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与回归:全球传播视域下电影《头号玩家》的文化学内涵解读
2019-11-20熊紫琪四川大学
■熊紫琪/四川大学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是当之无愧的好莱坞“奇迹男孩”。
21世纪初,美国曾举行过一次对于全世界范围内知名导演的测评活动。其中鼎鼎大名的詹姆斯·卡梅隆、罗恩·霍华德、等都位列前十,但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却是这场“神仙打架”中的第一名,并且他还获得了满分。[1]
在“What If”的理念设定下,《头号玩家》的故事发生在2045年。这时遭遇能源危机的世界正处于崩溃的边缘,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人类选择在一个名为“绿洲”的VR游戏中寻找心灵和生理的慰藉。《头号玩家》无疑是斯皮尔伯格各个时期科幻电影的集大成之作。这一场“满汉全席”里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所追求的强光镜头,90年代擅用的数字特技与全知视角,以及21世纪人类社会被虚拟吞噬蚕食的现实命题。[2]这部电影采用了传统的“英雄之旅”的剧作模式,用着最平实的大众语言,讲述了一个充满着历史性烦扰的时代特征。
一、解码《头号玩家》的叙事特色
(一)单一的线性“英雄之旅”的戏剧叙事结构
“英雄之旅”也可称作为“英雄的旅程”,是好莱坞中的主流商业电影叙事模型。神话学大师 Joseph Campbell认为东西方的神话都有一个原型——“英雄之旅”。[3]
将这一模式套用进电影《头号玩家》中,就会发现该片主要有两条相互交锋的“英雄之旅”叙事线。男主角韦德在VR游戏中的“英雄之旅”叙事线是他以游戏角色帕西法尔的视角展开的。另一条“英雄之旅”则是韦德在现实世界中与反派角色IOI之间的斗争。两条叙事线时不时地交叉碰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推动了韦德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任务,取得了现实与幻境的双重圆满。[4]
(二)不变的童心
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大量电影都反映出他有着深刻的“儿童(青少年)情节”。在《头号玩家》中,首先男主角也仅仅才18岁,仍然在青少年之列,并且在现实世界中就是一个任人欺凌,且不敢还手的形象。游戏中令观众眼花缭乱的战斗情节,也与我们从小都在玩的网游情节类似。
电影中,斯皮尔伯格不仅重现了他小时候的记忆,进而还表达了青少年时期最纯粹的美好情感。比如正义方是男主角代表的青少年队伍,而反方则是IOI代表的成人队伍。这鲜明的反差,明确显露出斯皮尔伯格的观点:孩子拥有人世间最纯挚的情感。而代表反派的成人则只想赚取利益,不在乎他人感受等。
(三)“合家欢”式的圆满大结局
《头号玩家》并没有多么深刻阳春白雪式的结局,而是延续了经典好莱坞时代起就流行的大团圆式结局。这种结局既能为故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又能让影片结构更加具有“理应如此”的完整性,提高观众的审美享受,使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青年文化逆流的江河湖海
(一)隐藏在“彩蛋”下的反乌托邦
电影一开始就为大家展现了未来世界的荒芜与混乱,灰色调的画面中叠楼广告大屏幕上播放着:“Get ready to feel the feel of reality x1”接下来的一句“no pain, no gain(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此刻听起来也充满着讽刺的意味。电影中当韦德戴上VR眼镜后,一个颠覆观众认知的虚拟空间就这侧出现在了眼前,这个斯皮尔伯格设定的赛博空间内几乎包含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有的流行元素,大批量的“视觉奇观炸弹”在眼前爆炸,与现实的丑陋形成了鲜明对比,正是这种剧烈反差,反乌托邦的核心才能被顺理成章地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在银幕之上。
(二)无法抵挡的“青年文化”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青年文化最能够反映社会变化的本质特征。”[4]
开篇韦德一层一层跳下叠楼的过程为观众展现了2045年普通大众的真实生活,无人机,VR等新兴技术在他们看来早已实属平常。当观众以为青少年的主角背着书包是要去上课时,接下来的电影情节发展却让观众猝不及防:韦德是竟然去玩网络游戏的!
不止在未来世界,就连在当今社会,青年文化也越发频繁地向主流文化发起挑战,更甚在于《头号玩家》里网络游戏这个典型的青年文化竟成了所有人的心灵庇护所,这种预言式的既定事实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主流社会对网络游戏“合法性”的一次“正名”。
如今的网络游戏在主流价值观社会中仍然被视为“洪水猛兽”,而在电影中的预言社会里,它却摇身一变为所有人能获得权力,夺取利益,寻找精神寄托的必要存在。在斯皮尔伯格一直秉承着“儿童即是一切”的观点,这里的儿童可以转换为青少年时期的男主角,他感性又脆弱,拥有高超的思辨头脑和敢想敢拼的坚韧品质,重视朋友,尊重女性,向往纯洁的爱恋,仿佛世界上所有的正面品格都能在他身上体现,他代表着青少年,他是完美的。当韦德在夺宝旅程中,在严格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绞尽脑汁一步步试图解开哈利迪留下的谜题时,代表成年人阵营的反派诺兰则表现的与韦德完全相反。他致力于寻找游戏的Bug,开发出各种类似于“外挂”的存在。在游戏外的现实世界,他们仍然藐视一切既定规则,为达目的不惜一切代价。和如今世界成年人把控着社会控制权,青少年仍被笑称为“乳臭未干”的小毛孩不同,这种截然相反的形象设定,反映出斯皮尔伯格的预言:未来社会掌握在青少年手中,青少年才是那个找到“诺亚方舟”的领导者,而成年人落后,非正能量的思想品格已被文化逆流大浪淘沙于深渊之下。
三、技术美学地淋漓展现or失败的预言
(一)深层次思考下的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体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科学的本质等有关科学方法论与认识论的基本问题。[5]
《头号玩家》虽然表层上看似没有哲学意义的建构,但随着深度挖掘,对角色内心进行剖析,就会发现该片也体现出一定的科学哲学的魅力。其中电影所阐发的哲学议题为:“到哪里去”,哲学问题中的“从哪里来”该片没有多少涉及,但“到哪里去”却是电影的核心命题。电影《头号玩家》的技术角度切入在于人类与人类、人类与人类内心、以及人类与未来技术之间的斗争。人文角度切入集中于对人类内心取向的质疑。
(二)技术美学会加速科技异化吗
在电影《头号玩家》中,VR、3D等技术所蕴含的理性审美,对大众的审美取向、审美体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VR技术的运用是《头号玩家》区别于其他科幻电影最大的亮点,然而技术美学的魅力,却更反衬出未来社会中人类被科学技术挟持的局面。细想之下,《头号玩家》中的“绿洲”突然变得尤为可怖,因为它无所不在。当人们想为精神世界注入一丝活力时,就能拿起触手可及的VR眼镜,当眼镜戴上的一瞬间,你就会来到生机勃勃的虚拟世界。当精神层面都已经被这种方式满足了后,人们又有什么理由在现实生活中作出对生活困境的抵抗呢?斯皮尔伯格是悲观的,在对该片的逐步剖析下,笔者也逐渐与斯皮尔伯格的观点达成一致。因为在结局,韦德打败了IOI取得“绿洲”控制权后提出的停服举措,这乍一听是对科技异化的抵抗,但“绿洲”始终存在,甚至之后的“蓝洲”、“紫洲”都可能相继出现,这并不是一个绝对正确的决定,但在无奈现实的对比下,能让人类感知到自己是有能力与技术异化作出斗争的,哪怕是一丁点的积极应对。虽然结果我们尚未知晓,但努力了肯定是会有回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