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国际传播力指标体系研究
——广州城市传播力的国际比较
2019-11-21姬煜彤
姬煜彤 张 强
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纷纷制定了自己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确立了国际城市建设目标,加强了城市的国际传播。深圳早在1995年第二次党代会上,就提出未来要建设“社会主义国际化城市”的发展目标。经过多年发展,深圳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其创新型城市国际传播力越来越高。广州近年来的国际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国际化发展思路更加明晰,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广州正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用国际语言讲述广州故事,让世界目光聚焦广州。杭州也出台了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发展目标。G20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更是极大地提高了杭州的国际传播力。再如成都、武汉、西安等市,也都制定了自己的国际化城市发展战略,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国际传播力日益提升。制定国际化城市发展战略,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化程度与国际传播能力,已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共同选择。本文以城市国际传播力指标体系为研究重点,旨在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准确反映国际传播力的国际发展态势,同时找到广州与其他国际大都市在国际传播力方面的差距,找准突破点和着力点,为广州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力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1 全球城市传播力的内涵
传播力是指一国或地区文化信息的传递、扩散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物质载体和最终得以实现的传导机制与中介要素。一个城市的文化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特色化,更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国际传播力决定了城市文化信息的跨境扩散广度,决定了境外公众了解和认同这个城市文化的可能性,决定了城市在激烈的软实力竞争中能否占据有利位置。[1]
一般而言,在实践中要形成强大的国际传播力,首先要有话题性很强的传播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声誉、品牌及其创新亮点。其次,城市能否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需要依赖强有力的传播手段与介质,其中,现代传媒无疑是主要手段,其他一些辅助性传播介质还包括国际展会、文化节庆、体育赛事等。第三,国际传播力的提升需要城市具备便捷通畅的国际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等强大的硬件作为支撑,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后,国际传播力的形成也需要外部受众的关注和认同,实施适当的受众策略。因此,本研究认为全球城市传播力的内涵应当包含七个最基本的层面。
第一,国际传媒是国际传播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支撑。国际传媒在塑造城市形象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城市形象是国际众多媒体,对城市事件的评价所呈现的一个基本映像所折射出来的内涵。城市在国际主流传统媒体上的曝光次数、广告、媒体跨国公司数量,以及新媒体矩阵发展现状等都是国际传播力提升的基础条件。
第二,城市声誉、品牌与创新力是决定国际传播力强弱的关键要素。城市的声誉、品牌与创新力可看作是一个城市对外形象传播的顶层命题,它们代表着城市形象的核心符号,需集合政府、企业、居民等各方面的力量,吸纳文化专家、媒体人士等领域的专业意见,最终形成系统的城市文化形象的策划和实施方案。
第三,文化交流是提高国际传播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交流是城市国际传播力发展水平的外部显现,主要依靠城市管理者、市民、全体利益相关者的精心设计、主动经营。
第四,城市外交是国际传播力拓展的有效形式。城市外交作为着眼于公共利益和国际行为体构建制度化的对外行为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交往,是在提升全球性,需要城市、国家、国际间的多重平衡。
第五,国际会展是拓展国际传播力的重要平台。国际性会展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更承载了城市形象展示、全球性重大问题探讨等多重功能,能吸引世界媒体的目光。
第六,国际旅游是强化国际传播力的高效通道。国际旅游集对外开放、信息传递、文化交流、技术引进、吸引外资等诸多方面功能于一体,提供了一个全面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和展示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第七,国际交通与信息网络是保障国际传播介质发挥作用的硬件条件。国际交通枢纽是一个城市实现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的物质基础和平台。
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上文对全球城市国际传播力内涵的阐释,并综合考虑指标覆盖内容的全面性、指标数据的可获性和指标在城市间的可比性等因素,选取“国际传媒”“城市声誉、品牌与创新力”“文化交流”“城市外交”“国际会展”“国际旅游”“国际交通与信息网络”7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国际传播力指标体系框架及权重
