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协商民主推动基层治理高质效
2019-11-22郭华良
■郭华良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党委)
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辖17个行政村,6.8万人,公共事务繁杂多样,群众民主意识增强。面对基层社会治理新问题、新考验,该镇利用被列为徐州市和铜山区首批基层协商民主建设试点镇的契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协商议事体制创新,不断扩大群众参与覆盖面,有效实现基层治理高质效。
聚焦议事内容,靶向发力寻求“最优解”。农村基层事务繁多,基层群众的关注点、分歧点、矛盾点也多需要协商解决。在协商议题标准的把握上,镇党委明确“三个导向”:即民生导向,从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公共利益问题出发征集议题;发展导向,从事关镇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大事中选择议题;问题导向,从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和反映强烈的问题中确定议题。在议题选择上,坚持“三个渠道”:一是“五必协商”,即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大事、每年初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集体资产的管理与处置、重大产业项目的选择、村庄规划搬迁等重大事项必协商。二是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协商议题,准确把握群众关注关切、所需所盼,整理筛选后确定。三是聚焦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通过协商,确定议题解决问题,确保公共决策科学性。
优选参与主体,群策群议形成“开区间”。新形势下,基层群众是公共服务的享有者,更是参与者和监督者。为能最广泛最有效地收集和反映民意,镇党委确定议事成员三条选拔标准:首先,具有一定的社会威望、公德心,热心于公益事业;了解基层百姓生产生活情况,能够代表民意;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有思考和见解。其次,扩大参与群体覆盖面,以包括乡贤、“党员中心户”、种养大户等在内的普通百姓为主;两代表一委员、镇村干部、专家、学者及利益相关方代表共同参加。最后,逐一审核推荐上报人员,对符合要求的纳入人才库并下发聘书,对议事成员履职能力进行考核,每年按不低于30%的比例更新,切实扩大基层群众参与面,夯实公共决策群众基础。
建强机制平台,立体高效画好“同心圆”。协商能否达成共识,成果能否有效转化,是检验基层协商民主作用发挥的根本所在。在充分动员、形成共识的基础上,镇党委制定《棠张镇推动基层协商民主工作实施方案》,把基层协商民主作为制度固定下来,确定双月的第一个星期二为镇级基层协商民主月度协商日,明确目标,细化措施。建强镇、村两级协商议事会议阵地,配置办公桌椅、多媒体,以圆桌会议营造民主公开、轻松活泼的协商氛围。在规范“两公开五步法”协商民主议事程序的基础上,建立议事人员事前调研机制,促使议题分析更透彻、协商交流更充分、思想碰撞更清晰,有效促进基层治理的科学高效。采取召集人“无偏见引导”工作法,即召集人只提问题不谈观点,充分鼓励议事成员抛开顾虑,畅所欲言;在讨论、协商的过程中,召集人扮演适当引导的角色,在初步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将思想统一到党组织的工作意图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