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新时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2019-11-22朱力影曾培芳

党的生活(江苏)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华价值观传统

■朱力影 曾培芳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结构多极化、文化信息多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培育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已经迈进了新时代,我国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由于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各类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致使文化自信建设任重而道远。大学生是新时代的主力军,该群体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重要的时代课题,也是高等院校的使命与责任。

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经道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凝聚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共识,使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撑,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夯实根基,为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

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与弘扬的原因在于其文化的科学性、民族性和大众性,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所在,是民族活力的源泉所在。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火把需要优秀的火炬手,需要新时代的文化传承者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从而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与创新。

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坚守高校的思想阵地。高校是多种思想碰撞交锋、意识形态交流汇合的重要场所,也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自信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领域,高等院校必须坚持思想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强化文化自信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迅猛发展,新一轮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扩张将对国家的文化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只有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并准确把握所处时代的特点,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考察

当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经济社会转型的利益冲突以及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削弱了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先进文化未来发展的信心,造成部分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弱化和缺失。其主要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和革命发展历程认知的缺乏、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不够、对西方外来文化的鉴别能力不足等。

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大学生,依赖手机“芯片”,嚼惯“薯片”,看惯好莱坞“大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认同度较低。较多学生缺少人文社科知识储备,忽视人文精神的滋养,甚至对祖国传统文化生命力持否定和怀疑的态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完全过时,已经完全无法适应国家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据调查发现,一部分大学生较少关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列主义的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存在错位和偏差,缺乏应有的理想和信念,动摇了自身的价值观和政治信仰,造成了国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猖獗、社会公平错位等消极现象,以及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客观上冲击社会文化观念,进而影响了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展给我国带来的是多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交织交锋,部分西方媒体断章取义,恶意渲染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负面影响,煽动新时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诱导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否定和质疑情绪,动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此外,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培养新时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是树立和强化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围绕他们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根本、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的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体系,探索创新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构建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是充分发挥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民族全员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

首先,培育和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实践中,要充分发挥高校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的作用。一方面,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与安排,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活成果为题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引导学生进行鉴别和讨论,使得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取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学模式的转变,由灌输式向研讨式、互动式、启发式发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对多元价值观进行选择,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共鸣。同时,要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育基地,加强面向全体师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培训,形成价值观培育协同机制。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阐释,强化宣传教育,注重实践养成,引导广大师生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其次,培育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此外,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通过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和实践体验活动,让广大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根源,了解中华民族的基本历史,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基础上形成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重构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再次,培育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重在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不断丰富创新校园实践活动形式,推进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培育在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打造精品传统文化活动,传播向上向善的文化精神,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各类宣传艺术活动,展示大学的文化底蕴和大学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归属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还要善于运用网络传播正能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依托兴起的新媒体,构筑文化传播的新阵地。积极推动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开发各类通识教育或慕课课程的网络在线授课,以新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更好的互动性、更强的感染性及更多的信息量。通过完善学校网站、微博、博客、大学校园微信公众号等文化教育的新载体建设,提高文化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交流,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高校教育要不断加强渠道的创新性和载体的灵活性,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让主流的正能量价值观在网络世界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久久为功,驰而不息,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让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达到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中华价值观传统
我的价值观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