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技术应用对未来航站楼功能区规划设计的影响

2019-11-20中国民航工程咨询公司刘兴鹏

民航管理 2019年10期
关键词:航站楼功能区行李

□ 中国民航工程咨询公司 刘兴鹏/ 文

以旅客流程为核心的新技术在航站楼功能区的应用使航站楼呈现出旅客流程“自助化”、机场通关“无纸化”、行李追踪“全程化”、身份识别“精准化”、安全检查“快速化” 的特点。随着新技术在航站楼推广应用逐渐深入,未来航站楼功能区规划设计将呈现空间 “小型化”、流程 “集中化”、布局 “弹性化” 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新技术对航站楼功能区规划设计带来的影响,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管理单位三个方面对未来航站楼功能区的规划设计工作提出了相应建议。

航站楼作为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技术应用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旅客出行体验的重要环节之一。2017 年9 月,冯正霖局长在《加快推进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以满足旅客出行需求为出发点,加强新技术在航站楼的应用,提高机场航站楼的规划设计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对民航真情服务的获得感。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机场航站楼的广泛应用,旅客的出行效率和出行体验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对航站楼的规划设计工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以旅客出行流程为核心的新技术对机场航站楼功能区规划设计的影响,对于提升机场航站楼功能区规划设计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新技术在航站楼功能区的应用现状

(一)旅客流程 “自助化”

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T4 航站楼通过在值机、行李托运、安检、通关、登机等各个环节对旅客自助服务设备进行全面集成,实现了旅客出行流程的 “自助化”,是全球首个旅客出行提供全流程自助的航站楼。2018年10 月15 日,改造完成后的上海虹桥国际机场T1 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该航站楼在值机、行李托运、安检、登机四个环节全面使用自助服务设备,成为我国第一个全自助航站楼。旅客只需10 分钟即可走完所有流程,在提升航站楼运行效率的同时,也使得旅客出行体验更加便捷舒适。

(二)机场通关 “无纸化”

2018 年3 月,民航局正式出台《推进国内千万级机场 “无纸化” 便捷出行项目方案》,要求2018 年底前32 家千万级机场全部实现 “无纸化” 便捷出行。2018 年5 月24 日,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正式启用了 “无纸化” 通关服务,旅客可使用电子登机牌和个人有效身份证件通过安检,在登机口扫描电子登机牌即可登机。2018 年10 月29 日,上海浦东机场 “无纸化” 便捷出行流程正式启用,旅客使用二维码电子登机牌便可顺利完成安检、边防及登机手续,全程最快仅需10 分钟。

(三)行李追踪 “全程化”

IATA 753 号决议指出,成员航空公司须在行李交运、装机、中转、到达四个关键节点实现对托运行李的有效追踪。目前,基于RFID 技术的行李全流程追踪系统在国内外机场得到了有效推广。2016 年8 月,美国达美航空公司在全球344 家机场范围内率先使用RFID 系统,将行李有效识别率提升到99.9%。2017 年,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A 航站楼成为我国第一家使用RFID 行李系统的航站楼。2019 年4 月,东航在浦东机场沪港快线也正式启用了RFID 行李全程跟踪系统,实现了对行李的 “全程化” 追踪。

(四)身份识别 “精准化”

传统旅客流程中,旅客在值机、行李托运、安检、通关等各个环节均需出示纸质身份证明。目前,机场依托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实现了对旅客身份的精准认证。2018 年7 月,澳洲航空公司在悉尼机场试点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了值机、行李托运、安检、通关、登机等旅客出行全过程身份认证。2018 年9 月,达美航空公司通过与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亚特兰大机场、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合作,在亚特兰大机场国际航站楼全面推出生物识别技术,实现了旅客全流程 “精准化” 身份识别。

(五)安全检查 “快速化”