本研究主要采用主观赋权法进行权重确定。其中,对一级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即通过邀请 20 位相关专家组成专家评分小组,对一级指标权重进行打分,最后取各专家打分的平均值为权重; 二级指标采用均分法处理。
2.2 计算方法的确定
对逆指标采用倒数法进行正向化处理。其中,Yi为正向化后的指标,Xi为逆指标,C为正常数,通常取C=1。
采用极值法,对指标进行无量钢化处理。其中,Ui为无量纲化后的指标,Xi为指标原始数据,Xmin为该指标最小值,Xmax为该指标最大值。
采用综合线性加权法计算城市国际传播力的综合评分。其中,F'为全球城市传播力指数初始得分,Ui为无量纲化后的指标值,Wi为权重值,i为评价城市个数,n为评价指标个数。
2.3 比较城市的选择
选取城市的标准主要包括:该城市具有的国际影响力、城市在其所处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地位、城市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特殊研究价值等。为了兼顾到各洲,本研究最终确定22个具有代表性的全球城市,样本涉及5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以上的样本城市选择既兼顾到了覆盖面和地域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今世界各地域范围内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
2.4 数据来源
本文中的数据来源,一是各个城市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专业年鉴和政府网站、知名智库报告等;二是各大研究机构出版的调研或评价报告;三是对一些不可获得性指标,采用专家评分法进行量化。直接数据来源具体包括:纽约、伦敦、北京、广州等各城市的统计年鉴和其所在国的统计年鉴、政府及各政府部门网站、联合国官方网站、福布斯网站、《世界城市文化报告》《全球购物指数》《机遇之都(Cities of opportunity)》《对标全球城市竞争力(Benchmarking Global City Competitiveness)》《全球城市投资监测(Global Cities InvestmentMonitor)》和《AT科尔尼全球城市指数报告》《世界大都市比较统计年表》《世界大城市社会指标比较》等。
表2 22个样本城市得分情况
专家打分法收集了20位权威专家的打分数据,通过匿名方式征询有关专家意见,选择评价内容和范围,并且保证每位专家评价的内容、范围是唯一确定的。向专家提供背景资料,让专家对各项标准打分,然后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经过多轮意见征询、反馈和调整后,完成对目标对象的评估。
表3 国际传播力综合得分与排名
3 广州城市国际传播力的国际比较
3.1 总体比较
第一,22个样本城市总得分可以划分为四个梯队。(见表2)其中,伦敦、纽约、巴黎、东京这四大全球城市的总得分均在50分以上,远高于其他各城市,可列为第一梯队;香港、新加坡、首尔、北京和洛杉矶这五大城市的总得分介于30-50分之间,属于城市国际传播力发展较好的城市,位处第二梯队;悉尼、上海、圣保罗、芝加哥、迪拜、莫斯科和法兰克福的得分在20-30之间,处于第三梯队;而墨西哥城、广州、深圳、孟买、约翰内斯堡、雅加达、这几座城市的总得分在20分以下,列为第四梯队。
第二,广州总排名第十八位,处于第四梯队前半段,位居大陆四城第三。测评结果表明,广州国际城市传播力指数总得分为15.29分(见表3),仅相当于第一梯队城市的20%左右,与首尔、北京、圣保罗、莫斯科等第二、第三梯队城市也有一定差距。广州很多“硬实力”指标已经逐步追赶上一些全球大城市,但在文化感召力、形象传播力等“软实力”方面,与其他世界城市的差距还很大。
第三,从各构成要素的表现看,广州在国际传媒、国际旅游、国际交通与信息网络三项指标上与世界城市的差距较小,而在城市声誉、品牌与创新力、城市文化交流、城市外交、国际会展四项指标上差距较大,这将构成广州未来传播城市国际形象、建设国际传媒之都的主要短板制约。
3.2 分项比较
第一,广州新媒体发展指数排名较高,但在国际媒体上的曝光率过低
国际传媒由新媒体发展指数、《华盛顿邮报》报道次数、《纽约时报》报道次数、广告、媒体跨国公司数四个维度构成。
从具体指标来看,广州在国际主流媒体的曝光度明显偏低。《华盛顿邮报》在过往的十二年(2005-2018.6.14)中,提及上海的次数将近4500次,几乎是报道广州次数的十倍;《纽约时报》在过去十年(2008.6.1-2018.6.1)中,报道北京的有21000次左右,而提及广州的仅有1100次左右(见表4);与纽约、伦敦、巴黎等城市相比,广州在国际媒体上的曝光度更是相差甚远。广州在国际权威媒体主动投放广告、传播城市形象的强度还远远不够。
表4 22大城市《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报道次数
表5 22大城市广告、媒体跨国公司数
表6 声誉、品牌与创新力指标得分与排名
对于广州传媒产业国际化问题,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导引下,探索广州传媒集团国际化拓展的相关理论,对于广州传媒产业国际化提供理论指导,将有利于广州传媒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2]根据各城市统计年鉴,纽约、洛杉矶、伦敦拥有的广告媒体跨国公司数量分别是175家、122家和119家,广州是34家(见表5)。因此,广州目前还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创新力的大型综合传媒集团,在全球媒体界的话语权比较微弱。
然而,从门户网站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广州一直是互联网企业的一片沃土。广州所拥有的微信、YY语音、唯品会、酷狗和UC等知名企业和产品相继在各自的细分领域独领风骚,新媒体发展潜力很大,据专家打分结果,广州新媒体发展指数处在22个样本城市的中上水平。
第二,跨界交流有助于提升国际传播力,广州声誉排名对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增强
传播内容创新可从声誉排名、世界2000强企业总部数量、世界500强大学数量、城市创新指数、城市著名品牌、博物馆数量等方面衡量。
