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为人做嫁衣裳
2019-11-21钮辰生
钮辰生
1985年11月28日,我奉北京市教育局党组之命来到北京教育杂志社任总编辑,那时我50岁。从此,我与《北京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光阴荏苒,星移斗转,转瞬便是12年,1997年6月底我退休了。也就是说,《北京教育》复刊20周年,我为她效劳了12年。这12年中,我全身心地扑在刊物上,与大家朝夕相处,互相切磋,共同探讨,使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一辈子为人做嫁衣裳。1955年到1985年,这30年我一直在区、市党政教育部门工作,基本上从事文秘工作。1985年,组织上根据需要,让我到《北京教育》工作。面对完全陌生的工作,我下定决心从头学起。比如,1987年,画版的同志休产假,又无人接替,我就亲自啃起了这个“梨”。现在想起,要不是画那几期版式,好多知识和技能技巧我至今也不会懂。所以,我的一个深切体会是,要把刊物办好,必须亲自尝一尝这个“梨”究竟是什么滋味。说起为人做嫁衣裳,这12年,光《北京教育》我就审阅、修改了1200多万字的稿件,为编辑部撰写了数万字的大小言论。一辈子为人做嫁衣裳,我无怨无悔。
“两个”群众办刊。我在编辑部提倡“两个”群众办刊。对外,发动广大读者、作者和通讯员支持编辑部的工作——每年召开读者代表座谈会,听取意见;每期召开评刊会,请他们挑毛病;联系一批专栏作者,请他们撰稿;举行通联组长会,搞好信息沟通与发行工作。对内,发动所有的编辑开动脑筋,建言献策——每年召开一次研讨会,研究下一年的办刊方略;每期召开编前会和评刊会,还有专题编前研究会……
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1995年,根据上级的要求,我们在编辑部开展了“质量年”活动,旨在使大家树立“精品意识”,推动“精品战略”的实施。我们把创造精品当作自己的追求,看作自己的神圣使命。
精品是可贵的、有情的、可求的,但它必须通过长期艰苦努力的修业过程才能实现。首先,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前沿,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其次,我们要深入实际,体察人的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第三,我们要加强编辑程序的全过程管理,优化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
前途光明,任重道遠。在刊庆的大喜日子里,我要说:我们的刊物正在阔步前进。21世纪的到来,预示着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必须看到创造精品这个富有巨大魅力的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依然很大,“同志仍需努力”——要把它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来探讨、去实践,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1980 - 1996年
1980年初,北京市教育局成立北京教育杂志社,《北京教育》复刊。
1985年的《北京教育》。
1990年的《北京教育》。
1993年的《北京教育》。
1980 - 1996年
1991年4月,冰心老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为《北京教育》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