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科输液患者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2019-11-20张烨

人人健康 2019年21期
关键词:急诊科输液研究组

张烨

(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急诊输液室 214200)

急诊科是一线科室,所收治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起病急、病情危重、病情发展速度快、流动性强,对科室进行管理通常有着较大的难度。急诊科静脉输液治疗存在一定风险性,比如院内感染、用药失误、针头脱落等,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题,也容易增加医患纠纷概率,影响医院的服务质量。为了最大化减少护理当中的不良事件,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就必须总结急诊科输液患者护理实践当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了解护理工作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而提出护理对策,保证护理质量。现将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60 例急诊科输液患者,命名为对照组,另外选取同期收治的60 例急诊科输液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当中男性 33 例,女性 27 例,年龄为 16~62 岁,平均年龄 39.8岁。研究组患者中男性32 例,女性28 例,年龄为18~63 岁,平均年龄40.4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可以进行组间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遵循医嘱选用正确药物对患者进行输液治疗;输液过程当中关注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及时更换;坚持无菌操作原则做好护理服务。

研究组患者护理当中,先对急诊科输液患者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之上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方案。经过归纳总结,确定急诊科输液患者护理当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因素(不遵医嘱、擅自处理)、护士因素(操作不当、沟通不妥)以及医院因素(医院环境、管理影响)。对研究组实施的针对性护理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做好对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在业务培训当中,着重强化输液技能、沟通技巧、输液要点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并在培训结束之后做好相应考核,以便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技能与整体业务素质。第二,加强护患密切互动沟通。护理前通过和患者的有效沟通了解病史、当前疾病症状等相关情况告知输液过程当中要着重注意的问题以及输液流程,聆听患者对主观感受的表达,及时疏导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第三,心理护理干预。在提供护理服务时,要把心理护理作为重要内容,一方面患者及其家属会因为疾病影响而产生焦躁、紧张、恐惧等消极情绪,另一方面输液人流量过大,患者更希望自己得到及时有效的关照,因此会降低耐性,出现很多负面情绪,影响到输液操作以及护理服务。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和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不良心理,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提升其依从性和配合度。第四,坚持无菌护理原则。为避免出现交叉感染情况,医护人员必须严格佩戴防护器具,并在一位患者操作完成之后做好全面的卫生清洁。在输液时也要坚持严格消毒和无菌处理原则,以免引发感染。在器具用完之后要进行集中回收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当中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分别进行 X2检验和 t 检验。P<0.05 时,组间差异明显,而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下表。

?

?

3 讨论

急诊科门诊输液风险事件在临床上非常常见,这与急诊科室的特殊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着为患者负责和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观念,必须对风险事件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在了解护理风险因素的前提条件之下,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导致急诊科输液患者护理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医院因素、患者因素和护理因素,所以在制定护理方案时需要提升针对性,关注患者的合理需求,贯彻以患者为核心的服务准则。针对护理风险因素设计相应的护理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护理风险事故。本次研究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为23.33%,明显高于研究组的3.33%;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该结果和其他相关临床实践结果高度一致。

综上所述,归纳急诊科输液患者护理当中的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护理对策并进行有效落实,有助于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保证护理质量可以在临床当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急诊科输液研究组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