测评结果显示,伦敦(13.14分)在城市声誉、品牌与创新力方面得分第一,巴黎(11.66分)、东京(11.60分)和纽约紧随其后。虽然广州在传播内容方面的得分(3.83分)超越了印度“西部门户”孟买(2.65分)和南非约翰内斯堡(1.67分),但仍与排名前三的城市(伦敦、巴黎、东京)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见表6)。
表7 22大城市世界500强的大学数量、世界2000强企业总部数量、博物馆数量、城市著名品牌数量统计
城市所拥有的世界500强大学数量、世界2000强企业总部数量、博物馆数量以及城市著名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城市跨界交流的能力与水平。根据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广州仅有两所大学进入世界排名500强大学榜单,远低于伦敦(15所)、巴黎(12所)、首尔(8所)等城市。从世界2000强企业总部数量来看,东京全球2000强企业总部数量高居榜首(140家),广州全球2000强企业总部数量仅有8家,排名第16位,同时广州也落后于北京、上海、深圳三座大陆城市。再从博物馆数量来看,广州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推进建设“图书馆之城”和建设博物馆体系,在22大城市中的博物馆拥有量排名第11位。另外,全球领先的资产估值和市场品牌战略咨询公司(Brand Finance)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500强品牌广州虽然仅拥有1家,但与香港、悉尼、墨西哥城、孟买、莫斯科、洛杉矶等城市水平相当,处于22大样本城市中的中等水平。(见表7)
第三,亚运之城孕育国际体育名城,但城市文化交流多样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表8 22大城市全球运动影响(GSI)城市国际体育赛事举办次数、艺术节和节庆活动举办次数、留学生数量
表9 22大城市国际组织总部数量、外国领事馆数量、常住外籍人口比重
作为现代体育运动从欧美传入中国最早登陆的地点之一,广州以高度开放、包容、务实的态度,兼收并蓄、发扬光大,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桥梁作用。如今,广州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老城市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已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体育之城”,并大踏步向国际体育名城迈进。[3]广州2018年的全球运动影响(GSI)城市国际体育赛事举办数量为3次(见表8),更是超越了香港(2次)、洛杉矶(2次)、芝加哥(1次)。
然而,广州的文化活动过度集中于大型文化活动配置,但是缺乏多样性,从艺术节和节庆活动方面来看,东京的艺术节庆举办场次几乎是广州的6.4倍,悉尼的艺术节庆举办场次是广州的4.1倍(见表8)。再从留学生数量来看,伦敦、东京、巴黎、悉尼、首尔等五座城市依次排在前五位,广州留学生数量得分仅为排名第一位的伦敦的2.6%。总的来说,广州在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方面表现较好,在艺术节庆举办方面处在国际上的中等水平,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城市文化交流多样性。
第四,广州着力提高文化外交能力,但城市外交国际排名依然较为靠后
从具体指标来看,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四大城市的国际组织数量处于第一梯队,北京、悉尼、洛杉矶处于第二梯队,广州处于第三梯队后半段,国际组织数量仅为排名第一的伦敦的0.4%。从外国领事馆数量来看,伦敦、巴黎、东京、北京、莫斯科依次排在前五名,广州作为我国华南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科教等的中心城市,吸引了57个国家和地区再在此设立领事机构,数量上仅次于上海,并大幅领先国内其他城市。但在全球范围内,广州对国际组织吸引能力仍然有限。再从常住外籍人口比重来看,纽约常住外籍人口高居榜首,伦敦排名第二,与其他国际都市相比,广州的常住外籍人口数还相差甚远,仅为纽约常住外籍人口比重的1.15%。
近年来,广州全方位推进文化外交,举办了多届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州国际设计周、世界中文媒体发展论坛、广州国际美食节等国际级活动,已经逐步形成以城市多边外交为主线,以国际城市会议为平台,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形象的城市文化外交格局雏形。但在各个分项指标上的不突出,以及与领先城市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广州国际外交的总体得分依然偏低,其国际外交工作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10 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指标得分与排名
表11 国际旅游指标得分与排名
第五,广州会展行业发展迅速,但与领先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近年来,广州将会展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将建设国际会展中心提到打造国际商贸中心首要宗旨的战略性高度,为加快发展促转型城市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这样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不论在办展数量、办展规模、办展质量、会展企业数量上,还是在会展设施、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会展数量、会展业主体,展馆设施的数量和现代化水平都呈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广州作为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虽然每年举办大量国际会议、会展活动,但举办国际会议的层级不高,影响力不大。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发布的《国际会议市场年度报告》,2017年广州举办国际会议共22次,在比较的22个城市中得分排在第18位(见表10),属于中后水平。虽然排名处于大陆第三城(仅次于我国的政治中心北京以及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两座城市),但与许多国际发达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第六,广州接待境外游客数持续上升,日益成为国内外旅游重要目的地
