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垃圾治理的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湖南省630个农户的调研数据

2019-11-22邱成梅余平怀

关键词:整治垃圾农户

邱成梅,余平怀

(湖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28)

2015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全国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实现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研究湖南省农村垃圾治理的农户满意度,有利于从微观层面了解湖南省农村垃圾治理的成效与不足,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提供精准建议。

一、文献综述

农村垃圾治理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用农户满意度衡量农村公共服务(物品)供给效果是学术界普遍的做法(李燕凌、罗兴佐等),农户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越高,公共服务供给效果越好。农户是农村垃圾治理的直接受益者,全面治理农村垃圾是改善农村环境的有力举措,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农户满意度可以直接反映农村垃圾治理的成效,将农户满意度作为衡量农村垃圾治理效果的标准,符合开展农村垃圾治理的宗旨。

目前与农村垃圾治理满意度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围绕整个农村人居环境的农户满意度展开。赵霞等以全国1080个农户的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对农村环境的农户满意度评价状况及其显著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1]。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农户对农村环境的满意度评价偏低。罗万纯利用42个样本村802个样本农户的数据。从农村饮用水源状况、厕所使用状况、生活能源使用状况、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状况等四个方面对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供给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农村环境公共服务满意度主要受到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家庭需求和“公共地悲剧”的影响[2]。高凤杰等以东北黑、吉、辽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发放的 1545 份有效调研问卷为数据基础,采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对东北地区村镇环境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饮用水水质、空气质量、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及绿化配套情况 4 项指标是影响村镇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地表水水质、环保宣传及政府在整治环境方面的行动 3 项指标同样对村镇环境产生重要影响[3]。胡卫卫等借助2016年中国(江苏)民生指数发展研究的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探讨个体特征、环境质量评价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4]。研究发现:环境质量改善能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空气质量和绿化环境两个维度的环境质量评价是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最显著因素。张萌等以江苏省四县市271个有效样本为基础,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4个地区村庄环境整治农民满意度进行总体评价,发现塘污染治理、人禽粪便处理、乡村道路和排水管网设施制约农民期望值的主要因素[5]。郑华伟等用熵权 TOPSIS 模型测度农户视角下农村环境整治绩效水平,发现农村环境整治农户满意度存在区域差异[6]。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某一个维度研究了农户环境满意度。汪红梅、魏思佳基于全国东中西部 391 户农户实地调研数据,采用 PSM 法实证分析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政策对农户环境满意度的影响效应[7]。研究发现,我国农户对环境的满意程度中等偏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农户的环境满意度。李冠杰以陕西省861份调查问卷为基础,采用比较研究法和区域研究法分析农户对现有环境基础设施的满意度评价发现,不同区域的农户对环境基础设施的偏好存在明显差别[8]。

综合已有研究可以发现:第一,目前大部分的文献主要侧重于农户对整个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研究,研究农户对农村垃圾治理满意度的较少;第二,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浙江、江苏、北京、河北、四川、云南以及东北三省等省份,而对湖南省的研究较少。湖南省位于中国中南部,地貌类型多样,有山区、丘陵、盆地、平原多种地形,垃圾治理难度较大。近年来,湖南省十分重视农村垃圾治理,先后发布了《湖南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意见》《湖南省政府购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湖南省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实施方案(2016—2020年)》等政策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在农村垃圾治理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方面都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本研究基于湖南省14个市(州)共56个村,630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研究农村垃圾治理的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一)数据来源

2017年,湖南省委农办印发了《2017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名单》,计划完成4000个左右村庄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300个左右美丽乡村的建设任务。为检测农村环境整治政策的效果,本研究调研的样本村涵盖人居环境整治村、美丽乡村建设村(本研究将之统称为环境整治村)和普通乡村。因此,本研究数据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样过程分为市(州)、县、村三个阶段,抽样过程如下:在湖南省每个地级市(州)按照距离地级市(州)的远近抽取两个县,然后每个县随机抽取2个村(1个环境整治村和1个普通村),最后每个村随机抽取10~15个农户,共发放66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30份,有效回收率95.5%。为尽量减少偏差,正式调查之前进行了预调查并完善调查问卷,并对参加调研的学生进行了培训,正式调查采取面对面的问答访谈方式,由调查者填写问卷。问卷数据收集于2018年10月到2019年2月完成。

