要整体感知,单元合成。一方面,要明确“冷战”内容在第五单元中的坐标点,对标“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主题,厘清它对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其他亚非拉国家变化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反过来这些内容也会对冷战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对于其中的有些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整合,“冷战”的双方,对于对方布下的“先手棋”也不甘示弱,出手反击试图投下“关键子”。对于“冷战”的步骤,可以将“冷战”的双方一一对应板书出来,如教学小结时可以将后面第18课“相关史事”中提到的“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视为针对美国政治上出台的杜鲁门政策,苏联1947年在政治上的一个反制措施,当然这只需一笔带过,以便留下悬念让学生课后预习。除了教材存量资源,有时为了学生认识需要,还要有些增量资源,但要兼顾其身心特点,适度适当,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助于学生解释,思维上能放得开,又要把握好探究尺度,掌握好探究火候,节奏上能收得住。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中有一些绕不过去、学生未见过的概念,对此教学中应该如何突破?首先,对新概念不能视而不见。资本主义货币体系、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不是重点,但是难点,既然教材中出现,就不能让学生囫囵吞枣,甚至以概念解释概念。其次,概念解释要尽可能通俗易懂、直观形象(如图表或与现实联系)、简明扼要。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的核心简言之就是以美元为中心,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以美元结算。如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目标最早是邓小平提出来的,他在1984年提到“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⑨这就是以美元作为货币单位统计的例子。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的核心,简言之就是以美国为中心,由美国主导国家与地区间的经济来往,如现在稍不如意,就用贸易大棒制裁别国。

3.优化设计教法学法,共同讲好历史故事

历史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体现了国家意志的教材重编,要求历史教学也要有相应的变化,初中历史教学尤其要注重学生擅长形象化思维的特点,优化设计教法学法,讲好历史故事。可以通过情景再现,讲述历史当事人经历的故事;也可以通过情境表演,充当当时人,演绎其可能经历的故事。

现在教科书中有一幅插图(参见图1),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图中有小孩等待张望,借此可以讲述一个美军飞行员的故事:“在空运的日子里,流传着一个‘摇翅膀叔叔的故事,说的是美军飞行员霍尔沃森驾驶的运输机上,不仅有各种生活必需品,还有特地给西柏林的孩子们带去的泡泡糖。为了让孩子们在飞机短暂的停留期间尽快赶到机场,他约定了暗号,在无数的飞机中,摇晃着翅膀的那一架就是带来糖果的飞机。孩子们看见这架飞机,便喊着‘摇翅膀叔叔的名字,欢呼雀跃地跑来。”①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转换情绪化的话语或现代语汇,来再现历史情景。如从苏联一方分析“冷战”的原因,可以引用这样一段材料:“美国人就是‘战争贩子,他们的战争威胁时刻存在,我们得叫东欧那群小兄弟提防着他们。”“苏联则谴责美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是‘战争贩子……苏联人感到自己处在威胁之下、包围之中。”②

历史中人在他们那个年代都是活生生的,师生都可以充当历史中人,去神入人物的内心、感受时代的造化。如现在教科书中“冷战”这节课内容可以贯穿一条主线——开啤酒馆的德国一家人在战后四五十年的生活变化,通过故事化、结构化、时序化的情感渗透,以本课大事年表构成的时间轴,将冷战的原因、德国的分裂、联邦德国加入北约、柏林墙的建立与拆除等联系起来,演绎出“冷战”对德国普通百姓的影响。由学生在自学基础上,构思情境表演的台词与动作,从最初这家啤酒馆孩子眼中的大兵切入,引入美英士兵的对话,美国士兵的优越霸气,英国士兵的忧虑埋怨,苏联士兵的戒备防范,到拿出美元买啤酒,不经意间化难为易,将冷战原因演绎出来;再到啤酒馆扩大经营能否有资金贷款扶持;“柏林危机”后往来受困;这家啤酒馆小孩长大后当兵参加“北约”活动;柏林墙让走亲戚受阻,柏林墙开放后亲戚终于可以正常往来,等等,一系列事件将马歇尔计划、柏林危机、联邦德国加入北约、柏林墙的建立与拆除等串联起来。而之所以选择啤酒馆作为故事发生地,是基于这样几个主要原因:一是德国是世界著名的啤酒之乡,柏林有不少啤酒馆;二是教科书第14课第64页叙述的希特勒“啤酒馆暴动”学生们印象深刻;三是贴近生活,白天工作劳累下班后喝啤酒解乏符合欧美人的生活特征。

讲好历史故事,对历史中人要有同情心,对班级中人要有同理心。十五岁左右的初三学生,童心未泯,大都还不能做到像孔子年少时那样“有志于学”,教师需要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他們进行交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多从学生角度思考。

【作者简介】殷俊,特级教师、教授级教师,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

【责任编辑:王湉湉】

猜你喜欢

冷战
警惕“冷战”陷阱
卡特鼓吹中美“冷战”期待中国自垮
浅谈美苏冷战的最终形成
北极“冷战”正拉开帷幕
俄美反恐暗中较劲开启“冷战”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