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符“实”的成语
2019-11-21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19年39期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一种人们长期沿袭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一种固定短语,来源于古代经典或著作以及历史故事和口头故事。其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固定性,要求我们不能从字面来推断其含义。许多成语字面意义与其实际意义有很大的差别。“名”“实”不符,使用时需要注意。下面我们采撷几例。
1.不足为训。“训”:准则。“不足为训”意为“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不能理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
2.不脛而走。专指“消息风声传布迅速”,不能指具体事物。
3.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褒义词。“刊”:古代指削除错字;“不刊”:不可更改。不能把“刊”理解成“刊登”。
4.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删改就能写成,褒义词。“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不能理解成加“标点”。
5.罪不容诛。意为“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不能理解成“罪小,不至于诛杀”。
6.久假不归。指“长期借去不归还”。“假”:借去,不能理解成“放假”。
7.屡试不爽。意为“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不能理解成“好”“痛快”。
8.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9.始作俑者。比喻“坏风气的传播者”。
10.付之一笑。表示“对困难、挫折等毫不介意”,不表示对人。
11.叹为观止。“叹”:赞叹、赞赏。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容易误解为“感叹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