从调查的基本情况来看,年龄结构上,除了70岁以上受访者为8.7%,其余各个年龄段受访者都在10%~20%之间,年龄分布均匀;受访者学历整体较低,初中及以下占了61.5%;64.7%的受访者的家庭月支出在1000~3000元之间。以上基本信息反映了随机抽样的分布相对均匀,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变量描述

1.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是农村垃圾治理的农户满意度。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来衡量农户满意度,将满意程度设置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5种,依次赋予5~1分,具体方法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63%的农户对当前农村垃圾治理的评价为满意,说明近几年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有相当比例(19.7%)的人对农村垃圾治理不太满意。

表2 农村垃圾治理的农户满意度评价标准及结果

2.解释变量。参考现有关于农村环境治理满意度模型常用的解释变量,综合考虑变量数据的可靠性、全面性等,本研究从农户个体特征、农户环境认知特征、农村垃圾治理特征三个方面设置14个变量,探讨这些变量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农村垃圾治理的农户满意度。各变量具体定义如表3所示。

(1)农户个体特征。用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每月日常支出3个变量来反映农户个体特征。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关系农户对垃圾治理的关心程度和参与程度,影响农户满意度评价。采用家庭每月日常支出来反映农户家庭经济状况,通常情况下日常支出越大,农户的经济收入水平越高,对人居环境也有更高的要求,影响其对垃圾治理的评价。

(2)垃圾治理特征。用是否配备垃圾桶、是否配备保洁员、是否开展环保宣传、是否有清洁评比制度、垃圾站垃圾处理方式、是否为环境整治村6个变量反映行政村垃圾治理特征。配备垃圾桶可以为农户投放垃圾提供便利,村庄垃圾收集设施越完善,农户满意度越高;配备保洁员收集、清理垃圾,农户满意度越高;环保宣传、清洁评比制度和村里垃圾站垃圾处理方式是反映行政村垃圾治理公共服务水平的变量,公共服务水平越高,农户满意度越高。被列为环境整治村,意味着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其村民因此可以使用更便利的环境设施和享受更清洁的环境,满意度更高。

(3)农户环境认知特征。用垃圾分类必要性、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污染后果认知、垃圾设施需求度、其他人的垃圾处理方式等5个变量来反映农户环境认知特征。垃圾分类必要性用来衡量农户的环保意识,是影响农户满意度的因素。

表3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环境质量评价反映农户对垃圾治理效果的评价,影响农户满意度。农户认为环境污染对人的健康影响越大,其对垃圾治理越重视,对垃圾治理的满意度可能越低,因此,环境污染后果认知是影响农户满意度的因素之一。垃圾设施需求度反映了村庄的垃圾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通常农户对垃圾设施的需求越大,说明该地区的垃圾设施配备越不完善,农户对垃圾治理满意度可能越低。垃圾治理需要全体村民参与,显然,其他人处理垃圾的方式会直接关系到垃圾治理效果,影响农户对垃圾治理满意度的评价,通常村里其他人的垃圾处理越环保,农户的满意度越高。

三、计量模型分析

(一)因子分析

1.模型构建。选用主因子分析法对湖南省农村垃圾治理的农户满意度进行研究。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具有一定相关关系的多个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研究一组具有复杂关系的实测指标是如何受少数几个内在的独立因子所支配的。利用因子分析法,由原变量重组出来的因子间的线性关系较弱,可有效解决变量的多重共线性等问题。因子分析的一般形式为:

Xi=ai1F1+ai2F2+…+
aijFm+εi(j=1,2,3,…,m)

