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卷遗传题的命题新动向
——未知显、隐性条件
2019-11-20山东刘训和
山东 刘训和
通过研究2019年高考全国卷遗传题发现其命题有新动向,不同于往年遗传题显、隐性已知或易知,其鲜明的特点是显、隐性未知或难知。在遗传题中,已知条件越少,需要推理求证的内容就越多,逻辑关系就越复杂,试题难度也会相应提高。对于命题人而言,未知显、隐性的情景更加符合真实的科研情景,这放大了命题人的视野,增大了试题的考查角度,解除了一些限制,增加了命题的自由度。
未知显、隐性条件的题目在2019年全国卷Ⅱ第5题、2019年全国卷Ⅱ第32题、2019年海南卷第28题及2019年全国卷Ⅲ第32题均有涉及。下面笔者以前3道题为例进行分析。
一、典例剖析
【例1】(2019年,全国卷Ⅱ,第5题)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让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
A.①或② B.①或④
C.②或③ D.③或④
【答案】B
【试题剖析】问题1:已知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但知道叶片的显、隐性性状吗?显然未知。
问题2:杂合子(Aa)表现为什么性状?肯定表现为显性性状。
问题3:命题人是怎样命制①~④组合选项的?
首先,笔者猜测在命题人心中有如下模型:
显∶隐=3∶1→Aa×Aa→甲一定是Aa
显∶隐=1∶1→Aa×aa→甲可能是Aa,也可能是aa
然后,命题人会列出一对相对性状的自交和杂交模型,分析子代是否出现性状分离及性状分离比。若子代只有1种性状,则此杂交组合不能判断甲为杂合子。若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能确定甲为杂合子,且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子代出现1∶1的分离比,则甲可能为杂合子(Aa),也可能为纯合子(aa),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确定显、隐性性状。列表分析如下。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组合项①和④均能判断出甲为杂合子,②或③则不能。
高考结束后,笔者对所任职学校的高二学生进行了高考试题的试测,采集了相关数据并加以整合分析。结果表明,本题的难度系数为0.81,区分度为0.36。为什么这道题的思维量较大,学生却觉得没那么难呢?笔者经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通过“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断定了全缘叶是显性性状,甲为全缘叶杂合子(Aa),从而使本题的难度下降了。
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的判断,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③可以判定出植株甲为杂合子(Aa)。事实上,学生可以确定亲本的杂交组合为Aa×aa,但不能从题干信息中确定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显、隐性关系,所以植株甲的基因型可能为Aa,也可能为aa。
本题并没有直接考查杂合子的概念,而是通过自交、杂交后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引导学生通过推导确定题中四组实验中哪一植株为杂合子。这提醒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核心概念的教学,不仅要强调概念的内涵,更要对概念的外延及实例作进一步的拓展。
【例2】(2019年,全国卷Ⅱ,第32题节选)某种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已知叶色受2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隐性性状,其他基因型的个体均表现显性性状。某小组用绿叶甘蓝和紫叶甘蓝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①:让绿叶甘蓝(甲)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都是绿叶
实验②:让甲植株与紫叶甘蓝(乙)植株杂交,子代个体中绿叶∶紫叶=1∶3
回答下列问题。
(1)甘蓝叶色中隐性性状是__________,实验①中甲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答案】(1)绿色 aabb
【试题剖析】分析题干后能明确该题的遗传背景有:涉及几对相对性状(1对);涉及几对等位基因(2对);这些基因的遗传规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互作关系(aabb表现为隐性性状,A_B_、A_bb、aaB_均表现为显性性状)。
问题1:题目中的显、隐性性状已知吗?通过什么可以确定显、隐性性状?
未知,甘蓝叶色的显、隐性需根据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结果予以确定。
问题2:实验①中,绿叶甘蓝(甲)植株自交,子代都是绿叶甘蓝,不发生性状分离,能说明甲是纯合体吗?
这是一个易错问题,很多教师在授课时犯了这样的概念错误,认为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时亲本即为纯合体,并以此误导了学生。“自交后子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说明亲本是纯合体”的结论只适用于1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情况,如果涉及2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时,这个结论就不一定对了,因为可能存在基因互作。正如本题,若甲为AABb(杂合子)或AaBB(杂合子)时,自交后子一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甲的基因型中只要有一对等位基因为显性纯合时,就可以保证自交后子一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问题3:通过实验①,推测甲可能的基因型有哪些?
通过以上分析,甲可能为纯合子:双显纯合(AABB)、单显纯合(AAbb、aaBB)、隐性纯合(aabb)。也可能为杂合子:AABb、AaBB。
问题4:出现“绿叶∶紫叶=1∶3”的杂交模型有哪些?通过实验②推测甲可能的基因型有哪些?
