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花菜黑腐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2019-11-22韩风庆李占省刘玉梅方智远杨丽梅张扬勇吕红豪

中国蔬菜 2019年11期
关键词:青花菜小种十字花科

韩风庆 李占省 刘玉梅 方智远 杨丽梅 庄 木 张扬勇 吕红豪 王 勇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近几年黑腐病在我国青花菜产区普遍流行,危害严重,目前缺乏抗病品种。在实际生产中应针对黑腐病的病原菌及发病规律,采取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确保青花菜高效、绿色生产。

黑腐病是由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campestrispv.campestris,Xcc)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能够危害青花菜、甘蓝、花椰菜、芜菁、芜菁甘蓝、芥菜、萝卜等十字花科类植物。20世纪50年代,黑腐病在我国华北地区首次被发现,至80年代已成为全国范围流行的主要病害(张黎黎 等,2012)。黑腐病影响十字花科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发病严重时可造成减产70%左右(李树德,1995),已成为十字花科蔬菜的主流病害之一。

青花菜是重要的甘蓝类蔬菜作物,以绿色花球为产品,富含纤维、钙、铁、维生素、类胡萝卜素等成分,被誉为“蔬菜皇冠”,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时也是我国一些地区的重要出口创汇蔬菜(张小丽 等,2016)。近年来,随着青花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和集约化生产的影响,黑腐病在青花菜产区普遍流行,危害逐年加重,造成青花菜产量和品质的下降,严重影响青花菜产业的发展。现将青花菜黑腐病的病原菌、发病特征、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以期为青花菜生产提供参考。

1 黑腐病病原菌

黑腐病(black rot)最早于1894年在美国肯塔基州的结球甘蓝上率先被报道(Garman,1894)。1895年,Pammel 在美国爱荷华州的芜菁和芜菁甘蓝上发现了黑腐病,并分离出致病菌(Pammel,1895)。黑腐病病原菌是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irspv.campestris,简称Xcc,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大小为(0.2~0.6)μm×(0.7~3.0)μm,棒状,不形成芽孢,有荚膜,有1个单极鞭毛;表现为过氧化氢酶阳性,硫化氢酶阳性,氧化酶阴性,不产生硝酸盐或吲哚。Xcc在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上会产生黄原胶,其菌落为黄色、黏稠、有光泽(Vicente &Holub,2013)。

病原菌可以在5~38 ℃条件下存活,25~30℃为最适生长温度,超过50 ℃就会致死;最适生长湿度范围为80%~100%,同时该病原菌耐干燥能力强,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1 a(年);耐酸碱度为pH 6.1~6.8,最适pH 为6.4;耐盐度为2%~5%(Vicente &Holub,2013)。

据报道,十字花科蔬菜中Xcc存在生理小种分化的现象,国际上一般将其划分为6个生理小种。翟文慧等(2010)收集了我国11个地区的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样本,分离到311株黑腐病菌菌株,分析结果显示致病菌全部为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主流小种为1号和4号生理小种,分别占全部样本的54.1%和36.1%,其次是3号生理小种(6.6%),未发现2号、5号和6号生理小种。

2 青花菜黑腐病典型症状

黑腐病在青花菜各个生育时期均可发生,为害叶片和花球,最明显的病症体现在叶片上,子叶发病时呈水浸状,之后迅速枯死或蔓延到真叶上,真叶染病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病菌由水孔侵入,造成叶缘发病,形成“V”形病斑,病斑边缘叶组织变黄,维管束变黑,逐步向叶片内部侵染,叶片发黄、脱落,干燥天气下病叶干枯或呈穿孔状,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植株萎蔫和死亡(图1);另一种途径是从伤口侵入,病斑向两侧或内部扩展,造成周围部分的叶肉变黄或枯死。

图1 北方春季青花菜成熟期黑腐病田间表现

黑腐病也会诱发软腐病、菌核病等其他病害的发生,造成植物组织的严重腐烂,影响花球品质,造成减产和减效(张黎黎 等,2012;Vicente &Holub,2013)。

3 青花菜黑腐病发病规律

3.1 传播途径 病原菌通常经种子传播,因而最初黑腐病被认为是种传病害,而病原菌也存在于感染的病株、土壤和农作物残骸中,还可以在独行菜、幽芥等十字花科杂草寄主上越冬(Schaad &Dianese,1981)。病原菌在潮湿温暖的条件下易于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感染的种子和种苗;近距离随风、昆虫、灌溉、雨水、农业设备及人的活动等媒介传播(Roberts et al.,2007)。种子带菌可引起苗期发病;成株发病多发生在结球前期至结球期;种子生产过程中,种株上的病原菌可通过维管束进入种脐,因而花或种荚感染病原菌会造成种子很高的感染率(van der Wolf et al.,2013)。

在无寄主的土壤中,病原菌冬季可存活40 d(天),夏季可存活20 d(天)(Dane &Shaw,1996)。在有植物组织的土壤中,病原菌可以以自由活细胞的形式存活很长时间。在被感染的种子中可存活3 a(年),宿主组织中可存活1~2 a(年)(Vicente &Holub,2013)。

3.2 入侵方式和发病条件 黑腐病病原菌通常由水孔、伤口和气孔侵入植株,其中通过叶缘的水孔侵入植株是最主要的感染方式,机械、风、雨、灌溉、昆虫及其他动物造成的伤口,是病原菌主要的入侵部位(张黎黎 等,2012)。而通过气孔进入植物体的病原菌很难向周围组织扩散,最多在叶片上产生小的黑色斑点,因而气孔入侵不是主要的感染方式(van der Wolf et al.,2013)。病原菌入侵后,在细胞间隙繁殖,扩展至维管束,最后引起病症。