其中,Xi为观测到的随机变量,Fi为第i个公因子,是不可观测变量,aij(j=1,2,3,…,m)为因子载荷,是第i个原有变量在第j个因子上的负荷,εi是特殊因子,表示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解释的部分,其均值为0。

2.变量选取。本研究在综合农村垃圾治理效果的农户满意度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农户的个体特征、治理特征、认知特征三个角度选取14类可能对农村垃圾治理效果的农户满意度产生影响的指标,具体指标如表3所示。

3.因子分析结果。在Stata15.0中采用主因子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因子结构进行旋转。结果显示,总量表KMO值为0.7692,单个因子KMO值均大于0.55,P值为0.0000,说明量表适合做因子分析。进一步以特征值大于1为原则抽取公因子,经处理后得到4个公因子。因子旋转载荷阵如表4所示。

在主因子F1中,X1农户年龄、X2受教育程度、X3家庭每月支出、X10垃圾有无必要分类、X12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状况5项指标具有较高的因子载荷。

在主因子F2中,X4是否有定点垃圾站、X5村里堆放点处理方式、X6是否有保洁员、X13垃圾设施的需求度、X14其他人的垃圾处理方式5项指标具有较高的因子载荷。

在主因子F3中,X8村里是否开展宣传工作、X9村里是否有清洁评比制度2项指标具有较高的因子载荷。

表4 因子旋转载阵

在主因子F4中,X7是否为环境整治村、X11对环境的评价2项指标具有较高的因子载荷。

结果显示的4类主因子与问卷设计时的分类较为吻合,说明因子分析效果较好。F1综合了农户个体特征指标和农户环境认知特征指标,F2综合了农户对垃圾收集及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需求指标,F3综合了村里的垃圾治理制度建设指标,F4综合了村里环境状况指标。

基于此,将各项主因子命名如下:F1为个体特征和主观认知,F2为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F3为村庄环境制度建设,F4为村庄环境状况。

(二)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

1.模型构建。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用于研究有序多分类因变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建立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对农村垃圾治理农户满意度与上文筛选出的主成分因子进行回归分析。

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形式如下:

j=1,2,3,4,5

其中y表示农村垃圾治理的农户满意度,有非常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5个选项,用j(j=1,2,3,4,5)表示;x为k个影响农户满意度评价的自变量;αj为截距参数,βi为回归系数;p(y≤j/xj)为因变量y在各个j取值下的累积概率。运用stata15.0对630份农户数据进行逐步向后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

注:*、**、***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水平

2.模型结果分析。从表5可见,F1,F2,F3这三个指标对农村垃圾治理的农户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这些指标均是影响农村垃圾治理农户满意度的因素。F4对农村垃圾治理农户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村庄环境状况的不同不会显著影响村民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满意度。通过比较偏回归系数(Coef)的大小可得到各个主因子对农村垃圾治理农户满意度影响的程度依次如下:

F2>F3>F1

其中,F2综合反映村庄垃圾收集设施、保洁员的配置情况、垃圾设施需求度。该因子对农村垃圾治理的农户满意度产生了很大影响,通过的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因子回归系数为正。这说明在现阶段,村民特别关注环境基础设施的便利性,村民投放垃圾越便利,对于垃圾治理的满意度也会越高。

F3综合反映村庄的环境宣传和清洁评比制度建设情况。该主因子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因子回归系数为正,对农村垃圾治理农户满意度也有较大影响,影响程度仅次第二主因子F2。说明农村的环境宣传、清洁评比制度对农村垃圾治理农户满意度有着显著正向作用。农村的宣传工作开展到位,清洁评比制度落实到位,可以显著提高农户对垃圾治理的满意度。

F1综合反映了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每月支出、垃圾有无必要分类、环境污染的健康影响状况等农户个体特征和环境认知特征。该主因子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因子回归系数为正。农户的年龄越大,对垃圾治理越满意。可能的原因是年龄越大,对乡村的情感越深,抑或是对环境的要求越低,满意度越高。农户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水平越高,对垃圾治理满意度越高。可能的原因是其对垃圾治理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越高,对垃圾治理的满意度也越高。农户的认知水平越高,对垃圾治理满意度越高。

