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合理膳食行动
2019-11-22
引言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绩,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发展及生态环境、生活行为方式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成为制约健康预期寿命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时,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精神卫生、职业健康、地方病等问题不容忽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对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为积极应对当前突出健康问题,必须关口前移,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这是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的有效策略,是解决当前健康问题的现实途径,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此,国家制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以下简称《健康中国行动》) 。
《健康中国行动》共有4部分内容,即总体要求、主要指标、重大行动和保障措施。本文将“重大行动”中的第二条“合理膳食行动”全文转发给读者,并把专家对其深入解读分享给大家。
《健康中国行动》——合理膳食行动
合理膳食是保证健康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仍面临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等问题。2012年调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为10.5g(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为5g);居民家庭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42.1g[《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下简称《膳食指南》)推荐标准为每天25~30g];居民膳食脂肪提供能量比例达到32.9%(《膳食指南》推荐值上限为30.0%)。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为蔗糖,即“白糖”“红糖”等)摄入量约30g,其中儿童、青少年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2014年调查显示,3~17岁常喝饮料的儿童、青少年,仅从饮料中摄入的添加糖提供的能量就超过总能量的5%,城市儿童远远高于农村儿童,且呈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低于总能量的10%,并鼓励控制到5%以下或不超过25g)。与此同时,2010-2012年,我国成人营养不良率为6%;2013年,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8.1%,孕妇、儿童、老年人群贫血率仍较高,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D等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膳食纤维摄入明显不足。
高盐、高糖、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引起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危险因素。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饮食因素导致的疾病负担占到15.9%,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2.0%和67.6%;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倍和2倍。合理膳食以及减少每日食用油、盐、糖摄入量,有助于降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行动目标
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在2019年基础上提高10%和在2022年基础上提高10%;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低于7%和5%,贫血率分别低于12%和10%;孕妇贫血率分别低于14%和10%;合格碘盐覆盖率均达到90%及以上;成人脂肪供能比下降到32%和30%;每1万人配备1名营养指导员;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实施以食品安全为基础的营养健康标准,推进营养标准体系建设。
提倡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g,成人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25~30g,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蔬菜和水果每日摄入量不低于500g,每日摄入食物种类不少于12种,每周不少于25种;成年人维持健康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4体重(公斤)/身高(米)2( kg/m2);成人腰围男性小于85cm,女性小于80cm。
个人和家庭
1 对于一般人群。学习中国居民膳食科学知识,使用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平衡膳食餐盘等支持性工具,根据个人特点合理搭配食物。每天的膳食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不能生吃的食材要做熟后食用,生吃蔬菜水果等食品要洗净。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日常用餐时宜细嚼慢咽,心情平和,食不过量,但也要注意避免因过度节食影响必要营养素摄入。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足量饮水,成年人一般每天7~8杯(1500~1700ml),提倡饮用白开水或茶水,少喝含糖饮料;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