青花菜黑腐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易于发生。25~30 ℃条件下适于发病,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发病越快(张黎黎 等,2012)。少雨的气候条件下,黑腐病很难发生,相反多雨的天气经常造成黑腐病的大暴发,而湿热的环境下尤为严重(Meenu et al.,2013)。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温室保护地栽培条件下,黑腐病较为严重。此外,十字花科作物的连作、氮肥过高、植株徒长、虫害等都会造成黑腐病的加重(朱伯华 等,2012)。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种子和基质的灭菌和消毒 种子带菌会直接造成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因此应对种子进行严格灭菌和消毒,通常在60 ℃条件下对种子进行干热灭菌6 h(小时),或在50 ℃的热水中浸种30 min(分)后晾干。

青花菜种植前一般需要育苗,倘若基质中存在致病菌且未经消毒,也会造成黑腐病的发生。因此,购买消毒的基质或对基质进行灭菌处理非常重要。通常,需要将基质进行高温或蒸汽密闭消毒,一般在70~90 ℃条件下消毒0.5~1.0 h(小时)就能杀死病菌,每次消毒基质不宜过多(1~2 m3),基质含水量以35%~45%为宜,过湿或过干都会降低消毒效果。

4.2 加强栽培管理和实施轮作 加强田间管理,增加植株生长势和抗性,实施轮作。一是注重田间排涝,雨后及时排水,同时避免田间过旱,造成花球松散或枯蕾,降低商品性。二是科学施肥,确保植株营养均衡,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带菌农家肥,定植后1~2周追施2~3次尿素,每667 m2施用5~10 kg,现球后减少氮肥的使用量,增加钾肥的使用量,可以提高植株整体抗性和促进花芽分化,有利于花球紧实和高产。三是合理轮作,避免与甘蓝、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轮作,可以和禾本科、茄果类、葫芦科、豆类作物进行轮作。当前生产上已经采用水稻+青花菜,西瓜+青花菜,西葫芦+青花菜,玉米+青花菜等方式进行轮作和倒茬。四是改善根系环境,促使不定根的生长,及时清除病株残骸。

4.3 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结合 黑腐病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策略。发病初期,可在叶面喷洒杀菌药剂,重点喷施在发病部位,可选择77%氢氧化铜(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1 5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 000万单位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或25%甲霜灵(瑞毒霉)可湿性粉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1∶1比例混合)500倍液。每隔7~10 d(天)喷1次,连续喷施3次,视病情可适当增加喷药次数。

4.4 选择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青花菜黑腐病最根本的措施,但当前还缺乏高抗黑腐病的青花菜种质资源及品种,且黑腐病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目前国内主栽的青花菜品种中,国外品种耐寒优秀和炎秀对黑腐病的抗性较差,炎秀在北方多雨和南方雨季黑腐病发病较重,绿雄90和强汉在浙江和云南地区对黑腐病的抗性优于炎秀。国内的品种中,中青系列的中青8号、中青16号和中青319,以及领秀、浙青80、申绿2号、苏青2号和台绿1号等在推广中表现出较好的综合抗性。可根据南北小气候特点,选择和种植两个以上青花菜品种,以此来降低黑腐病发病风险。

4.5 其他防治方法 目前国外报道了一些菌类可 抑 制Xcc的群 体,如 用Strains EN4(Kluyvera ascorbata)、SP009s(Pseudomonas fluorescens)、SP007s(Bacillussp.)处理种子可减少黑腐病发生和危害;B.subtilis处理种子、种苗、土壤可有效控制黑腐病病原菌;Paenibacillusisolate P16可显著减轻黑腐病的危害(Wulff et al.,2002;Liu et al.,2016)。

还有研究发现,一些植物如诃黎勒的提取液可以减少黑腐病的发生,另外,低剂量的紫外线照射(3.6 kJ·m-2)处理种子能够诱导寄主对黑腐病的抗性(Brown et al.,2001)。因此,结合物理方法和生物活性物质,进行青花菜黑腐病的综合防治也是一种新途径。

5 展望

黑腐病影响广泛,发病迅速,防治困难,对青花菜产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除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外,培育抗病品种是最为根本和经济有效的方法。所以应注重对黑腐病的基础研究,加速抗性材料的筛选和创制,以及抗病新品种的选育。

目前国内外对黑腐病抗性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而且由于抗源材料和生理小种的不同,其抗性遗传规律差别也很大。在抗病基因的定位方面已有不少研究,但很少有研究完成对抗病基因的克隆,所以应加强对黑腐病致病机理的研究,加速抗性基因的挖掘与利用,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青花菜目前缺乏高抗黑腐病品种,主要是因为包括青花菜在内的甘蓝类(C 基因组)芸薹属成员极度缺乏抗源,而在芸薹属A 基因组和B 基因组有较多抗源,尤其是油菜、埃塞俄比亚芥、芥菜等存在高抗1号和4号小种的材料,因而通过远缘杂交将抗性基因导入青花菜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可以加快抗源材料的创制和抗病新品种选育。

猜你喜欢

青花菜小种十字花科
山西省古交市大豆胞囊线虫新小种X12分布调查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揭示十字花科植物PTI免疫反应的进化机制
新型水溶肥健力素在青花菜上的应用肥效试验
高湿贮藏对青花菜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油菜补钙 紫甘蓝抗衰 老西兰花有营养 十字花科蔬菜有多神奇?
山西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十字花科蔬菜有益心血管健康
我国青花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
浅谈小种蔬菜的特性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