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中职信息化教学建设方略
2019-11-20唐启焕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论述基于“互联网+”的中职信息化教学建设内容、建设目标以及拓宽教学途径的方法,从结合广西地域特色以把握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理念、贯穿网络教学帮扶以落实职业教育信息化重点任务、加强职业队伍建设并树立科学的信息发展理念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 中职 信息化教学 建设 方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B-0086-03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互联网+”这一新型经济模式已经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之间的融合不断加深,推动着职教事业全面发展。在数字化、个性化的教学理念之下,加快推动中职信息化教学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产业模式下推进行业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要积极践行“互联网+”的中职信息化教学,逐步拓宽中职教育的教学形式,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形成“产学结合、校企共建”的职业特色,开辟富有特色的职业教学渠道。
一、“互联网+”背景下中职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育信息化理念的领会不足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从职业教育的整体产业规模上看,广西地区运用不同职业教育链条,加快对接形成了教育信息化产业格局。从国外“互联网+”的信息教育模式看,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信息教学模式的应用已呈现峰潮;日本、韩国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印度、巴西等教育产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
但是,纵观当前中职教育的整体产业趋势,可以看出广西地区在建立“互联网+”的信息产业方面,教师普遍缺乏对职业教育中“互联网+”理念的渗透,有很多教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将“互联网+”的职业教育理念融入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中,无法实现职业教育和信息化教学的有机结合,导致中职教育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境,无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中职教师队伍的教学素养较低
众所周知,中职教学和普通中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目前,很多职业教育工作者没有具备明确的信息化能力标准,在网络空间学习利用率和专业融合能力上都表现欠佳。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当前中职教师中对微课、多媒体等教学模式的掌握不够广泛,教师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达不到 22%,直接导致教师对信息化与学科融合的能力不强;部分教师没有深刻掌握“互联网+”的环境优势,无法实现翻转课堂的应用和推广;还有一些教师迫于工作压力,只有在公开课、竞赛、教育检查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大多数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中职信息化教育成效较低。
(三)中职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丰富
职业教育是一项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育并重的教育形式。教师一方面需要做好中职学生的理论教学安排,另一方面也要给予学生丰富的实践形式,增加中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途径。但是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对信息化教学认识不够,导致教师误将“互联网+”教学理解为简单的课件教学,教学方法只停留在理论宣讲或是简单的上机操作上。在信息培训中,还体现出信息化教学素养不足、信息化课程评价机制不充分等问题,使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实习存在脱节的现象。
二、基于“互联网+”的中职信息化教学建设内容
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国家对职业院校的建设本着“三通两平台”的建设需求,紧密结合《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范》中对数字校园的要求,加强学校内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
在中职信息化教学建设的内容设定上,一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等形式,构建一个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促进网络学习空间的线上和线下融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实现职业院校决策能力和管理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全面保障职业技术服务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搭建一个具备职业教育特色的管理服务和资源信息化平台,通过多媒体数字网络,构建更加开放的数字化信息教学环境。三是在职业教育合作中,以资源共享、教育结对等形式,加快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的融合发展,共同搭建一个开放的企业信息库,实现职业信息的优化和共享。
三、基于“互联网+”的中职信息化教学建设目标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中职教育工作者将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现代教育中,从而推进中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育优化。
(一)实现开放教学
在职业课程设计中,信息技术是优化教学设计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作用是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通过结合信息技术、转变角色、整合资源,逐步提升教师对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数字化资源的掌控能力。对此,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提高学校的专业实力,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把信息化教学真正融入职业教育过程中。
(二)开展趣味教学
在職业教育中,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运用信息化教学,能够改进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从信息技术环境、多媒体资源建设、网络多功能教学等硬件环境中收获更多的资源,为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整合创造更多的条件。在趣味教学的开展中,中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要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积蓄良好的学习感受,使职业教育的渗透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三)深化实践教学
在融媒体时代下,职业教育要想实现更加高效的教学,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新事物的接纳、吸收和处理的能力。教师需要通过“资源通融、宣传互通”的职业教育宣传,借助于大数据、云存储等不同的网络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构建一个宽广的信息传输平台,实现诸多职业资源的优势共享,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四、“互联网+” 背景下拓宽中职信息化教学途径的举措
随着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中职信息化教学的途径不断增多。尽管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但是他们的思想比较敏锐,对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接受能力较强。因此,教师要结合当前区域下的政策方针和帮扶措施,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
(一)结合广西地域特色,把握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理念
