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替米沙坦对血液透析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效果研究
2019-11-22陈建武
陈建武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肾病科,湖北 武汉 430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2018年12月我院接受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5~71岁,平均(44.31±3.61)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4~70岁,平均(42.31±4.74)岁,分析与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碳酸氢盐透析,使用仪器为:膜面积1.4 m2的F6聚砜膜透析器,血透时间为4 h,3次/周,具体时间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实施。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替米沙坦片进行医治,每天口服80 mg。观察组则在口服替米沙坦片医治基础上,联合使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完成医治,剂量为60 mg,使用25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对其进行稀释处理,每天注射一次[1],两组患者医治的时间为12周。
1.3 观察指标
使用血液流变仪对监测患者的血液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全血还原粘度以及红细胞变形指数;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缓解微炎症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有明显的改善,对照组改善情况则不理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的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的对比(±s)
组别/例数 时间 血液粘度 红细胞刚性指数 全血还原粘度 红细胞变形指数观察组(30例) 治疗前 2.92±0.71 2.69±0.91 6.16±0.84 0.46±0.21治疗后 2.44±0.42 1.51±0.43 5.34±0.57 0.24±0.11对照组(30例) 治疗前 2.94±0.67 2.71±0.84 6.13±0.91 0.45±0.24治疗后 2.74±0.55 2.44±0.62 5.96±0.84 0.41±0.20 P<0.05 <0.05 <0.05 <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
观察组治疗后的微炎症反应明显降低,效果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对比(±s)
组别/例数 时间 超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观察组(30例) 治疗前 9.13±1.21 210.74±31.76 5.43±0.57治疗后 6.44±0.89 125.67±18.74 3.13±0.34对照组(30例) 治疗前 9.07±1.27 212.56±32.41 5.79±0.67治疗后 7.74±1.03 169.28±22.79 4.06±0.43 P<0.05 <0.05 <0.05
3 讨 论
经过本研究结果可知,在采用替米沙坦对慢性肾衰竭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采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缓解患者体内炎性因子的表达,有效的减轻患者的微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