2 对于超重 (24 kg/m2≤ BMI<28 kg/m2)、肥胖(BMI≥28 kg/m2)的成年人群。减少能量摄入,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适当选择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蛋白和豆类)的食物。避免吃油腻食物和油炸食品,少吃零食和甜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进食有规律,不要漏餐,不暴饮暴食,七八分饱即可。
3 对于贫血、消瘦等营养不良人群。建议要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瘦肉类、奶蛋类、大豆和豆制品的摄入,保持膳食的多样性,满足身体对蛋白质、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的需求;增加含铁食物的摄入或者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来纠正贫血。
4 对于孕产妇和家有婴幼儿的人群。建议学习了解孕期妇女膳食、哺乳期妇女膳食和婴幼儿喂养等相关知识,特别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从怀孕开始到婴儿出生后的2周岁)的营养。孕妇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及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物和海产品,选用碘盐,确保怀孕期间铁、碘、叶酸等的足量摄入。尽量纯母乳喂养6个月,为6~24个月的婴幼儿合理添加辅食。
5 对于家庭。提倡按需购买食物,合理储存;选择新鲜、卫生、当季的食物,采取适宜的烹调方式;按需备餐,小分量食物;学会选购食品看标签;在外点餐根据人数确定数量,集体用餐时采取分餐、简餐、份饭;倡导在家吃饭,与家人一起分享食物和享受亲情,传承和发扬我国优良饮食文化。
社会
1 推动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常态化,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民营养周、“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宣教活动。推广使用健康“小三件”(限量盐勺、限量油壶和健康腰围尺),提高家庭普及率,鼓励专业行业组织指导家庭正确使用。尽快研究制定我国儿童添加蔗糖摄入的限量指导,倡导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饮料替代饮用。
2 加强对食品企业的营养标签知识指导,指导消费者正确认读营养标签,提高居民营养标签知晓率。鼓励消费者减少蔗糖摄入量。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科学减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提倡城市高糖摄入人群减少食用含蔗糖饮料和甜食,选择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替代蔗糖生产的饮料和食品。
3 鼓励生产、销售低钠盐,并在专家指导下推广使用。做好低钠盐慎用人群(高温作业者、重体力劳动强度工作者、肾功能障碍者及服用降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等不适宜高钾摄入人群)提示预警。引导企业在食盐、食用油生产销售中配套用量控制措施(如在盐袋中赠送2g量勺、生产限量油壶和带刻度油壶等),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试点。鼓励商店(超市)开设低脂、低盐、低糖食品专柜。
4 鼓励食堂和餐厅配备专兼职营养师,定期对管理和从业人员开展营养、平衡膳食和食品安全相关的技能培训、考核;提前在显著位置公布食谱,标注分量和营养素含量并简要描述营养成分;鼓励为不同营养状况的人群推荐相应食谱。
5 制定实施集体供餐单位营养操作规范,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创建活动。鼓励餐饮业、集体食堂向消费者提供营养标识。鼓励发布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人群的平衡膳食指导和食谱。鼓励发展传统食养服务,推进传统食养产品的研发以及产业升级换代。
政府
1 全面推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因地制宜开展营养和膳食指导。实施贫困地区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将营养干预纳入健康扶贫工作。继续推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卫生健康委牵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推动营养立法和政策研究。研究制定实施营养师制度,在幼儿园、学校、养老机构、医院等集体供餐单位配备营养师,在社区配备营养指导员。强化临床营养工作,不断规范营养筛查、评估和治疗(卫生健康委、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制定以食品安全为基础的营养健康标准,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政府要加快研究制定标准限制高糖食品的生产销售。加大宣传力度,推动低糖或无糖食品的生产与消费。实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达标工程,加强食品安全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加快修订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增加蔗糖等糖的强制标识,鼓励企业进行“低糖”或者“无糖”的声称,积极推动在食品包装上使用“包装正面标识(FOP)”信息,帮助消费者快速选择健康食品,加强对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监督管理。研究推进制定特殊人群集体用餐营养操作规范,探索试点在餐饮食品中增加“糖”的标识。研究完善油、盐、糖包装标准,在外包装上标示建议每人每日食用合理量的油、盐、糖等有关信息(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按职责负责)。
解读《健康中国行动》之合理膳食
2019年7月17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就《健康中国行动》进行了深入解读。我们把重点内容整理如下。
主持人:毛群安(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
