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史研究现状及其对公共图书馆的启示

2019-11-22张前永张一川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年10期

张前永 张一川

关键词:基层公共图书馆;图书馆事业;史志研究;史志编纂

摘 要:文章对近十年我国图书馆史志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介绍了公共图书馆史志编纂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基层公共图书馆开展史志研究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基层公共图书馆进行史志研究和编纂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10-0023-04

1 图书馆史理论研究综述

1.1 发文量的总体趋势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了近十年有关图书馆史的研究文献,共获取684篇相关论文。从图1可以看出:2008年至2011年,图书馆史的发文量呈上升趋势;2011年至2013年发文量呈下降趋势,2013年接近最低点;2013年至2015年发文量再次呈上升趋势;2015年至2017年发文量再次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图书馆史领域的发文量每3年为一个上升或下降周期,2018年至2020年图书馆史领域将迎来新的研究高峰期。

1.2 研究机构分布

相关调研结果显示,高校是研究图书馆史的主要机构,其中发文量最多的单位是河南师范大学,共计46篇;公共图书馆对于图书馆史的研究力度不够,发文量共计36篇,基层公共图书馆更是成果欠缺,这应引起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公共图书馆的重视。

1.3 关键词分布

关键词的数量及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状况。从图2可以看出,图书馆史相关文献关键词的词频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图书馆史、图书馆、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及公共图书馆等,因此,图书馆史依然是该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

2 公共图书馆史志编纂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史志编纂逐渐兴起,图书馆史志研究工作进展迅速。为了掌握我国公共图书馆史志编纂的情况,笔者在探索了近十年我国图书馆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还对我国图书馆史志编纂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数据显示:20世纪30年代,我国就有10多部(篇)相关的著述。自1988年以来,我国印行出版了约50部公共图书馆史志著作和30部高校图书馆史志著作。

2.1 我国公共图书馆史志编纂的情况

笔者将21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及部分市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这些公共图书馆史志著作的收藏情况进行数量和种类的统计,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史志编纂的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国家图书馆及21个省级图书馆、19个市级图书馆、26个县(区)级图书馆编纂出版了图书馆史志著作,包括公开发行的正式出版物和旨在用于存史、交流的以图书形式呈现的印刷型内部资料。

2.2 规律性特征分析

图书馆史志著作的专业性、行业性特征明显,出版者多以成果展示和工作总结为目的,馆际间交流方式以呈缴、交换、赠阅为主,通过采购方式入藏的较少。由于发行数量、资源建设目标及采购者视角等原因,即使是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馆史志著作也可能未被各图书馆选购入库。调查数据仅展现了各图书馆可查的史志著述入藏情况,虽未能反映我国图书馆史志著述成果的全貌,但也反映出目前公共图书馆史志研究成果欠丰的事实。

2.2.1 史志研究成果与图书馆级别关联度较大。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藏书机构,不仅出版了《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中国国家图书馆史资料长编》,还编辑出版了《中国图书馆史》。省级图书馆作为各省的文献信息中心,也比较重视史志研究工作,出版了20余部史志著作。如:南京图书馆在出版两部馆志、一部視听文献的基础上,还设置了史志研究机构,对每月的重大工作事项进行记录整理,为后续的史志著作出版奠定了基础。受人力、财力等因素的影响,市县级图书馆的史志成果数量较少。

2.2.2 史志成果与经济基础、馆领导意识紧密关联。调查结果显示,有史志成果的县级图书馆大多处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图书馆事业也相对发展较好,其中有14个县级图书馆位于东中部地区。只有区域经济基础较好,政府对图书馆的投入较多,县级公共图书馆才能具备编纂史志所必需的人、财、物等条件,才能使“盛世修史”的理念得以实现、贯彻和实施。调查结果还显示,有12个县级图书馆虽然位于我国川、滇、甘、桂等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但这些图书馆不仅较早开展了史志研究工作,还有史志研究成果,这说明史志成果与图书馆管理者的意识和重视程度也有很大关系。

