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悠远 技艺高超
—— 浅绛瓷画作品赏析
2019-11-22海山
文/海山
瓷绘帽筒是一个时代的历史、风景、人情、文化、艺术的佐证。帽筒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以简直的器形,独特的绘画内容,丰富多彩的寓意,完美和谐的制作手法和多样性的器型,深得人们的喜爱。
◎松鹰图
梅峰樵:松鹰图
梅峰樵是光绪中早期浅绛彩瓷绘大家之一,艺术创作和笔墨造诣深厚,书画功力非凡。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样样皆通,特别以花鸟为上。
梅峰樵这对创作于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的“松鹰图”浅绛瓷绘帽筒,取势疏密错落,上下贯穿,全局严整、疏朗、新颖、活气,主体景物布置合理有序,灵活多变的笔法巧妙地安排主题,恰当地表现作者的意图,皆有赖于苦心的经营。帽筒画面善用留白,更显自然生动。欣赏这幅佳作时,能感受到一种难得的通透感和立体感。浓丽的设色,挥洒自如的笔墨,生动传神的苍鹰,在茂密的枝丫衬托下,情趣朴实自然,表现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画中的苍鹰气韵生动,昂头回首,似乎在期盼和等待着什么,让赏者产生不尽的遐想。
帽筒是梅峰樵仿“新罗山人”即清代大画家“华喦”所创。大家的创意和笔墨的流传遗风,在这对帽筒上彰显着灵气,构图饱满而有法度,气势雄浑不凡。帽筒上苍劲熟练的书法,也让您感受到梅峰樵的功底,同时在欣赏中能感悟到这对浅绛瓷绘帽筒带来的无限韵味。(见图)
◎五老同堂人物
余履昌:五老同堂人物
五老是指北宋时代的杜衍、王涣、毕世长、冯平、朱贯五人,他们都是朝中重臣,退休后在寓居休养。“五老图”就是以这五位老者为蓝本创作而成。
这只余履昌创作于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的浅绛瓷绘“五老同堂”帽筒,在创意和艺术技巧方面,显露着典型的时代风貌。余履昌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出五位老者的姿容形态。五位老者有的习地而坐面视交会,有的窃窃私语,有的仰天而指,或静或动将人物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物画的鲜明特色是注重刻画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此图充分展现出余履昌富有创造性的卓越构图技巧。画面背景尤如大斧劈成的悬崖,硬峭刚劲,崖上垂下的叶枝,使画面呈现迷蒙幽深的意境。天空中飞扬着一只红色的蝙蝠,与仰天而指的老者又体现着题外的又一寓意“福在眼前”。此图用笔工细,线条简练而精确,设色淡而秀丽,形象真实生动,在描绘人物动态和神情方面,体现着高超的技艺。
余履昌是晚清文人浅绛瓷画的大家之一,从这只帽筒的创意与创作来看,不论从历史知识、文学素养、技法创意、画面构思都体现着他高超的技艺。(见图)
◎牧牛图
牧牛图
“牧牛人何在,长隄粦色新”,以古诗开篇的这对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创作的浅绛瓷绘帽筒“牧牛图” 笔墨凝炼 意境清新,展示着浓郁的丹青妙笔意蕴。“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一首古诗道出了人与牛的情与缘。
帽筒画面,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春风吹拂着绿草,展现着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牧牛娃手执三尺长鞭,驾驭着这头膘肥体壮,强健有力,沉稳而行动迟缓的老牛。牛背上傻乎乎的小家伙顽相毕露,一幅休闲自得之势,似乎更加逗人喜爱。画面垂柳数枝,随风摇曳。苍劲老辣的笔力,画出了诗情画意的意境,也画出了恬静和一片生机,更画出了江南一片春色。该画作者以中国北宋画家米芾的笔法、笔意为基调,大胆的发挥和创作,使该画的创作有很大的升华。
这对浅绛帽筒瓷绘有着浓厚的生活创作源泉,画面设色淡雅,生活气息浓厚,现实意境深远,气韵生动有情,人物与牛与物景的刻画细致入微,豪放和老辣的笔墨,淳朴的画风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画人、画景、画牛所达到的高度水平。帽筒不论从创意还是创作,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是一对难得的精致作品。同时也表现着时代创作的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