大家知道,目前我国居民主要的健康指标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这四类主要的慢病所导致的伤残、所带来的疾病负担日益突出。在影响因素中,不合理膳食是个非常重要的健康危险因素。今天我们举行的发布会,就是想把健康中国行动中涉及合理膳食的有关内容,请领导和专家给大家做个解读,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相关行动的一些内容。
嘉宾:张志强(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指出,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研究表明,不合理膳食行为,特别是高盐、高油、高糖摄入是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还会导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合理膳食行动在行动目标、主要指标以及具体行动内容上,聚焦当前人民群众面临的主要营养健康问题和不合理膳食行为,对“为什么要合理膳食,什么是合理膳食,怎么做才是合理膳食”,分别从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且特别突出了每个人对自己合理膳食应当负责的理念,呼吁每一位老百姓都要行动起来。
针对主要问题和重点人群,合理膳食专项行动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是针对超重和肥胖人群、贫血与消瘦等营养不良人群、孕妇和婴幼儿等特定人群和家庭,分别给出了具体的膳食指导建议和目标。
二是针对目前我国居民盐、油、糖摄入过高,儿童青少年过多饮用含糖饮料、添加糖摄入量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减盐、减油、减糖”的具体要求。第一,政府要制定并实施相关标准,充分发挥食品营养标签的警示标识作用;第二,加强对全社会的科普宣教与指导;第三,鼓励和引导食品产业的营养转型,创建和评比健康餐厅、健康食堂、营养学校,制定和实施集体供餐营养操作规范;第四,重点指导家庭少盐、少糖、少油的消费行为和家庭饮食制作,在家庭推广使用限盐勺、限油壶等合理膳食健康小工具。
三是充分发挥各类专业队伍的作用,研究制定实施营养师制度,在幼儿园、学校、养老机构、医院等集体供餐单位配备营养师,在社区配备营养指导员,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临床营养工作。
《中国卫生人才》记者
我看到材料里提到,鼓励医院等集体供餐单位配营养师,进一步加强临床营养工作。目前国内临床营养的现状如何?国内临床营养是否能满足病人的需求?
嘉宾:杨月欣(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
国内的临床营养工作和过去比进步了很多,基本上三甲医院都有营养科,大多数二甲医院也有,但是再往下走就很困难。临床营养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在于非药物干预,更重要的是对于康复期病人的指导,都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慢性病的治疗,除了药物之外,都需要膳食的良好配合,营养师在这里可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今后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在营养师的制度方面,我们正好有这个文件,可以在这里做很多功课,以赶上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
想问一下“三减”的问题,因为减盐、减油、减糖提出来有一段时间了,这次行动中又提出了“三减”的问题,如果想实现“三减”的目标,会采取什么样具体措施?
丁钢强(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
“三减”实际上在活动过程中,从监测数据中可以看出很有成效。比如说盐的使用,十多年前全国人均盐使用量达到每天11g左右,到2012年的时候是10.5g,最近又做了一个监测,具体数据还没有发布,大概降到10g左右。尽管“三减”第二阶段的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出的时间不长,但是在前面我们减盐的措施,在很多地方都通过宣教和措施实施,包括限盐勺的使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下一步有四个方面,在这次行动方案当中还会继续推动。一是科普教育活动的常态化。二是推广使用健康的小三件:限量盐勺、限量油壶和健康的腰围尺。三是研究完善盐、油、糖包装标准,通过外包装上标识,建议每人每日食用合理量油、盐、糖等有关信息,让老百姓买任何食品的时候都能自觉地看这个标识,看看盐是多少、油含量是多少。四是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的一些替代品,比如糖,不一定吃蔗糖,可以用代替糖的其他添加剂。这几个方面也是行动当中明确提出的具体推动方案。
张志强
关于“三减”措施,我补充一下。这次行动,也包括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民营养计划》,有个非常共同的地方,就是要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行动起来。所以在推动“三减”这件事情上,我们要以标准为抓手。具体讲,标准有哪些呢?一是在《食品安全法》的框架下,我们要采用一些强制性标准。大家都知道,《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营养的要求。《食品安全法》对特定人群食用的主副食品,比如说婴幼儿配方食品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营养要求,对油、盐、糖的使用量都有明确的规定。二是《食品安全法》规定,我们对营养标签要做出标准规定,营养标签在营养警示方面的特殊作用,营养学会正在做营养标准方面的修订,围绕着如何实现“三减”目标,进一步完善营养标签标准,这是强制性的标准。
目前还有推荐性标准,采用政府倡导、全社会参与,推动食品生产企业,特别是餐饮企业、集体食堂,要建健康餐厅、健康食堂,我们也正在制定相应的标准。尽管是推荐性的,但是我们会发动全社会,从市场的角度来推动营养餐厅的建设,因为我们希望老百姓将来都到营养餐厅去就餐。营养餐厅做的就是要“三减”,我们正在为老百姓怎么样识别哪些食品是低盐、低油、低糖的而研究制定标识标准。这次行动是非常立体化的,除了过去经常采用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还要把企业这个很大的营养供给环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相关标准贯彻实施,也让企业做到主动实现“三减”。
《中国食品报》记者
我想问一下关于营养标签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营养标签在这次合理膳食专项行动中有很大的比重。请专家介绍一下,我国现行的营养标签是如何进行管理的?接下来打算如何推进营养标签消费者认知的工作?
