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外科创伤治疗中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的应用研究
2019-11-22王自豪
王自豪
(海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 烟台 265100)
当前,骨外科创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会导致患者的肌肉、神经和血管[1]等软组织损伤,患者的伤口愈合较慢,致使出现严重感染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上常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但是传统的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有较多的不足之处,如敷料换药次数过多和伤口出现渗液等,导致引导管堵塞和伤口难以愈合。本文将从骨外科创伤治疗中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的应用效果,现有关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骨外科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35例,均经患者知情同意。常规组男22例,女15例,平均年龄(43.2±2.1)岁;实验组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38.2±1.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平均年龄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常规的治疗,常规治疗的内容包括: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清理和换衣,使用0.9%生理盐水、双氧水和新洁尔灭[2]对烂组织进行清理和冲洗,创面用0.05%的碘伏消毒,后在创面上进行15~35 min的湿敷,早晚各1次。常规组采用传统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进行治疗,伤口的覆盖选用大于创口面积VSD泡沫。假如患者的伤口需要2块以上的敷料,将敷料串联拼接在引流管上增加侧孔的数量,在创面上覆盖好敷料后进行缝合并固定。之后采用75%的乙醇在创口出涂抹,预防伤口出现感染现象,伤口风干后,创面处用医用创口薄膜进行覆盖,负压吸引机在创面处连接,把负压吸引机的压力设置在70~120 mmHg范围之间,注意观察患者的伤口处的密封程度,防止出现漏气。实验组采用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进行治疗,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把输血器的末端针头摘除,并且在软管上剪出两个以上的侧孔,在VSD泡沫敷料中插入软管,保证敷料的每个地方都带有侧孔的软管。同时,软管通上负压吸引机,将3L的生理盐水连接在输血管端口中,生理盐水的流速调节在15~40滴/min。在这一过程中,间隔1小时将阀门完全开放一次,把软管进行冲洗15~20 min,直到软管流出的液体清澈。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和相关指标。将应用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患者创伤完全愈合,炎症消失,并发感染现象没有发生,视为显效;患者创面有所改善,炎症有减轻,视为有效;患者的创面没有发生改变,各种症状没有好转,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加强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用t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4.2%高于常规组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n(%)]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
实验组的敷料平均维持时间、敷料更换次数和治疗费用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s)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s)
组别 例数 敷料平均维持时间(d) 敷料更换次数(次) 治疗费用(元)常规组 35 6.25±2.14 2.2±0.8 23451±654实验组 35 8.25±2.43 1.2±0.4 14245±685
3 讨 论
骨外科创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患者受到意外致使的创面损伤,治愈比较困难,严重的患者会引起发生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上常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能有效修复感染创面[3],起到杀菌和加快软组织恢复等作用,但是在患者的创面过大时,使用的引流管容易出现压力不足的状况,致使引流管发生阻塞等情况,影响治疗效果;而改良封闭性负压引流则是在常规的引流技术在冲洗管增加敷料的方式,操作方法灵活且患者的分泌物得到稀释,减少干结的情况发生。在本次研究中,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4.2%高于常规组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实验组的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骨外科创伤治疗中应用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