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炳灵寺涅槃像
2019-11-22郭伟霞
郭伟霞
(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甘肃临夏731600)
一、涅槃信仰
在佛教中有这样一个传说,曾经有一个地方叫天方国,那里有一对神鸟,雄为凤,雌为凰。满500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从此鲜美异常,不再死,即为凤凰涅槃。雄奇的大黑山上,全彩激光灯映射出长达数公里的时光隧道和漫天的云彩,高达10 米的烈焰从山顶喷薄而出,飞瀑飞流直下,在水与火的交融中,凤在歌鸣,凰在和弦,演绎了一部500 年前的神话,一个流传千古的美丽传说。
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涅槃造像始于公元2 世纪的印度健陀罗浮雕造像中,一直延续到了公元5 世纪。佛教认为,公元前1545 年,各国都举行涅槃像。根据《涅槃经》的内容,涅槃像讲的是释迦牟尼临终前后的故事,或雕塑、或绘画于身侧,流传于印度佛教中。在佛教逐渐东传的过程中,涅槃像作为佛教故事中的重要情节,也逐渐传入到中国的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
二、炳灵寺北魏涅槃像
炳灵寺石窟中的北魏时期洞窟和造像主要以石雕为主,而编号为16 的洞窟内的涅槃像为泥塑。以木框藤条为骨架,加上很多麻草之后敷泥而成。这身涅槃像长8.64 米,面西背东,面向西方有归西方极乐世界,北朝东方,足朝南方,右侧卧于长方形的佛床上。16 窟涅槃像位于说明碑以下15 米处。这身涅槃像身躯修长,高发髻,手过膝,耳垂肩,眉间有白毫,面部清秀俊美,神态非常安详宁静。
炳灵寺石窟还有一尊石雕佛祖涅槃像,在132窟。132 窟石雕涅槃像全身长2.18 米,身后有九大弟子,少了一个迦叶。迦叶在北方行脚,赶回来的时候佛祖已经涅槃了。头顶的是小弟子阿难,其余弟子作各种举哀状。因为弟子们的修行程度不一样,呈现出的状态也各有不同。修行程度较低的弟子处于哭泣状态,表示对佛祖的恋恋不舍之情;而程度较高的弟子认为佛祖涅槃,是跳出了六道轮回,非常高兴,表现出喜悦之情。132 窟涅槃像的造型与16 窟泥塑涅槃像的造型非常相似,佛像面容清瘦,手指纤细而柔软,充分体现出了北魏时期秀骨清像的造像风格。
16 窟的涅槃像足穿木屐,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风格。佛像身着通肩大衣,胸前的衣纹采用的是胸前式圆弧线,线条采用简洁流畅的阴刻线,给人的感觉清俊秀美,潇洒飘逸。从不同角度看,佛像表情各异。从正面看,是宁静思索;从脚的方向看,是安详而卧;从头顶的方向看,是面带微笑。这也是最标准的佛陀涅槃像了,我国的石窟中现存的几尊涅槃像大多采用了这种姿势。
三、涅槃像搬迁过程及存在的困难
1967 年,刘家峡水库蓄水的时候,16 窟的泥塑涅槃像被淹没。经相关部门调查研究之后,将其搬到144、145、146 三个洞窟中保存。34 年后,又搬迁到石窟对面新建的卧佛殿。
在16 窟涅槃像的搬迁过程中,最先确定下来的方案是“迁离原址,易地保护”。但要搬迁如此沉重、庞大的佛像谈何容易,而且这尊佛像全部是泥塑而成,泥胎里没有木骨,移动位置就更加困难。经过反复研究,负责搬迁工作的技术学院总负责人薛俊彦同志决定用“截肢”的办法来搬迁这尊涅槃像。在搬迁前,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的张宝玺同志和敦煌文物研究所的霍熙亮同志分别进行了照相和测绘工作,为日后复原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搬迁时,将整个佛像分成了九部分,并把佛身上多余的“肉”分开。此外,为了避免在搬动过程中有破裂情况出现,在佛像的正面和背面刷上了桃胶,用帆布紧贴其上,予以加固。同时,按每部分佛体的形状、大小做了九个坚固的木箱,将佛体分别装入木箱中,垫上麦草,捆绑结实,雇用当地强壮民工一一抬到了位置较高而且干燥的144、145 两个大窟中。窟中堆放得满满当当。同时,将剥落下来的90、133窟壁画,收藏在了146 窟中。
搬迁后,由于放置的时间太长,打开木箱后发现有些部位保存尚好,而有些部位已经是支离破碎。特别是装有佛的腿部的一只木箱被打开后,泥层分离严重,破碎成了土疙瘩,甚至完全成了一堆土。如何将这些土疙瘩和成了一堆土的佛体部位恢复到佛床上去,就成了摆在大家面前最困难的课题。修复难度如此之大,这是事先未曾预料到的。在现场,专家们一边对照1967 年5 月的测绘图和照片进行修复作业,不断调整和完善修复方案。在吃饭时、睡觉前,大家也是争论不休,纷纷出谋划策,想尽各种办法。在保证“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忠实于原作、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来的东西,尽量减少添加新的材料,成了大家的共同目标。对确实无法恢复的部位需要进行补充时,所用材料也尽量与原塑土质相同,佛像垫褥也使用了同样土质的夯土。又经过了清理尘土、背面加固、归位、粘结、补砌等主要修复步骤,在工艺技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历时50 天,一尊完整的佛涅槃像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经过了一年的水分蒸发,佛像基本干透,后续工作也随之展开。总的来说,后续工作比前一阶段的工作要容易一些,但难度还是有的,譬如在锯缝、残缺等部位,修补后表面颜色如何做旧,如何使外观色调协调统一,不给人们在视觉上造成冲击和反差,保持佛像的慈祥庄严。此外,还在佛像右胸部残缺处有意识地留了一块,不修补,也不做旧,让后来人了解到涅槃像塑造时的制作工艺。经过修补、表面加固、复旧等工序,涅槃像的修复终于完成。
综上所述,炳灵寺石窟的这身泥塑涅槃像命运多舛,经过专家的搬迁及粘结、修复,又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这一搬迁、修复工作的成功,也体现了相关部门对文物保护的责任心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