杨月欣
营养标签,在食品包装上向消费者提供营养信息,我们国家从2007年就开始了,有五六年自愿执行期,2013年又开始强制执行。这几年看来,我觉得它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首先是现在的营养标签,强制性标识是能量和四个核心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这是必须要标的,另外也有营养声称、功能声称、含量声称,所以消费者购买食物时,发挥的作用还是很大的。第一个作用,它让消费者有了知情权,你买东西的时候,不但知道这个东西是哪个厂子出的、有多重,也知道它所含有的成分是什么。第二个作用,主要是对于生产企业的引导作用。因为有了营养标签,所以生产企业在生产这个食品的时候,就要考虑其成分,成分是要标上的,是要告知所有消费者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引导企业不断进行产品优化升级的好措施。这些年我们也做过很多次调查,在购买食物的时候,看标签的人越来越多了,从标签上获得营养知识的人也越来越多,成了一种常识。
另外,营养标签为什么在合理膳食当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买的食品很多都有包装,在生活中占了越来越多的比例。所以盐、能量、糖、油带给我们的不但是对身体健康的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文化,是一种饮食文化。如果家长经常赞扬辣的、咸的、甜的、高能量的不利于健康的食品,这种影响会带给你的孩子,这是代际传递。所以营养标签承载着促进营养健康的作用,让我们世世代代都能够健康,这种饮食文化、营养文化能够扎根在老百姓心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
之前有记者提到过,合理膳食专项行动提到在幼儿园、医院、学校等集体单位配备营养师,在社区配备营养指导员。这些营养师和营养指导员具体由什么样的人来担任?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开展工作?会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吗?
杨月欣
“营养师”在国际上是个非常成熟的职业,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营养学会在3年前就开始了注册营养师的工作。注册营养师需要具有营养及相关专业的本科学历,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并在指导下实践学习1年,再经过考试,考试通过了是注册营养师。注册营养师通过率比较低,约30%,其中绝大多数是营养和医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营养师大部分在医院营养科、妇幼保健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营养指导员不同,营养指导员是这次提出的新词,主要在社区里工作。我们希望营养指导员应该是有营养学和医学背景、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经过一定的培训,有膳食营养知识和技能,能够提供营养教育、膳食指导和均衡营养指导,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婴幼儿的辅食怎么做,一天吃多少,营养指导员应该知道;糖尿病患者不能只知道用餐的一些基本原则,还需要设计专门的食谱;高血压患者的低钠饮食应该是怎样的,运动应该怎样配合……这些应该都是营养指导员亲自指导。
目前营养指导员项目得到了大家很好的响应。中国营养学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探索营养指导员的培养工作,今年年初至今,已经先期探索举办了两次营养指导员师资培训,发现大家很感兴趣。因为合理膳食这类事还真不像医生开药、开刀,这是要教给每个人,需要每个人自己做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且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改变,需要持续跟进。所以,希望营养指导员也像陪练一样,为社区居民服务,教给大家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特别是合理膳食、饮食指导方面。另一方面,现在信息的来源复杂化、多元化,大家都依赖于网络信息的指导,我们希望建立营养指导员这样一支专业的科普、教育队伍,他们的指导应该是一致的、专业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