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联勤”模式下的基层街道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研究
2019-11-22覃达峰
覃达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快速扩张,给街道综合治理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境,在新形势下,基层街道管理也正在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加之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问题,这就使得街道综合治理变得愈加重要,那么采用何种治理方式和路径来解决居民的实际需求,就成了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街道社会综合治理“大联勤”模式为例,对基层街道综合治理进行了概述,发现了在街道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阐述了浦口区“大联勤”模式的特征和意义,也同时分析了其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大联勤”模式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综合治理;社会稳定;街道治理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加速,给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首先,科技的进步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潜在风险,例如电话诈骗、网络诈骗、带有病毒的二维码等;其次,为了有效应对这些违法犯罪行为,社团、协会或其他社會组织也日益发展起来,那么政府应当认识到这种群体的价值,通过逐步形成全体公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局面来实现更高效的社会治理;最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控制体系将不再适用于我国未来的发展,这或者会弱化整个社会控制能力。因此,对于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党和政府要寻求一种更为创新高效的治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终起到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等作用。
二、基层街道综合治理概况及“大联勤”模式运行特征和效果
(一)基层街道综合治理定位
根据我国政府结构,街道综合治理的定位主要针对以下两个方面:1.街道办事处的管理较为碎片化,其内部科室的职责主要是管理一些社会事务和提供社会服务,满足居民的一些合理需求,但是其职能科室不具有行政法规所赋予的执法权力,这样就使得有时解决问题时所需时间较长、流程较为复杂。2.社会管理方面管理机制和方式还有待改善。目前所采用的管理机制还较为片面,所应发挥的职能、作用和任务也很有限,这种缺乏完整管理机制的模式,使得街道作为基层管理者不能够完全发挥出其职能。
(二)“大联勤”模式进行综合治理的运行特征及效果
1. 运行特征
首先,与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相比较,“大联勤”的社会治理模式建立以后,减少了大量的中间环节,管理层和基层沟通效率大大增加。其次,街道建立了现代化联勤指挥分中心,其利用了信息化和现代化技术,集众多功能于一体,方便相关人员管理和控制,也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多部门信息数据,起到方便市民等作用。最后,把网格化巡防与联勤工作有机整合,将以道路划分为基础和居民小区为闭环的生活服务圈进行有机串联,搭建街道工作人员和居民的沟通桥梁,能够大大提高街道办事处的服务效率。
2. 运行效果
通过社会治理“大联勤”工作,就能够有效识别一些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进而有效地维护该街道的稳定,例如信访投诉数量下降,纠纷、案件减少,物业管理效率提升,社区居民满意度不断提高。此外,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也通过联合执法的方式,拆除违法建筑、处理占道经营、清理乱设摊点等,大大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三、“大联勤”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 网格服务不够坚实
虽然全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整体框架已形成,但是开展工作的全面性不够,网格化服务管理总体存在不平衡性,在专业性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且责任未完全落实到位。
2. 问题发现不够全面
从目前“大联勤”工单数量看,每日联勤工单平均过千条,但工单所涉及的问题种类不够多,仅局限于城市管理、社区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导致投诉较多。
3. 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不够积极
“大联勤”工单来源主要依靠联勤队员巡查上报、社区上报、部门上报、群众举报和领导交办等方式,群众通过“大联勤”渠道反映上报问题数量不多,说明相关工作广大群众参与不够积极、参与程度不高,离共建共享的治理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大联勤”的边界模糊、主体权责不清
“大联勤”在初始阶段是以整合资源、沟通信息、强化执法为主要内容,因此强调利用科技手段来搭建技术服务平台。但在目前有些信息采集还存在其他问题,造成了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界限模糊,使各个部门因权责不清产生而推诿现象。
2.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认识有待再提高
领导没把“大联勤”工作放在首要地位,也没有和实际工作紧密贴合。并且部分领导仍然认为“大联勤”不是自己的工作,而是政法部门的工作,在没有具体明确的“责、权、利”的情况下,大多数的单位或部门很容易采取消极懈怠、表面应付的态度。
3. 资源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倾向仍然严重
一些部门没有全局思维,这就使各类信息资源散落在各个部门,不能完全共享,部门的壁垒不能完全打破。导致联勤工作人员深度融合的不够、协调性还不够,不能达到很好的融合效果。
四、“大联勤”模式的改进措施
(一)下沉资源,制定规划
“大联勤”的实质作用就是要全面承担起治安防范、城市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民生工作以及社会治理的各项任务。但从目前来看,必须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接地气、转作风、办实事”的工作态度进一步完善、优化“大联勤”机制,必须在明确目前阶段定位(任务)的基础上,对“大联勤”的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并通过已经形成的机制落实到责任人的身上。应该在解决显性社会冲突和社会问题方面进一步巩固、落实,逐渐转向强化社会治理、解决隐性和潜在的问题。进而最终能够实现“全部、全域的社会管理事务、社会治理以及公共服务”。
(二)转变职能,提升素质
“大联勤”机制的最终形成并良好运转必须实现“有破有立”,已经形成的整合部门资源的联勤机制,基本实现了“立”,但如何“破”依然存在的部门壁垒,则需要依托政府职能的转变。既然“大联勤”要承担更多的原来由相应部门履行的职能,就必须转变相应部门的职能,进行机构改革。也就是将相应部门的相应工作人员纳入到“大联勤”工作的队伍中去,这种人员的纳入还不能简单地以“参勤”定位,必须是相关人员实质性地脱离原来的岗位并在“大联勤”中承担名副其实的工作。还需要打破传统部门职能界限,搭建包括所有部门在内的一体化网络,使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和资源在这一网络中得到共用。在目前情况下,建立“大联勤”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仍然是整合资源的必要手段。
(三)主動宣传,积极互动
对“大联勤”工作的宣传包括两个方面,即对社会大众的宣传和对外对上的宣传,以达到老百姓的积极参与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肯定的目的。同时,需要得到居民的支持、参与和理解,仅仅依靠工作人员来发现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要制定相应的宣传策略,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双管齐下”,将“大联勤”的宣传渗透到街道、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人,使居民能够全面、准确地认知该模式的好处。同时,要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建设反馈渠道,让居民的意见能够真正被搜集、评估、采纳。
五、结论
我国街道社会综合治理工作近年来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从街道管理层级来看,还是存在着合力发挥不明显、队伍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街道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碎片化”问题,这也恰恰成为了街道综合治理提升的瓶颈。因此,本文以街道社会综合治理“大联勤”模式为例,对其运行特征、运行模式、运行效果等加以分析,提出了“大联勤”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并依靠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理念来构建街道治理的创新路径,并提出了改进与细化措施,加之使用新技术加以辅助,最终才能够起到实质性作用,更好的为居民服务,满足居民各项需求。
参考文献:
[1]冉毅东.“小街道大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思考——以阿克苏地区城市街道、社区治理为例[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7(04).
[2]苏振发.三位一体 四化联动——福建晋江灵源街道创新村改社区综合治理模式[J].中国民政,2018(02).
[3]周江涛.共建共治共享: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社会治理创新[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8(01).
[4]上海师范大学课题组.街道体制改革路在何方[J].中国民政,2018(16).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