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之真 情之深
2019-11-20李施雅张小方曹晶晶
李施雅 张小方 曹晶晶
[摘 要]杜甫的《春望》是五言律诗的佳作。诗人眺望真实的自然景物,眺望国家的真实现状,在眺望中流露真实的情感。诗人期望家中平安,期望国泰民安,以及守望着内心之情。《春望》中“望”字统摄全诗,眺望真实之景,期望想念之事,守望内心之情,融情于景,融情于事,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爱国之情和思家之情。
[关键词]杜甫;《春望》;眺望;期望;守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8-0030-02
杜甫的《春望》是五言律诗的典范,被选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教材中。其不仅写出了诗人眺望长安的春日之景,而且透露诗人对远方家人的期盼与牵挂,更表达了诗人守望国家与百姓的殷切期盼。“望”字为全诗的诗眼,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爱国之情和思家之情,体现诗人浓厚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春望》中的“春”指的是公元757年的春天,这个春天为何会引起诗人的伤感,以至诗人在这个春天写下了这首名留千古的《春望》?原因在于诗人当时的人生境遇。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诗人为了躲避战乱,带着一家老小迁家至鄘州。随后,唐肃宗在灵武即位。诗人闻知,孤身一人离家奔赴灵武效忠国君,不料途中被叛军俘掠至长安。公元757年的春天,杜甫登高远眺,望见长安春日之景,心中无限感慨,流泪不止,挥笔写下《春望》,以寄忧国之情、爱国之情、思家之情。
一、眺望真实之景
公元757年的春天,安史之乱,诗人被困长安,眺望春日自然之景,感叹支离破碎的国家现状,心中感慨万千。本诗前四句虽描写的是山河、草木、花、鸟等常见之物,但诗人却赋予了它们特别的情感,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1.眺望真实的自然景物
《春望》主要写诗人春日被困长安时所见之景。诗人在长安眺望时,看到的实的景物有山河、草木、花、鸟,这些看似客观的常见真实景物被诗人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国破山河在”写的是旧日山河依然存在,可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长安已不是昔日的长安,怎一个“破”字了得;“城春”写的是长安城的春天,春意浓浓,生机勃勃,可“草木深”写出了昔日的长安繁华不在,如今杂草丛生,荒凉破败,人烟稀少。“花溅泪”“鸟惊心”,原本春天就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美好季节,可是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又落泪,又惊慌,体现出他真实的情感状态。
2.眺望国家的真实现状
诗人在眺望春日长安之景,为国家的现状感到无比惊慌,流泪不止,“破”和“深”二字真实反映了国家当时的状况。“破”字,道出了安史之乱后国家支离破碎的真实情况,昔日繁华之都如今黯然失色,更进一步,“深”字不仅写出了草木茂盛,更写出了当时的长安乱草遍地,荒凉破败,空无一人的惨景。诗人看到这既“破”又“深”的真实国家状况,自然流露出内心忧国忧民之的情感。
3.现实眺望中流露情感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说:“溅、惊都是使动用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说,因感伤国事,春花使我泪飞溅;因恨别之苦,鸟声使我心惊。这一联用的是移情于物的写法,给“花”与“鸟”赋予了情感。换句话说,诗人看到百花盛开之景反而因感伤当下动乱的时局而流泪,眼泪溅落在娇艳的花儿上,仿佛花儿也感受到了他的悲伤;诗人听到春鸟啾啾,反而怅恨自己与家人离别,还不如其乐融融的鸟儿。可见,“溅”“惊”二字诉说着诗人的忧国之痛、离家之恨,流露出诗人真实的忧国思家的情感。
战争频繁,国家动乱,民不聊生,怎能不让人流泪呢?忧国之泪、忧民之泪、思家之泪、忧愁之泪、感伤之泪、分离之泪等,“泪”字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公元757年的春季,诗人登高眺望长安,他虽望到了国家的河山,但望不到国家的完整;他虽望到了茂密的草木,但望不到昔日长安的昌盛。可见,诗中前四句写长安之景,国家现状,字字蕴含着诗人眺望真实的自然之景和真实的国家现状后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情感。杜甫是一个忧国思家的伟大诗人。
二、期望想念之事
诗人眺望现实之景,进而期望想念之事。到底诗人想念何人,何事?诗人不仅仅想念远在他方的亲人,而且心系着国家与百姓。诗人心念着国家早日停止战争,百姓过上幸福稳定的生活,以及自己能早日与家人团聚。诗中后四句,诗人把内心期望之情寄托在想念之事上。
1.期望家中平安
诗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连”透露出战火持续不断,“万金”一词更是写出了战争时期家书的珍贵无比。国家动荡不安,战争持续不断,诗人感到无比的焦虑,而且诗人长时间与家人分离,许久没有收到家人的消息,生死未知,正因如此,在诗人眼中这份普通的家书贵比万金,十分珍贵。国家动乱、战争频繁、兵荒马乱,诗人时刻期望能够得到家人平安的消息,不仅如此,千万百姓长期身陷战争之中,遭受战争之苦,他们也期望能够得到家人平安的音讯。由此可见,诗人不仅思念家人,而且心系国家与百姓,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2.期望国泰民安
正值壮年的诗人为何头发花白、稀疏呢?由诗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见,诗人是何等焦虑,何等苦闷,何等忧愁,以至于头发如此稀疏,簪子都无法插上。“搔”字,生动传神地说明了诗人整日搔首踌躇,他的忧愁牵挂从未间断过,那么诗人仅仅是在牵挂他远方的家人吗?诗人不仅仅牵挂和思念远方的家人,还时刻担忧持续不断的国家战争,牵挂着无家可归的黎民百姓。由此可知,这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国家安危,无时无刻不在期望国家的和平,他期望着祖国早日走向统一,流露出浓浓的爱国之情。
三、守望内心之情
“守望”是特定身份的责任,守望着内心的笃定,守望着内心的殷切期盼。杜甫《春望》中的“望”就是一种“守望”。在守望中,诗人始终没有放弃支离破碎的国家,他希望能够守护自己的国家,保护千万百姓;在守望中,诗人对国家充满希望,殷切期盼国家早日统一,恢复往日的繁荣与昌盛,希望百姓免遭战争之苦,分离之痛,早日与家人团聚。这是诗人内心真挚的守望之情。
诗人眺望真实之景,眺望国家现状,期望想念之事,进而守望内心的殷切期盼。秋天更适合表达感时忧伤之情,那为何诗人写《春望》而不是写《秋望》呢?因为“春”字不仅突出了诗人在春日里的所见所感,也蕴含着诗人内心所盼,所谓“春望”,其实更是“望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殷切期盼,期待着国家早日迎来繁荣稳定的春天,期待着百姓不再遭受战争之苦,早日过上安宁幸福的日子,期待着自己能够早日与家人团聚。可见,诗人内心时时刻刻守望着国家与百姓,殷切期盼着国泰民安。
《春望》这首诗,虽然全诗不见一个“望”字,却处处蕴含着深深的“望”意和“望”情,“望”字统领了全诗,淋漓尽致地呈现了诗人的忧国之情、爱国之情、思家之情,以及他浓厚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 参 考 文 献 ]
[1] 馮铁山.诗意语文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 黄新囡.深入文字 超越形象:以《春望》教学为例谈杜甫爱国诗人形象塑造[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3):34-35.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