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学困生,建立和谐的师生感情
2019-11-21李峰秦莹
李峰 秦莹
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給予关注,对于学困生尤为如此。教师缺乏宽容的心理准备,就无法客观面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无法深入了解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无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对学困生的转化,必须要有耐心、信心,能运用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唯物辩证观点看待学困生,相信学困生能够改好。那么,班主任应在哪些方面宽容学困生呢?
一、宽容学困生的对抗情绪
由于学困生长期受压抑,缺少温暖,感到周围的人和事总与自己过不去,很容易导致偏激情绪。在开始阶段,有些学困生甚至会出现暴力倾向。这时,班主任必须冷静,善于疏导,给予宽容。可以中断谈话或者巧妙地变换话题,这样做既可缓和气氛,又可了解其内心世界。
二、宽容学困生的反复表现
容易反复是学困生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有“允许别人犯错,又允许别人改错”的博大胸怀,要相信学困生一定能教好,要意识到学困生的反复是因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这种反复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因此,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要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
三、宽容对待学困生的学业成绩
一般学困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也不好,所以,对他的学业成绩自然不能要求过高,否则欲速则不达,容易伤害其自尊心,打击其自信心,产生反效果、负效应。班主任不要老是拿尖子生与学困生的成绩作比较,甚至在班上评头论足、冷嘲热讽。要让学困生和自己比,进步了,就可以获奖。从而使学困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赞扬肯定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激发其向更高的目标奋进。我们应创设更多这样的机会。
四、做好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调解员”
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有的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管教过严。遇到这样的家长,我们不能火上浇油,而应做好家长与学生的调解工作。我们可以暂时为学困生隐瞒一些缺点,甚至为他们讲些好话,首先取得家长对他们的谅解,然后与家长一道研究教育的方法。教师的这种宽容,取得了学困生的信任,拉近了与学困生的距离,促使其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总之,和谐相处在于宽容,有宽容才会有和谐。因为“宽容是人类情感的种子,她能在人类心灵这片净土上生根发芽,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宽容之心是伟大的,她能浇熄怒火化解仇恨,她可以感化邪恶播洒善良,她无私奉献不计得失,她能化悲痛为力量解千愁为云烟,她可与快乐相伴毫无掩饰,她可与幸福同行畅游天地间,她可以让人间充满真情,让我们享受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滋润”。只有学会宽容,才能赢得友谊,增进团结,才能解人之难、取人之长谅人之短,从而产生很大的感召力,使人相互亲近信任。纵览古今,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度量恢宏,而心胸狭隘者,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所以,宽容,是和谐相处的前提。理解、宽容的心态为我们面对、深入了解、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我相信,有了宽容,就会和谐相处。爱使教师与学困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困生学习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