以特拉赫兹波技术、太赫兹技术、毫米波技术为代表的人身安检技术和以多视角X 光机、CT 扫描仪为代表的随身行李安检技术在全球机场的推广应用,最大程度减少人工干预,大幅降低了旅客在安检环节的停留时间,使得航站楼安全检查更加精准高效。其中,特拉赫兹波全身透视扫描仪只需要1 ~3 秒便完成全身扫描,目前已被英国、日本、美国多家机场广泛采用;CT 安检扫描仪可通过物体密度自动检测爆炸物,目前已在美国机场大范围使用;首都国际机场开发的智能安检通道,集成了人脸识别、双视角X 光机等技术,目前高峰时旅客通过率已达277 人/ 小时,若结合毫米波设备预计高峰时旅客通过率可达400 人/ 小时。

新技术应用对未来航站楼功能区规划设计的影响

(一)航站楼空间 “小型化”

航站楼核心功能是完成航空与铁路、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顺利切换,实现旅客在机场空侧与陆侧的时空转换,因此可将航站楼看作机场旅客流、行李流、信息流的处理器,而航站楼功能区的空间需求则取决于必须在航站楼内处理的业务量以及旅客出行各环节的处理效率。以旅客出行流程为核心的新技术在航站楼的应用,减少了旅客必须在航站楼内处理的业务量,提升了航站楼各流程环节的处理效率,导致航站楼处理相同业务数量所需的功能区空间逐渐减少,因此未来航站楼功能区空间将会呈现 “小型化” 特点。

第一,新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旅客在航站楼功能区的停留时间。新技术设备的识别准确率和处理效率要比传统人工操作方式更加精准、更加可靠,旅客停留时间和排队长度也更短,对人工服务的需求也更少,从而降低了旅客对功能区的空间需求。同时,新技术的应用将导致航站楼各功能区通道、设备、人员等保障资源配置的减少,从而进一步减少航站楼功能区的面积需求。

第二,新技术的应用降低了旅客对航站楼功能区的物理空间需求。航站楼的本质是旅客在时间和空间的聚集,新技术实现了出行业务办理在时间和空间的分散化,并将部分航站楼功能从线下转移至线上,实现了部分航站楼功能 “虚拟化”,减少了旅客在航站楼物理空间的聚集,有效减缓了旅客出行的业务办理高峰,降低了旅客对航站楼实体空间的依赖和需求。

(二)航站楼流程 “集中化”

为减少旅客在航站楼流程各个环节重复进行身份认证,为旅客提供更加舒适的出行体验,IATA 于2018 年1 月提出了One ID(单一身份识别)计划。根据One ID 计划,未来旅客出行无须携带任何纸质身份证件,只需提供单一的生物识别标识即可实现在航站楼各个环节顺利通关。目前,伦敦希斯罗机场、阿姆斯特丹史基辅机场、新加坡樟宜机场都在大力实施One ID 计划,我国各大机场也在全面试点生物识别认证技术,旅客未来只需 “一张脸” 即可通行。

未来可通过新技术实现旅客出行流程在航站楼登机口的高度集成。首先,通过生物识别技术对旅客身份进行有效确认,并将旅客身份信息上传到机场“航站楼云”,便可将信息实时共享到值机、行李托运、安检、一关两检、登机等各个业务环节。其次,旅客通过安检之后,可将行李直接通过登机口完成行李托运,航站楼将无需安装集中的大型行李处理系统。最后,旅客流程的集中化也为民航与公路、轨道交通等其他交通方式的立体换乘提供了有利条件,最大程度减少了旅客在航站楼内的步行距离。

(三)航站楼布局 “弹性化”

航站楼的弹性主要表现为机场保障资源可依据机场业务需求动态调节,实现机场保障资源需求和供给的最佳契合,满足保障需求的同时又不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航站楼的建筑设计寿命通常为50 年,而航站楼各功能区设施设备的设计寿命通常为5 ~15 年,航站楼需要不断根据航站楼业务需求的变化对自身布局进行动态调整。未来航站楼的空间设计将以 “无柱空间” 为主,并通过 “模块化” 的单元式构造提升内部功能布局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旅客出行流程为核心的新技术在航站楼的应用推广以及航站楼 “模块化” 的灵活设计理念为航站楼弹性化功能布局提供了有效支撑。

