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真正价值:激发和培养学生向上发展的动机
2019-11-21于会祥
于会祥,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北京市初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主持或参与了北京市“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教育研究”“激发困难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等课题,以及教育部“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中学六年一贯制二、四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等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研究”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校长引领教学改革不能盲目追风》《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实践思考》等论文一百余篇,出版《教育教学新探》《典型例题的拓展与应用》等著作13部。
普通校如何实现优质发展?除了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之外,学校尤其是校长更需要深层次思考学校的实际状况,回归教育常识、遵循教育规律来办学。一个学校的发展是制度管理、教师发展、课程建设等方面综合变革的结果,这些变革因素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指向——激发和培养学生向上发展的动机。
熏习:让学生的内心充满“香味”。
古代妇女在衣橱里放置香草,让衣服充满香味,这就是“熏习”的力量。学校教育也要熏习学生,就是要让学生的内心充满“香味”,而内心香味的来源就是学校的文化和教育活动。
走进育英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江山社稷广场,广场上有问道路、江山社稷石、育英时评等。问道路上刻着66句关于学习、修身、立志的名人名言;江山社稷石正面镌刻着“江山社稷”四个大字,背面镌刻着“祖国、真理、责任”六个大字;育英时评是育英学子关注国家、社会、世界焦点热点问题,发表真知灼见的阵地。走进校园深处,校友广场、校史广场、银杏广场等也都充满着教育意蕴,学生每天行走其中,浸润其中,感悟其中。这就是薰习的力量。
除了校园环境的熏习,学校还特别注重活动中的文化浸润和精神传承。从2011年至今,连续8年,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的主题都是“为了祖国 好好学习”,学校教育服务中心及各个学部、年级、班级都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积极向上的人物、事件,传递给育英学子主动、努力、坚韧、积极、负责的精神与品质。
校正: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柔软”。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十六个字言近旨远——教育需要求真,教育的目的就是求真。
2012年的一天,我收到一个高三学生的短信,行文很有礼貌,但反映的问题却很让人担忧。大概意思是,前一晚一场小雨后,塑胶操场上有一些小水坑,但第二天学校还是组织学生跑操,导致部分学生的鞋子湿了。这位学生希望“学校在细节上对我们体贴,能够为我们再考虑周全”。
看过这则短信,我自问:在我们一步步改进学校工作时,我们的学生却一点苦都不能吃,我们还能为已经18岁的学生准备什么?我们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于是,我们把当年的工作主题确定为“学生可以改变,学生可以这样改变”。从关照学生的内心出发来启动真实的教育。因为如果学生的内心不改变,光靠外部的力量效果是有限的。學校教育要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真正懂得敬畏规则、提高责任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向上发展的动机,这样,学生的成长才有方向,才更有力量。
当前,基础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要解决这些问题,基础教育必须坚守基础,学校必须进行关照学生内心的求真教育。
夯实:固化学生向上发展的“美好”。
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们坚信,学校必须回归教育常识、遵循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即使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也不会因技术的发展而剧变。而回归教育常识和尊重教育规律首先要信任学生。
学校一个男卫生间新安装的厕所门不知什么时候被砸出了11个坑,很是显眼。学校并没有急于修门或换门,而是将这个问题交予学生讨论处理。几年过去了,门上的凹坑再也没有增加。王泽龙同学听到这个故事后非常感慨,写了一篇文章——《永远的11个凹坑、永远的文明》,张贴在每个卫生间的门板上。自此,学校里的门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那扇带有11个凹坑的厕所门将被放置在学校学生博物馆,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教育每一位师生。
课程建设也是夯实学生向上发展效果的有效路径。学校有一个小学段课程,高二年级学生在每学期期中考试后的一周里要进行校内职业体验。有的学生选择当保安,有的学生选择当清洁工,有的学生选择去食堂择菜,还有的学生会到小学一、二年级当志愿教师。王子一同学在志愿教师课程结束后写了很长的学习感悟,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感动了所有的人:“站在讲台上,踩在责任的肩膀上,却不想和他们说再见。”也是从那一刻起,我们决定永远保留志愿教师课程,固化学生向上发展的种种美好。
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Angela Duckworth说:“学生的教养过程中,若一直依赖于外部评价或物质奖赏来产生成长动力,其本质和训练马戏团的小猴子并无差异。培养孩子坚毅的品质,建造其内驱力,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内心动作,而非仅仅是表象动作。”这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学校教育效果最大化的实施路径。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