2018 年是“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阶段,也是职业教育突破信息化发展局限的重要机遇。广西的职业教育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改变单一的知识教育和传输形式,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的构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为了拓宽职业教育渠道,先后投资 60 多亿元,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广西提供人才支撑和劳动力保障,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首先,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改变对“互联网+”的认识误区,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和产业化,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促使职业院校能够坚持统筹兼顾、突出特色、深化改革、完善教育等供给方式,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其次,要结合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理念,融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产学结合”“校企共建”和“学徒教育”等方面,突出广西地区特色和职业教学优势。尤其要注重对职业院校薄弱专业课程和项目的帮扶,促使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例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深入贯彻信息化中职教育的发展理念,对现代化职业教育和信息化教学进行了全面的融合。通过将职业教育集团融入管理建设中,推进职业院校校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围绕广西职业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先驱机制”,制订教育的运行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优化,打通信息化教学的改革通道、融入高端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围绕“互联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促融合、以创新求发展,积极探索一个更加鲜明、开放、创新、具体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途径。
(二)贯穿网络教学帮扶,落实职业教育信息化重点任务
在中职教育中,广西围绕《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通过“政府帮扶、学校重视、企业参与、社会分担”等教学形式,加快建设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一是借助于广西地区发达的网络资源优势,积极推进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以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为支撑,推进广西地区校园网络的建立,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建立一个高速、稳定、健全的数字化媒体平台;二是加强数字媒体制作等教育信息化硬件基础建设,优化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途径,通过向职业院校注入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优势,采取送教上门等信息化帮扶形式,形成一个富有成效的网络化职业教学模式。
例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信息化建设途径上,通过成立教育集团的形式,组织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形成多元化合作。通过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成立中锐汽车学院和宝鹰建筑学院,打造一个更加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其中,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获自治区审批,确立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师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并且将智慧教室的建立作为整个项目建设中的一个子实体。其试运行模式已经得到完善,2017 年 12 月 7 日,由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校建立的智慧教室,让学生借助平板电脑和手机,使用自己的学号登录“超星智慧课堂”学习平台,获取课堂教学资源,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通过智慧教师软件,进行点名签到、投票调查、问题抢答、随堂考试等形式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沟通性。同时,智慧教室中所采用的网络教学资源录播功能,在高清摄像网络的设计下,对智能语音、升学模块、录播系统进行组合,配备了触摸交互性高新网络教学终端,为广大职业教学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化教学体验。
(三)加强职业队伍建设,树立科学的信息发展理念
顾名思义,“互联网+”指的是当前社会发展中,在创新理念上形成的互联网发展形态,它是二十一世纪知识体系中一种虚拟的形态演变,催生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演变和发展。在职业教育中,融入“互联网+”职业行动计划,推进了不同产业资源的更新,促使中职信息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方向。
在中职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要将信息技术技能纳入教师评聘考核机制中,以深度融合信息发展理念,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化学习理念,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在信息技术中的综合训练,增强职业教育人员的信息化发展意识。一是在职业学校内部建立企业化角色模拟制度,组织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进行信息化和业务化的统筹协调,将职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中。二是组织广西区域内相互关联的各大职业院校按照《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在职业教育人员中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实施多层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培训,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教育素养,在整体信息化工作进程中,由职业院校教师带头推动优质化教育资源的承担和共享。三是持续推进国家级职业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将各企业、各院校、各专业融合在一起,打造面向社会的信息资源库,从岗位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案例等方面做起,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四是依托专业化的教学结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发展结构,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融合,鼓励广大教师运用开放的数字教育资源展开教学,打造一个实时互动、高效全面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籍管理、人员管理、资产设备、日常教学等方面,要推进职业教育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鼓励广大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行全面的转变和演化,设立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和职业教育改革专项课题,充分发挥信息化专业机构和社会机构的融合作用,引导职业院校把信息化预期情况纳入学校阶段性考核机制中,定期举办职业教育信息化研讨座谈,从而加深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的交流和推广。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传统中职教育的相互融合中,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各地区要想实现更加高效的人才培养,就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信息化教育理念落后、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实践缺乏等现状,进一步促进中职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各地区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在区域产业和转型升级上,对职业教育的重点人才进行全面的培养,通过建立“研发、设计、推广、生产”一体化的产业技术模式,不断优化职业信息化教育和满足社会的对接需求,推进信息化职业教育机制创新,围绕各地区职业教育中心,建立更加明确的岗位技能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深化网络学习空间,从而逐步解决中职信息化教学中的各项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远程教育协作、移动信息教学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中职信息化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 波.O2O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
[3]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3
[4]王 登.基于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改革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7(2)
[5]周林福,黄先琪.“引厂驻校、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6]申叔芝,刘进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6)
[7]周林福,黄先琪.“引厂驻校、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招标课题立项项目“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研究”(GXZJ2016ZD21)。
【作者简介】唐启焕(1965— ),男,广西都安人,高级讲师,任职于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研究方向:教學管理、师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