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2019-11-20李爱霞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章节笔记重点

李爱霞

预习是学生主动参与、获取书本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之一。古人講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其主要任务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初步感知新内容,并找出疑难点,为学习新课做准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去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一、明确预习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习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教师既要明确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不同,所以预习要求的难易也应有所不同。根据各类课文的不同要求,预习的重点也应各不相同。实践证明,预习要求越是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学生的预习效果就越好。

比如,对一些名篇佳作,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要求学生做些语言积累,找出课文中最喜欢的语句抄在词语积累本上;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修辞手法的不同,分类抄写其认为最好的句子。再比如,对古文预习,疏通文字是重点。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圈定重点字词,及时查阅。这样既可以掌握重点字词的多种用法,又可以通过预习基本读懂课文。

二、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在预习时先要通读课文,并且遵循“书读三遍”的原则:第一遍逐字逐句读,认真使用工具书,弄清语言文字,圈出重要词句。第二遍有重点地读,圈出重点、难点,弄清段落层次、章节大意。第三遍对重点章节细细领会、反复思考,弄懂全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弄懂要求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这项工作,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看注解、思考问题的习惯。

然后,学生要做预习笔记,使预习习惯常规化。预习笔记宜从七个方面去做:主题分析、文体常识、字词注音、词语摘抄、句子摘抄、层次分析、疑难问题解答。当然,训练过程中,这七个方面绝非一成不变地完全进行,可以依据文体特色、学生层次特点进行调整。总之,教师给学生多一些训练,加以适当的启发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通过制度激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制度的约束和奖惩激励,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比较有效的手段。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感受到养成好习惯的喜悦。比如语文测试中,教师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以查阅预习笔记为主的开卷试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重要性,进而转变成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

总之,预习习惯在语文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预习习惯的培养。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指导预习,都是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其目的是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的习惯和能力。

(责 编 再 澜)

猜你喜欢

章节笔记重点
存在感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利用“骨架突破法”,提高复习效率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
单品推荐“抓住重点,改头换面”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所谓“重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