旅游影响力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的旅游影响力越大,证明其吸引外来资本、人才和游客的能力越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其城市旅游影响力一直稳居世界前列,吸引外来资本、人才和游客的能力相当强。2017年广州接待境外游客数达到9075500人次,在比较的样本城市中得分排名第10,不仅超过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甚至超过了芝加哥、悉尼等国际发达城市接待的境外游客数。
香港有着多元化的航线布局、特色的服务体系以及亲民价格的香港航空,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一直在不断完善和优化国内外航线网络的密度和广度。近年来,出境游已然成为旅游市场新的风口,香港已成国人出境南大门。而广州毗邻香港,交通发达,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都是我国华南地区的交通中心,是中国的“南大门”。这些都为广州发展国际旅游业、提升国际传播力提供了巨大的区位优势,使广州进行对外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比较顺畅。
第七,广州综合交通功能体系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具有后发优势
近年来,广州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供给能力逐步提高,运营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基本建成了立体、多元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为广州市民日常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国际交通指标由航空客运量和国际航线数量两个维度构成。从评分结果来看,广州在航空客运量、国际航线数量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排名分别是第14名和第15名(见表12),事实上,广州国际交通的发展水平已超过墨西哥城、圣保罗、孟买及雅加达等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城市,甚至已超越芝加哥、悉尼,具有明显后发优势。
表12 国际交通与信息指标得分与排名
城市的国际信息服务水平主要由互联网用户数量和网速两个维度构成。其中,广州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得分排名第14,已超过香港、新加坡、悉尼等全球大城市。但广州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得分仅为排名第一位的东京的13.28%。此外,广州的网速在22大城市中得分排在第15,处于第三梯队后半段。广州未来还需要大力发展和完善城市网速等网络基础设施。
3.3 小结
总体而言,广州目前的国际传播力发展水平,相当于伦敦的21%、东京的25%、香港的32%、北京的46%左右。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广州的国际传播力水平,远远未达到与其硬实力相符的程度。
综合以上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充分发挥了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持续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但是,广州与世界一线城市相比,还存在文化投入不足、国际化程度太低、缺乏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体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广州国际传播力发展的关键。
4 广州提升国际传播力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广州要提升国际传播力,缩小与纽约、伦敦等世界级城市间的差距,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4.1 构建国际一流传播矩阵,抢占国际话语权制高点
4.1.1 着力为境外媒体提供新闻服务和采访便利,加快培育国际传播领军媒体
广州的外宣部门可以为来访媒体团组织策划采访议题,积极提供新闻线索,安排他们感兴趣的采访内容,引导他们对广州进行客观正面的报道。美国CNN、NBC、英国BBC、日本NHK等境外主流媒体都曾来广州拍摄反映中国改革发展形象的专题片。广州外宣部门应逐渐建立起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社会保障、城市历史风貌保护、人口与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等采访线,并印制成采访目录,提供给之后来广州的境外媒体,形成对外推介广州、树立广州良好形象的外宣平台。积极推动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报业集团建设全数字化英文媒体,直接面向境外用户,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生动的中国、充满活力的广州。运用好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来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在Twitter、Instagram、Facebook等新媒体上主动搭建广州对外传播的声音。
4.1.2 打通渠道、细分市场,开办海外本土化中国时段和频道