第一,新技术的应用方便了旅客出行数据的有效获取。航站楼功能区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依赖于设计单位对旅客出行规律的精准把握,而旅客出行规律的分析则基于旅客出行大数据的长期沉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方便了相关单位对旅客出行数据的有效采集。例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在航站楼旅客流程的关键节点安装了高清双目摄像头对旅客进行定点追踪,通过分析旅客流程热力图以及旅客停留时间,动态调整航站楼保障资源,提升了航站楼的自适应能力。

第二,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航站楼布局的弹性化水平。首先,机场结合航班波、旅客流数据分析结果,可提升国内/ 国际可转换机位的使用效率,并对机坪组合机位配置比例进行动态调节,不断优化航站楼机位资源利用水平。其次,机场通过旅客大数据分析结果,可提高国内/ 国际旅客对航站楼值机设施、安检设施以及行李提取转盘等旅客服务设施的共用水平,并适时调配旅客服务设施投运数量及配套工作人员数量,提升航站楼旅客服务资源的动态适应能力。例如,樟宜机场依据航班旅客的消费能力对航班登机口进行动态调配,将近机位留给消费能力更强的航班旅客,并灵活配置机场保障资源,延长旅客在航站楼的停留时间,提升了机场非航收入。

相关建议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机场航站楼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改变了旅客对航站楼的时空概念,也对未来航站楼功能区的规划理念、设计逻辑、设计手段带来了深远影响。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未来航站楼的适应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对航站楼的快速迭代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更好促进新技术与未来航站楼功能区规划设计的有效融合,提出以下建议:

(一)主动融合,有序推进

设计单位要保持对航站楼新技术的高度敏感性,主动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技术、推广新技术。要结合“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原则,充分挖掘新技术在航站楼规划设计的应用场景,深入剖析各类航站楼规划、设计、运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痛点,创新性地使用新技术解决航站楼规划设计中的业务瓶颈。同时,要紧密结合各级各类机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不同类别机场对新技术需求的紧迫程度,对各级各类机场新技术设备的购置成本、运营维护成本、人力资源成本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新技术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在航站楼规划设计中分阶段、分步骤、因地制宜地使用和推广新技术。

(二)统筹协调,协同发展

航站楼的规划设计工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需要对整个流程进行统筹协调,否则单个因素取得的成效很容易被链条其他环节的消极因素所抵消。因此,建设单位在未来航站楼规划设计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和运营模式,对航空公司、地面代理、海关、边检、检验检疫等相关单位的需求进行统筹协调,带动各相关单位协同联动,共同推进各项新技术在航站楼规划设计中落地实施。

同时,建设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整合优势,为新技术的顺利推广提供人员、技术、设备、数据等全方位保障,为提升未来航站楼运行保障能力提供有效支撑,实现各相关部门业务工作协同发展。

(三)规范引领,政策支撑

随着新技术在航站楼规划设计工作中的逐渐推广,必然会带来新的思维模式、新的规划设计理念以及新的运营管理模式,并导致部分新技术与现行标准规范不一致或者部分新技术得不到政策支撑等情况。因此,管理部门要及时关注航站楼新技术发展、应用、推广动态,对新技术应用的成熟程度、应用潜力、安全风险等进行有效评估。同时,要按照冯正霖局长提出的“规范标准要与时俱进” 的要求,及时修订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体系,为航站楼新技术的创新运用预留相应发展空间和试错机会,为提升未来航站楼规划设计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创新性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环境。

猜你喜欢

航站楼功能区行李
爱因斯坦的心灵鸡汤
航站楼
2019年:产业功能区建设聚焦六大工作
行李
教你轻松收拾行李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朝鲜新航站楼亮相
收拾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