F4综合了是否为环境整治村以及村庄的环境状况两个变量,结果显示,该主因子对垃圾治理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农户能理性地看待农村垃圾治理,自己所在村庄是否被政府列入环境整治村不影响村民对村庄垃圾治理的满意度评价,农户更在意自己所在村庄的环境基础设施和环境制度建设情况。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运用2018年10月到2019年2月在湖南省14个市(州)实地调研的630份问卷数据,采用主因子分析法、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垃圾治理的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

1.农户对农村垃圾治理的整体满意度较高。68.1%的农户对农村垃圾治理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说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22.1%的农户对农村垃圾治理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这表明部分农村地区垃圾治理依旧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我们的实地调研,垃圾桶太少、垃圾清运不及时、奖惩措施不执行等因素可能是导致农户满意度评价较低的原因。

2.农户垃圾治理的满意度主要受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环境制度建设情况、农户个体特征和认知特征三类指标的影响。其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对农户满意度影响程度最大,环境制度建设情况次之,农户个体特征和认知特征排第三。说明相对于农户自身因素,农户对垃圾治理的满意度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3.是否为环境整治村以及环境质量评价两个变量对农户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这与假设不符。可能的原因是环境整治村需要应对较多的检查从而引起村民不满。作为环境整治村,经常面对上级相关部门的检查、督查。村民除了进行日常的生活垃圾处理,时常被要求清理房前屋后和参与清理、焚烧垃圾堆放点的垃圾,以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我们在实地调研中确实发现,部分村民不满这种为应对检查而进行的环境整治行为,村民认为,环境整治是为了大家好,不是为了应对检查,清理垃圾应该变为自觉的行为。其次,被列为环境整治村意味着政府对其有更多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环境整治村虽然拥有比普通村更好的环境质量,但政府和村民的投入也比普通村更多,因而环境整治村的部分村民对本村环境的期望值也较高,但满意度较低。这表明,其一,垃圾治理满意度不仅仅是农户对垃圾治理结果的反馈,同时反映了农户对垃圾治理投入产出的考量;其二,农户对垃圾治理的满意度是农户对垃圾治理的期望与现实评价之间差异的表征。

(二)政策建议

1.提高农村垃圾治理财政投入效率,改善基础设施。根据研究结论,便利的垃圾投放设施不仅能显著提高农户对垃圾治理的满意度,还能对农户的垃圾投放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提升垃圾治理效果。因此,应该加大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和投入效率,提高垃圾投放设施(垃圾桶、垃圾池等)的可及性,加强垃圾投放设施的后期维护和管理,有效提升农户对垃圾治理的满意度。

2.重视垃圾治理宣传与清洁评比制度的引导作用,加强制度建设。研究结论显示,宣传工作的开展和清洁评比制度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农户对垃圾治理的满意度。因此,村委应加大垃圾治理的宣传力度,落实清洁评比制度,让村民充分认识到垃圾分类减量对环境、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让村民的投入得到肯定和激励,并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在宣传渠道方面,可以通过传统渠道(村里的动员大会、广播、宣传手册、公告栏、保洁员讲解等)与现代技术(电视、网络等)相结合,以村民更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村民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在激励措施方面,可以通过精神激励(流动红旗、张贴光荣榜、通过村广播公开表扬等)与物质激励(垃圾换日用品、绿色存折、爱心超市等)相结合的方式,以鼓励村民参与到垃圾治理中来。

3.农村垃圾治理政策应该由重点倾斜向普惠支持转变。研究结论显示,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政策倾斜并没有显著影响环境整治村农户的满意度。因此,应调整和完善农村垃圾治理支持政策,由重点倾斜向普惠支持转变。将有限的财政投入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和环境制度建设的改善上,以提升农户满意度。

猜你喜欢

整治垃圾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垃圾去哪了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专项整治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