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肖邦和他的《波兰舞曲》(Op.26-Nr.1)

2019-11-21

黄河之声 2019年18期
关键词:舞曲肖邦音乐作品

彭 晨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一、肖邦与波兰舞曲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出生于1810年。六岁起开始学习钢琴,七岁便登台演奏,并创作出他的第一首钢琴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20岁左右的肖邦,开始游历于欧洲各地开展巡演活动。期间,不仅举办了无数场多种形式的音乐会,而且在音乐创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当他到达德国的斯图加特时,正值波兰被沙皇俄国占领,肖邦听到这一消息后,异常愤怒,一种通过音乐作品来激发波兰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热情的创作愿望强烈地冲击着他的内心世界。于是,一系列充满战斗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音乐作品随之问世。这种时代背景下形成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追求几乎成为肖邦后半生音乐创作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所以,当我们聆听他的作品时几乎随处都可以感受到他对自己祖国的深切眷恋和国家遭受外来侵略给他的内心带来的痛彻。因此,肖邦既获有“钢琴诗人”的美誉,同时又被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舒曼比喻为“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肖邦一生没有离开钢琴,且一直以演奏、教学和创作为生。39岁时病逝于法国巴黎。

《波兰舞曲》是一种音乐体裁,源自于波兰民间,也被直译为波罗乃兹(Polonaise),其速度中庸,情感庄重,节拍特征为三拍子。关于波兰舞曲的产生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由当时的贵族阶层在举办私人家族聚会时为烘托和调节气氛而使用的舞蹈音乐逐步发展而来;另一种说法是由战士们打仗凯旋归来后举行庆祝仪式时所用的舞蹈音乐演化而成。两种说法都以庆贺为目的,都源于舞蹈。与波兰舞曲相对应的波罗乃兹舞蹈被著名的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称作为“美丽,荣耀,显现气势的博览会”。

波兰舞曲主要盛行于西方浪漫主义时期,是当时最为常见和流行的一种创作体裁。通常以强拍开始,多选用带有附点的节奏音型,并在第三拍上结束全曲。从曲式类型方面来看,最常见的是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在肖邦的音乐创作中,波兰舞曲占据着重要位置,一生创作有17首波兰舞曲。

二、《波兰舞曲》(Op.26-Nr.1)

《波兰舞曲》(Op.26-Nr.1)是肖邦献给约瑟夫·德绍尔的一首钢琴乐曲,作品完成于1834-1835年。在肖邦20岁的时候,为了继续在音乐艺术方面得以深造,离开了自己的故乡,远赴他国,在临走的时候他带走了一捧自己祖国的泥土,以此作为记挂故乡的寄托。当他途径维也纳时,波兰首都华沙爆发了反沙俄统治的武装起义,他为没能参加这次战斗而深感遗憾。起义失利、祖国沦陷的残酷现实感染并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愿望,《波兰舞曲》(Op.26-Nr.1)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肖邦的这首《波兰舞曲》(Op.26-Nr.1),在结构布局上没有远离他之前舞曲创作的常规,是一首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作品。

谱例1

主部的引子从低音区进入(如谱例1),用干脆利落的快板进行,双手通过反附点节奏所特有的音乐推动力,形象地揭示了波兰人民誓死保卫祖国,反抗沙俄残酷欺凌的坚定意志和斗争精神。引子虽然篇幅短小,但足以让人心情激动,充满振奋,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震撼力。之后用连续的强音将音乐推向主和弦,并自然地导引出全曲的主题乐段。主题乐段由弱起开始,配合以右手的级进上行,音乐不但旋律性强,而且形象也显得温暖美好,仿佛肖邦是在描绘波兰和平时期人们美好的生活状态。柱式和弦轻声进入后,经过几次重复,停留在属和弦后引出一段新的音乐材料,好像又一次用触击心灵般的肺腑语言对故土倾诉和抒发自己心中深藏已久的怀念之情,这种创作手法很明显地体现出肖邦擅长于对不同类型装饰音的灵活运用,整首乐曲的灵动性也因此得到加强。