近年来,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充分发挥企业优势,采用市场化、商业化模式、以开办海外本土化中国时段和频道为重点,创新“走出去”方式,拓展影视节目国际营销渠道,加快实现由“卖节目”到“开时段”再到“建频道”的模式转型升级,着力打造“China Hour”和“Hi+国家!”品牌,建立全球联播网络,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重要意义。[4]
广州可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合作,推出一系列展示广州城市独特魅力和风土人情的经典纪录片、电视剧,强化影视作品的本土化配音,体现对受众国语的尊重;根据本地观众收视习惯进行编排与包装,以本土化面貌呈现,有效增强世界对广州的认知与深入了解。另外,广州可利用友城关系,推动本土节目、电视台走出去,与36个国际友好城市合作,在友城当地的电视台推出广州系列纪录片。
4.2 培育高水准、国际化、标志性品牌活动,加强文化交流力
4.2.1 策划各类城市特色文体活动,擦亮广州城市名片
大型国际性和区域性的会议、世界级体育赛事活动、文化艺术展览涉及面广、人多、精英人才云集,传播媒介集中,十分有利于推广广州城市国际形象。[5]目前,广州同时拥有恒大和富力两支中超俱乐部,俨然已经成为世界认识广州的一张亮丽名片。未来,广州可以将竞赛表演业作为战略重点,优先发展体育产业,让更多高端赛事活动落户广州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让体育产业更发达更好满足人们的各类体育需求,推动广州体育名城建设再上新水平。
广州还可以依托城市自身优势举办有独特意义和影响力的活动,以扩大本土文化影响力。如举办中国传统的杂技表演,可以在广州的地标性建筑物上进行现场表演,也可以将表演场地设计成缩小版的广州地标性建筑,将“赛事卖点”“城市地标”“岭南文化”三者巧妙揉合起来,加深观众对广州的城市印象。
4.2.2 发挥广州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促进广州国际教育交流
大批留学生的到来,将给广州带来更多与国际接触的契机,同时很大程度地提升广州的国际传播力。因此,广州的高校应利用好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的专项境外宣传经费,挖掘整合一些有潜力的优势学科,根据学校办学特色推出适合留学生的课程。[6]广州还应充分发挥高校众多、人才荟萃的优势,实现市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与知识密集型企业合作办学,同时争取更多的国际学术会议在广州举办。
4.3 借力国际会议提升广州国际交往档次,全力打造国际会展之都
4.3.1 培育品牌、扩大营销,打造国际会展之都
借助展览业发达优势和广交会品牌优势,将广州打造成为国际会展城市,让广交会从综合展向专业展的方向发展;以广交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和完善会展服务业,促进交通、餐饮及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通过政策优惠、制度保障等手段大力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展会和国内品牌展会落户广州,进一步提升会展的规模和质量。另一方面,组织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办展参展,通过办展,扶持品牌会展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广州会展业的国际影响力。
目的地营销系统虽是旅游界优先提出的,但会展也与旅游产品一样,可以用网络形式来传播,加强对各类品牌会展、会议和重大节事活动的策划和宣传。[7]广州在举办大型展览、会议,以及文体活动期间可以同时组织其他大型游艺活动(影展、画展、文物展),让国际客商流连忘返,也可以在会议前举办相关会展,让客商提前抵达,增加在广州停留的时间,在会议结束后,立即举办其他相关会议,例如技术洽谈会、投资洽谈会等,以此来提升城市的国际传播力。
4.3.2 构建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交往枢纽,提升国际沟通力
广州应深度拓展国际友城网络。加大利用友城渠道和资源服务各行业发展的力度,力争与每个友城都建立2至3个长期对口合作部门或领域,切实推进务实合作。推动创设国际港口城市联盟,加强与国际港口城市交流合作,密切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城市往来。
另一方面,要完善国际交流功能。进一步规范英文媒体,强化它的辐射能量,提升城市跨文化沟通能力。针对国际游客跨文化理解能力不同的实际情况,从外籍人士视角进一步优化景区的外文导览导游词,突出对城市及景区文化特色的表述,彰显地域文化特色。[8]在涉外写字楼、国际酒店、公共交通工具中加载双语电子媒体,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最大范围地接近传播对象。
4.4 加大投入、点线结合,构建国际交通通信枢纽
4.4.1 不断完善机场建设,推进广州建成国际化大都市
打造我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城市建设是基础。世界级的空港、海港,以及四通八达、连通世界的立体交通网络,是成为国际交往中心的必备条件。[9]一方面要继续引进航空公司开辟航线航班。促进白云机场深耕东南亚航线,合理布局欧美航线,巩固澳洲(大洋洲)航线,积极拓展非洲、中东、南太岛国地区和南美航线的同时,加大力度争取航空公司在机场设立基地,在“落地”的基础上实现“生根”;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发展本土航空公司,增强网络建设的主动权,加强战略性航线开发,弥补网络中的空白点。要发挥基地航空公司和本土航空公司的骨干力量,保持航空网络稳定,推动网络扩大优化。
4.4.2 着眼信息化发展大势,加快广州城市网络建设
广州还需要进一步打造高速度、高普及、高容量、更广泛的国际网络环境。加强信息网络的覆盖面积,提升通信网络的网速,不断满足公共事业和民生对于网络的需求。[10]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下一代网络、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全面互联,促进经济与文化的更好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