根据孟德尔基因的分离定律,在涉及1对等位基因时出现3∶1的模型为杂合体自交。对于甲而言,则是1对基因杂合,另1对基因隐性纯合。即模型1:Aabb×Aabb或aaBb×aaBb;另外,考虑到基因互作的问题,还有一种模型,即模型2:AaBb×aabb。
模型1中亲本的表现型相同,模型2中亲本的表现型不同。在实验②中,亲本为绿叶甘蓝(甲)与紫叶甘蓝(乙),两亲本的表现型不同,因此,模型2与实验②相符,即甲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aabb。
问题5:如何确定甲的基因型(包括显、隐性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实验①、实验②并不能独立确定甲的基因型。实验①证明甲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实验②证明甲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aabb。将实验①、实验②的结论整合分析,最后才能得出甲的基因型为aabb、绿叶为隐性性状的结论。
【例3】(2019年,海南卷,第28题节选)某自花传粉植物的矮茎/高茎、腋花/顶花这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现有该种植物的甲、乙两植株,甲自交后,子代均为矮茎,但有腋花和顶花性状分离;乙自交后,子代均为顶花,但有高茎和矮茎性状分离。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可推断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仅通过对甲、乙自交实验结果的分析进行推断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若甲为腋花,则腋花为显性性状,顶花为隐性性状,若甲为顶花,则腋花为隐性性状,顶花为显性性状;若乙为高茎,则高茎为显性性状,矮茎为隐性性状,若乙为矮茎,则高茎为隐性性状,矮茎为显性性状。
【试题剖析】问题1:本题已知的遗传背景有哪些?显、隐性性状已知吗?
该植物的两对相对性状分别为高茎/矮茎、腋花/顶花,假定A/a 控制茎高,B/b 控制花的着生位置。植物自花传粉实现了连续自交,因此,一般情况下(自然状态下)控制上述性状的基因是纯合的,即甲、乙亲本为纯合体,显、隐性性状未知。
问题2:自交后子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模型有哪些?发生性状分离的模型有哪些?
对于茎高,自交后子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模型有:AA×AA、aa×aa;发生性状分离的模型为Aa×Aa。对于花的着生位置,自交后子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模型有:BB×BB、bb×bb;发生性状分离的模型为Bb×Bb。
问题3:“甲自交后,子代均为矮茎,但有腋花和顶花性状分离”,由此推测甲的基因型可能是什么?
甲的子代有腋花和顶花性状分离,可以确定甲关于花着生位置这一性状的基因型为Bb。不确定矮茎的基因型,可能为AA或aa。因此甲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
问题4:“乙自交后,子代均为顶花,但有高茎和矮茎性状分离”,推测乙可能的基因型是什么?
类同于问题3,可以确定乙关于茎高这一性状的基因型为Aa。不确定顶花的基因型,可能为BB或bb。
问题5:至此本题能确定显、隐性性状吗?将来确定显、隐性性状的思路是什么?
本题至此还不能确定显、隐性性状。但可以确定的是甲植物花的着生位置为显性性状,乙植物茎高表现为显性性状。将来可通过观察植株甲花的着生位置、植株乙的茎高表现来确定显性性状。
二、总结
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怎样应对显、隐性性状未知的命题变化呢?
众所周知,遗传题是普通高中生物学中逻辑思维水平最高的题目。传统遗传题以分析基因型和表现型、计算遗传概率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常规的分析能力与计算能力。而近几年的高考遗传题多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如逻辑推理是否合理、严密,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否科学、实验结果的预期及结论是否正确等,很少涉及计算,即使有计算的试题也很简单,学生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因此在一轮复习中,首先,教师应转变观念,由重计算转向重思维、重逻辑。其次,要“抓本质、建模型”。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进入不同配子中。验证分离定律的模型有“3∶1”模型和“1∶1”模型,前者证明亲本(Aa×Aa)在减数分裂时基因A和a分离,A配子∶a配子=1∶1,后者也能证明亲本之一(Aa)在减数分裂时基因A和a分离。在这两个模型中,“3∶1”模型能确定“3”为显性、“1”为隐性,但“1∶1”模型不具有确定显、隐性性状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可拓展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3种模型:(3∶1)2、(1∶1)2和(3∶1)·(1∶1)。其中(3∶1)2即9∶3∶3∶1,可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并能确定显、隐性关系;(1∶1)2即1∶1∶1∶1可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但不能确定显、隐性关系;(3∶1)·(1∶1)可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但只能确定其中1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教师可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把复习的重点放在遗传规律的形成过程、科学思维方法的理解上,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通过以上分析可明显感觉到,在显、隐性性状未知的情景下,逻辑关系纷繁复杂,遗传题也因此变得鲜活起来。这类题目基于逻辑提出问题,设置合理的任务,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这种命题动向值得广大教师在复习备考中特别关注,在2020年的高考命题中这种命题动向是否得以延续也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