在乐曲的中部,左手的和弦透露出柔美而又富有斗争精神的民族性格。随后的乐句中出现的不协和要素,使旋律产生了细微的冲突感,音乐情境中的戏剧性对比得以进一步彰显。其间丰富多变的音色,又给人留下似在对话又彼此呼应的叙述感,凸显出肖邦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的那种深切而又亲切的动感。这一点与他独有的和声安排、切换和运用相互联系,构成了肖邦作品艺术风格的精髓。

在这首波兰舞曲中,肖邦将浪漫主义色彩与民族兴亡的感触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使其在演奏上多了一些随心和缥缈的感觉,在音色与力度方面也给予了演奏者细腻而又丰富的演绎空间。最为关键的演奏手法当属手腕力度的弧形运用,它在烘托音色和调整力度的微妙变化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了温情而又富于内涵的艺术效果。引子部分的弹奏需要在放松腕部的同时增加指尖的爆发力,以突出肖邦在听到波兰民族起义失败后的激愤心情,演奏者应深切体会这种来自心灵的感受并将其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二度创作的演奏中。手腕的弧形运动使抒情部分的乐句划分更加明晰,从而为准确地表达肖邦远离故土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眷念提供了技术保证。手腕的弧形运动和手指在琴键上的迅速跑动使乐句之间的节奏衔接更为紧凑,旋律线条更具有律动性,情感表达更加充分。手指灵活运动也良好诠释这首作品的关键之处,这一基础性的技术铺垫与手腕的弧线运动、力度的合理运用、音色的倏忽多变、节奏的缓急交替及指尖的爆发力有机组合并完美呈现,对充分体现肖邦的《波兰舞曲》(Op.26-Nr.1)的音乐风格至关重要。

谱例2

比如,在乐曲的第26、28、30和31小节,旋律线条向上做弧形运动(如谱例2),整个一连串的琶音低沉而又紧凑,力度逐渐增强,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誓死保卫祖国的波兰军人风貌,体会到了波兰民族人民抵挡外侵的必胜信念。而与此同时,又让我们从内心感受到了肖邦对祖国沦陷的悲愤之痛和哀伤之怨,该乐句具有过渡性特点,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的衔接作用。

三、艺术情怀

肖邦在维也纳游历时得知华沙人民举行起义,他想立刻返回华沙为拯救祖国出一份微薄之力,但被肖邦的父亲和兄长劝阻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作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音乐家,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远比亲赴战场有意义的多。当时的肖邦很不情愿,但最终觉得家人的意见也很有道理,于是只身前往度过了他的后半生的法国巴黎。其实没能奔赴前线参加战斗成为肖邦的终身憾事,每每想起都为此深深自责。在他大部分的音乐作品中,其灵感都来自于他对祖国诚挚的热爱。他把自己的音乐创作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使音乐成为他的情感寄托。与此同时,肖邦用音乐的方式给予了波兰人民巨大的精神鼓舞。

肖邦以最美的方式把音乐作品中深厚的爱国情怀呈现给世人。在他的每一首音乐作品里,除了浸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外,在艺术情调和音乐色彩上都愈发像是一部部意境精深的抒情诗篇。每一首作品都犹如这位伟大作曲家和钢琴家饱含时代境遇和人生境况的杰出诗作。

肖邦之所以称得上是浪漫主义时期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这与他的创作密切相关。作为波兰民族乐派的领头人,在创作过程中把波兰民间音乐的元素融入其中,灵活地将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融合于一体,赋予了音乐崭新的生命。同时,也不难发现在看似简单的谱面上却也兼备隐藏了具有相当水准和挑战意味的技术难点。

肖邦的《波兰舞曲》(Op.26-Nr.1)音乐语言细腻、情感丰富,演奏时可以很明显地体会到作品中的情节性和戏剧性。在高超的演奏技术支撑下,整首作品表现出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勇往直前的动力。肖邦的思乡之情使其在作品中得到寄托并予以淋漓尽致的表达。他是一位集浪漫主义特征和爱国情怀于一身的作曲家。他给后人留下的一部部风格独到、个性鲜明的钢琴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舞曲肖邦音乐作品
“钢琴诗人”肖邦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冬的舞曲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肖邦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一夜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