2.2.3 史志出版有明显的时间特征。笔者研究发现,很多图书馆会在馆庆时出版史志著作,如甘肃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常熟图书馆及集美图书馆等。

2.2.4 史志研究的冷热程度与业界的倡导推动力度有关。1986年至2005年,我国图书馆界出版了43部史志著作,而2006年至2018年,我国图书馆界则出版了32部史志著作。这与第一、二届全国图书馆史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有着密切关系。事实表明,行业倡导、业界引导、协会推动对于图书馆史志研究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018年5月,在河南新乡举办的第三届图书馆史学术研讨会,以“修志编史以启未来:新时代图书馆史研究的基本使命”为主题,评选出“第一届中国图书馆史志优秀图书”19部。以此为起点,我国图书馆界将迎来新一轮史志研究、编修热潮,史志研究工作也会得到更多基层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和响应。

2.3 基层公共图书馆史志研究现状

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有3,153个,其中县级公共图书馆数量有2,744个。虽然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较多,但是基层公共图书馆研究史志的成果并不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3.1 史料不丰。虽然我国基层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较多,但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许多县级公共图书馆存在资料不全、积累不够、内容不丰及资料缺失断档等现象,这给史志编纂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2.3.2 规划不足。由于修志编史与图书馆常规工作关联度不高,基层公共图书馆一般不会将修志编史工作纳入工作规划。即使有了修志编史的规划,也会因人员变动使该工作中断。

2.3.3 保障乏力。馆员的学历和学识水平制约着基层公共图书馆史志编纂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由于条件差、待遇低、成长空间狭窄等原因,基层公共图书馆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图书馆很难吸引或留住人才。从事修志编史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足够的史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全面了解单位的纵向脉络、历史人物及重大事件,还要拥有乐于奉献的精神。目前,基层公共图书馆拥有这种能力和精神的工作人员较少,专于史志编纂的工作人员更是凤毛麟角,这些都制约着图书馆史志编纂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基层公共图书馆普遍缺少经费,致使研究成果难以实现转化,耗时费力,进而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编纂研究热情。

3 关于基层公共图书馆史志编纂研究的思考

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过程、趋势看,史志编纂是公共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应成为基层公共图书馆重点关注的课题,重视和加强图书馆史志研究和编纂工作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3.1 基层公共图书馆史志编纂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1 必要性。研究图书馆史可理清图书馆的发展脉络,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汇总和编纂,不仅可掌握图书馆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图书馆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从根源上寻求解决之道,还可明确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老一辈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发展的历史见证人,他们的所见所闻是研究图书馆史的宝贵资料。这些宝贵资料如果没有被及时挖掘和记录,很有可能随着时代的更迭成为永远的秘密,无法为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这对于图书馆来说将会是一个极大的缺憾。长期以来,基层公共图书馆人员数量较少、岗位设置简单、职能分工不明确,没有专门从事收集资料的人员和部门,虽然记忆留存较多,但却很分散。一些久远、珍贵的史料只能从少数人那里获得,且需要予以整理和拼接。由于人员离退及流动等客观因素,一些珍贵史料很容易随人而去,因此,开展史志编纂研究工作,及时对图书馆工作进行阶段性梳理和总结,对于基层公共图书馆来说是十分迫切、必要的。

3.1.2 可行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科学、规范、健康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为公共图书馆开展工作、提升影响力提供了法律支撑和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公共图书馆在人、财、物方面面临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图书馆史志著作作为历史见证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应得到图书馆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重视。每一位参与者和见证者都要通过图书馆史志编纂研究,实现与图书馆的共同进步。

3.2 基层公共图书馆史志编纂研究的建议

基层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基石,图书馆史志著作是记述图书馆事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载体。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图书馆需要借助史志进行记述和传承。

