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范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
2019-11-21刘海金闫娟
刘海金 闫娟
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四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教育效果来讲,与实施的初衷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原因主要有如下六个方面:第一,活动课程实施者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导致活动课程实施的目的差异较大;第二,对活动课程研发标准理解不同,导致质量存在差异;第三,活动课程教育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育效果没有达到预期设想;第四,活动课程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注不足,学段贯通和衔接作用不够;第五,目前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以学习任务单的方式进行评价,但具体的设计与评价角度并没有明确要求,导致评价发挥作用不足;第六,活动课程研发与实施缺少模式化的成果作为参考。
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在于探索活动课程模式,明确各项标准与原则,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从根本上规范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1.活动课程目标
活动课程的设计要从目标入手。目标的制定主要受到时间的限制,活动课程管理办法规定,学生每课时学习时间为两个小时,且每学年在同一活动课程基地学习不超过三次。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更具体化,控制目标的难度不超过理解层级,应以认知层级为主。
目标应与核心素养目标相结合。活动课程于课外时间实施,但仍是初中阶段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因此,目标制定可以确定核心素养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以及实践创新三个方面,并整合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实验探究、科学思维与责任担当为中心的活动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验教学的内容,可以将目标设定为以实验原理为核心的素养教育、以实验方法为核心的素养教育、以实验思维为核心的素养教育。
依据三种素养教育方向,可以将活动课程划分为三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其中,以实验原理为核心的素养课程即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性教学课程,重点落实实验中的相关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与目前的日常教学结合紧密,教师备课比较得心应手,但容易出现教学前置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时可以出现名词概念,但尽量避免概念的传统解读,要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概念的阐述,为后续学习建立前概念的认知。
以实验方法为核心的素养教育是以实验技术、仪器使用方法等为主的技能教学课程,重点落实实验技术与工具的熟练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从工具辨认与使用的角度,为日常实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实验思维为核心的素养教育是以实验设计思想、实验分析思维等为主的思维教学课程,重点训练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原则与技术。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基础和现场课堂教学效率要求很高,容易导致一节课后部分学生依旧不明白的状况。
2.活动课程价值
活动课程设计与常规课程不同,有独特的价值。按照活动课程价值可以将课程划分为:兴趣启发课、实验体验课、认知前导课。
兴趣启发课基于学生小学科学课的学习基础,延续“在玩中学,在做中学”的学习兴趣,同时,更是为从定性到定量实验、从验证到探究实验、从观察到设计实验的学习难度进阶,完成心理上的平稳过渡,保持或激发新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实验体验课解决初中日常教学课时压力,将实验操作、工具识别与使用方法、安全教育等内容提前通过课程进行渗透,并帮助学生建立实验操作的基本规范,确保后续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
认知前导课是通过实验中的观察、思考,自主解决新名词、新概念的含义理解,使学生形成前期认知,为后续日常教学中知识与概念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不论哪种模式的教学,都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需要。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思维角度设计教学活动,并帮助学生做好应有的心理安全建设。
3.活动课程实施
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密不可分,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以学科独立授课为主,在学科内进行知识、能力、方法等的整合,形成综合课程;第二种是跨学科授课模式,将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多学科知识、能力、方法等进行整合。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学科综合的,因此,更加提倡第二种授课模式。此模式可划分为三种具体模式:第一种是“主讲+辅助人员”模式。由一位学科教师主讲,完成整体教学,其他辅助人员无学科限制,主要完成安全管理与课堂秩序维护工作。它的优势体现在主讲教师容易掌控课程进度,对辅助人员的学科基础要求较低,但是对主讲教师学科内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第二种是“主讲+学科助教”模式。由一位学科教师主讲,完成整体教学,其他学科教师两人,在教学中完成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教学。三人同时承担课堂安全管理与课堂秩序维护工作。它的优势是主讲和助教共同备课,各司其职,保证专业性,同时以某一学科为主体,其他学科综合内容相对较少。
第三种是“多主讲合作”模式。由三位不同学科教师,按照教学学科内容划分,配合完成教学,三人同时承担课堂安全管理与课堂秩序维护工作。它的优势在于所有教师共同备课,实现多学科综合的高效课堂,不足在于对教学内容整合不够充分。
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可根据教师和活动课程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4.活动课程评价
任务单設计应包含如下内容:第一,与课程目标对应的达成度检验;第二,要分层级制定检验的标准,特别要制定最低限度,以确保课程有效;第三,要融入开放性的题目,通过完成评价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和学习,甚至让评价本身成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第四,保持以实验教学为中心的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分为三个模式:验证实验模式,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工具、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探究实验模式,包括问题提出与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结论与改进;实验测试模式,包括理论依据、情境重现、生活应用、拓展延伸。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