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
2019-11-21王雪莲
王雪莲
随着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进一步规范,语文教学的目标更明确地指向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在实践中出现了“语言文字运用”等同于“语言文字表达”,“语言文字运用”脱离于“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运用”满足于“语文知识积累”等误区,在教学中重讲解轻训练、重分析轻感悟、重理解轻运用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如何走出误区,在语文课堂这个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策略一:聚焦目标,强化语用意识。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于重视理解课文内容,忽视引导学生学语言、学表达。从教材看,教材单元阅读提示、课后思考题多指向内容理解、思想教育,指向“学习语言运用”的题目偏少。而“摒弃内容分析”的观念,使得教师要想强化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就要站在课标的高度,理解和使用教参和教材。
例如,《母亲的纯净水》一课的教学目标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果改为“有感情地朗读第17、18自然段”,就做到了长文短讲,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在重点段上。“能对文中人物进行评价,并且写出来”可以改成“体会‘不是……也绝不是……只是……在表达上的作用及文中连续使用三个比喻的作用。能把文中连续使用三个比喻的语句改为排比句。写一段读后感,表达自己对‘穷的认识”。对比发现,修改后的目标更加具体,更加明确地指向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策略二:聚焦文本,关注文本语言表现形式。
构建基于語言运用的阅读教学,教师要选择好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练习表达的切入点,即语用点。如何选择语用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从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去寻找。
情感体验处内化。在文本情感渗透处,通过回忆、唤醒等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的语言储备,适当输入语言材料,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在学习《桥》时,教师以“他像一座山”为主线,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近人物,在结尾处,这样设计:面对这样一位老人,面对着失去丈夫和儿子的老人,我想对他说:“_______。”学生将自己对老支书的崇敬与对老人的慰藉自然流淌于笔下,揭示了人物的品质,将情感体验推向高潮。
文本空白处外显。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课文言语的空白,通过发现“没有”而了解其“有”,巧妙“补白”。如《要下雨了》一课讲述了下雨前小动物的不同表现,其中一段却只概括地写了蚂蚁在下雨前的表现,并没有写出它这样做的原因。于是,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创设童话的情境:“哪位是热心的小白兔,快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诉蚂蚁吧。”让小白兔和蚂蚁之间产生了对话。
关注文本语言表现形式。如学习《恐龙》一课,教师根据文中对不同类型恐龙外形的介绍,出示了各种图片让学生辨认。辨认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吸收信息的过程。学生经历了自身观察、文字探寻、理解辨析的语言论证过程,对文本语言形成了有效的悦纳与吸收。
策略三:聚焦朗读,破译语言表达密码。
朗读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基石。要让“读”真正起到为口语表达奠基的作用,必须要经过教师循序渐进的培养与辅导。要指导学生把文中蕴含的教学资源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情感和能力,让学生明确要读正确需要认识哪些生字,要读流利该怎样处理词、句的停顿,要读出感情要弄懂哪些词句的含义、作用,以及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在吟咏咀嚼中再现画面。学生在感知体验过程中,如果能够将书面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鲜活灵动的画面图像,就可以有效地提升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教学《木兰从军》时,学习“披战袍……过燕山”一句时,先让学生思考木兰在干什么,明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让学生穿透言语表层的藩篱,想象自己所看到的画面。有了画面感,当学生再次诵读时,鲜明的节奏、铿锵的语气便与文本表达的意韵相吻合,学生对课文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在辨析比照中感知语言魅力。培养语用能力从品味语言开始,第一要务就是感知词语的大体意思和整体意蕴。要引导学生玩味品析精妙的语言,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和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在辨析比较中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鉴别能力。《小露珠》一课有两个例句——“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在朗读中,我们发现,每个例句中连用的两个“越来越……”是有内在规律的:第一句是从形状和光泽两个方面说明小露珠的变化:第二句的两个“越来越……”表明太阳公公变化了,小露珠也跟着变化了,两者的变化有因果关系。如此推敲后,让学生思考两句话写的是几个事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准确定位学生用词造句应达到的要求:观察生活中一个事物的哪几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哪些变化了的事物之间是有因果联系的。
策略四:聚焦实践,在情境中运用语言。
创设文本语言运用情境。如在学生领悟了“越来越……”的用法后,教师请一位学生站起来读一段话,让其他同学听他每次读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发现这位同学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更流利、更有感情,声音更响亮、更自信,这时候,学生就能将这些变化用“越来越……”这个句式串联起来:“这位同学的朗读越来越流利,越来越有感情,越来越有自信了。”
联系生活实际自主运用。学生尝试运用之后,如果能联系生活有创意地独立运用,把发展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就能形成语言表达能力。如上面的例子,就可以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他们发现自身的变化,学生会说“我练习书法的时间越来越长,字也写得越来越漂亮”“我在学习上越来越用功,成绩也就越来越好”……
本文系北京市规划办“十二五”一般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研究成果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