3.2.1 依照行业规范尽早制订编修规划。事预则立,规划先行。修志编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历代图书馆人的共同努力、接力传承。中国地方志协会为了引导各地做好方志编修工作,曾拟定一份《新编县志基本篇目》,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体例和形式,为各地编修方志拟定篇目提供了参考。鉴于此,图书馆行业组织应编制《图书馆史编修指导手册》,制定编撰标准,为有史志编修需求的图书馆提供借鉴、参考和指引,这已成为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共同期许和当务之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国公共图书馆史志编纂的总体框架下,图书馆行业组织制订并逐步完善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的史志编修规划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基层公共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實际情况制订史志编修规划,以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2.2 重视资料收集。修志编史不仅要花费人力、财力,还要耗费大量时间。基层公共图书馆不能因为人少事杂,就忽视资料的收集与征集。基层公共图书馆应引导馆员形成收集资料的意识,将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确定资料收集的内容和规范。不同部门可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围绕确定的规范,按月整理、按季归总、按年筛选和建档。资料内容务求翔实、清晰、有序,便于查找。建馆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不仅要做好现有资料的留存,还要注重对过往资料的抢救与挖掘;建馆时间较短的公共图书馆更要注重文字、音视频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留存。由于老一辈图书馆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公共图书馆应注重对老一辈图书馆人和重点读者的口述资料的抢救性收集,留存好这些珍贵的口述档案,否则一旦错过就会永远失去。谢灼华先生在第三届全国图书馆史研讨会上提出,对于那些尚没有能力或不具备修志编史条件的图书馆,要做好史料搜集等基础工作,应善于从大量的史料中发现亮点,挖掘具有创新性、典型性和时代意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先编印一些资料集,建好先期档案,做好资料积累等基础性工作。即使具备条件的图书馆如果不能编出质量合格的书作,就应选择先将资料以文稿形式保存,以利后用。因此,部分条件不成熟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可先形成馆务日志、大事记、编年纪事、长编、年鉴等资料,进而形成图书馆馆志、图书馆史。

3.2.3 定期培训并注重实践。修志编史是学问之道,编纂者应具备德、才、学、识和创新精神。目前,基层公共图书馆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员很少。因此,各地图书馆学会应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史志编纂知识,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和业务水平。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作为图书馆史研究的专门机构,应常态化地分级、分地区举办学术交流会议和业务培训,邀请业内的专家学者授课,为具备修史条件或有修史需求的图书馆开展定题指导,以推动我国图书馆史研究的规范有序、扎实开展。基层公共图书馆史志工作者也要及时关注业内动态,加强对期刊论文的学习研究,增长专业知识,提升理论素养;注重对已出版的史志著作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史志著作的结构、体例、章节、内容等编纂方式,汲取经验,进而形成适合自身实际的史志编纂思路和框架;重点研读业界专家学者关于史志著作的点评、推介文章,以便在实践过程中取长补短,规避不足。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基层公共图书馆应积极营造史志编纂研究氛围,搭建学习交流平台,通过图书馆史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培养行业精神,推动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

4 结语

我国只有依靠单个图书馆史著作的连缀、汇集,才能成就整个图书馆史的巨制鸿篇。随着国家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重视程度的提升,经过不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积累,图书馆的修志编史工作将逐渐步入成果转化新阶段。因此,基层公共图书馆应顺时而为、应时而动,通过对图书馆史理论的研究,积极编纂史志,阐发、诉说深藏心底的责任与情怀,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雁.“盛世举盛典,馆庆修馆史”:时代正呼唤着一部部理想的图书馆馆史著作问世[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1):70-78.

[2] 霍瑞娟,郭万里.出版物呈缴制度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总书库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6):113-119.

[3] 陈俊林.区级公共图书馆馆史编撰实践之思考:以集美图书馆《陈嘉庚与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2):142-143,145.

[4] 郑永田,陈劲.论图书馆史研究的重要性[J].图书馆,2012(3):27-29.

[5] 2016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总体情况(数据摘录)[EB/OL].[2019-08-08].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ba36b0102x2zb.html.

[6] 刘海波.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问题思考[J].黑河学刊,2013(10):175-176.

[7] 韩永进.关于中国图书馆史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4-13.

[8] 胡筱华.应用口述历史的方法进行高校图书馆史研究刍议[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2):54-57.

[9] 尹培丽.图书馆史研究中口述档案的运用[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7):5-11.

(编校:孙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