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古籍中的水之药用探讨
2019-11-19许佳程伟
许佳 程伟
[摘要] 水作为自然界常见物质之一,大致可分为天然水与人工水两类。在众多本草古籍中所记载的水,多以天然水为主,后因社会时代变化、医疗水平提升以及生活经验丰富又增加了某些加工后的水液或药液即人工水。从最早仅记载2种水之药用的《名医别录》,后经不断实践发展补充,有关水之药用记载经历了初步认知、逐渐重视直至反思创新的3个阶段。到古代本草巅峰之作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关于水之药用记载已达到43种,并开始倾向于中医临床用水。本文以本草古籍中记载的天然水与人工水液作为研究对象,力求科学认知水之药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分析其治疗价值、养生价值和辅助价值,知往鉴今。在中医药继承和创新过程中,以期掇菁撷华为现代中医药发展助力。
[关键词] 水;本草古籍;中医药;药用
[中图分类号] R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9)09(c)-0147-04
Discussion on the medicinal value of water in many ancient herbal books
XU Jia1 CHENG Wei2
1.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40, China; 2.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28,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common substances in nature, water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natural water and artificial water. The water recorded in many ancient books of materia medica is mostly natural water. Later, due to changes in the social age, improved medical standards and rich experience in life, some processed water or liquids, namely artificial water, have been added. From the “Ming Yi Bie Lu” earliest records, of only two kinds of water medicinal, after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supplement, the medical records of water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preliminary cognition, gradual attention, and reflective innovation. There are 43 records of the medicinal use of water in Li Shizhen′s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which is the peak work of ancient herb books, and water has begun to apply to clinical. The article takes the natural water and artificial water liquid recorded in the ancient herbal books of the origin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can learn from the past only by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medicinal use of water, taking its essence and abandon the dross, analysis the therapeutic value, health value and auxiliary value dialectically. In order to select essence to assist the developing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Water; Ancient books of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al value
水作為五行元素之一,在中医药漫长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界对本草古籍中水之药用主要集中于《本草纲目》水部的相关研究,如《<本草纲目>对水的认识与应用》介绍了不同性味水的不同作用,提出治疗疾病也应选择适当的水以提升疗效[1]。《<本草纲目>水的类别与效用考证》将水分为天降之水、大地之水、加工之水三类,考证其效用[2]。《<本草纲目>水环境医学思想探析》从水的重要性、水之性味、择水保健、择水治疗、水污染及应对之策方面探讨水环境中的医学思想[3]。此外,亦有从煎药用水层面倡导中医应选择用水的文章,如《仲景煎药用水漫谈》,进一步突出不同溶剂在参与药物煎煮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同功效[4]。可见,对于水的药用研究已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其实,本草古籍关于水之药用记载并不局限于某部著作,其发展经历了由初步认知到逐渐重视再到反思发展创新的阶段。在梳理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医学理论发展对于用药理论深入的影响,也能够深刻感受到不同社会环境与医药理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1 发展阶段
1.1 初步认知——内容过简、分类不清
第一阶段主要指唐代以前。此时的本草古籍数量较少,内容较为简略,在水之药用记载中也有所体现。首先,本草古籍开山之作《神农本草经》现流传版本中,上中下三品365种药物未见水之踪影。其次,在之后成书的《名医别录》下品卷三中虽出现了关于水之药用记载,即:“半天河:微寒。主治鬼疰,狂,邪气,恶毒。”“地浆:寒。主解中毒,烦闷。”[5]但在名称上并未对两类水进行相应的介绍,药效记载过简,给今人理解带来不便,对医者用药指导作用有限。再次,《本草经集注》虽尽量补充了这两类水的相关记载,在分类上却容易引起质疑。按照“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的用药原则,半天河能够主治鬼疰,应为毒药。《本草经集注》中也确把此水归为玉石下品,但根据其旁注此水为“竹篱头水或空树中水”应无毒性,被列为下品,缘何[6]?
总之,水之药用在初步认知阶段的亮相不算惊艳,记载类型不仅少且在性味等方面内容极简。一是当时医者在识药上由于地域、认知水平等限制造成的,二是药物分类受到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如上、中、下三品分别对应于天、人、地,是受“汉代三才思想的影响”[7]。
1.2 逐渐重视——种类增多、内容增详
随着本草古籍的不断增多,关于水之药用的论述也逐渐丰富起来,具体体现在唐宋元时期的本草古籍中。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官修《新修本草》与陈藏器所编著的《本草拾遗》。前者被誉为中国第一部药典。后者则被李时珍盛赞“其所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8]。两者在水之药用记述上有所不同。《新修本草》新增的114种药物中,大部分是经过严格筛选由外国传入的新药如郁金、胡椒等,这与唐王朝开放包容的政策密不可分。但对于水之药用内容却并无增加。《本草拾遗》关于水之药用则出现了飞跃式发展。共记载了39种与水有关的药用内容,其中26种被《本草纲目》收录。
到了宋代,本草古籍编撰基本沿袭了唐代的方式与内容,技术上略有创新。如出现了活字印刷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草学的发展。其中本草集大成者宋代唐慎微所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在水之药用上除了继承《本草拾遗》的35种水外,还增加了浆水、井华水、菊花水、地浆、泉水、半天河6种水之药用,数量已经超过了40种,体现了对唐代的继承与发展。
金元时期是药理学体系迅速建构期。在原来四气五味的基础上,形成了药物归经、归脏腑的系统理论,用药时主张注意药物的升降沉浮。由于水在归经中较难界定,因此这一时期本草古籍中涉及水之药用的内容较少。如王好古《汤液本草》中仅记载了东流水、甘澜水两类水的药用。但与之前相比所记载的治疗价值更为明确,并增加了归经的内容。
总之,在逐渐重视阶段,水之药用记载整体数量有所增加。反映出人们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对于水的药用认知逐渐深入。此外,在记载内容上更为详实。对水之性味、药效、针对病症、如何治疗以及哪些水为有毒之水都详加论述。体现了人们对于实际生活经验积累增多,也是中医药继续蓬勃发展的必然。
1.3 反思创新——批判继承、紧扣时代
本草古籍中记载水之药用高潮阶段在明清时期,其记载数量水平均超过了前代。不仅有综合类论著如《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也有某一主题的专门性论著如关于食疗的《随息居饮食谱》《食物本草》等,亦有关于本草内容的杂论如《本草约言》《本草详节》等。这些论著中有关水之药用记载,或标注主治病症及附方,或描述不同类型水入药来提升药效,对于医家运用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明代《本草纲目》作为古代本草的巅峰之作,最大的贡献在于将1892种药物按照自然物质的部类法划分为16部60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形成了科学的纲目体系。第一次将各类水划定在水部,共记载43类,分为天水类13种,地水类30种,其中有11种水为新增,突出了临床用水的内容。随后的本草古籍大多沿用《本草纲目》水部的分类,实现了较为科学的分类方法,便于查找和应用。
清代本草古籍与明代相比虽缺少划时代的综合著作,但专题类文献增多,领域有所拓展,在水之药用上恰好体现了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的特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陈士铎《本草新编》与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本草新编》在第五卷羽集中有专门的水论。以设问的形式,自问自答,采取药理与医理相结合的思想,对各类水的功效主治进行评说,尊古又不拘泥于古法,体现了批判与继承性。《本草纲目拾遗》则更突出时代性的特点。由于此书撰写在17世纪与18世纪之交,当时清王朝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赵学敏却能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将一些液体的西方药物记入水部。在新增24种水中,就有强水、刀创水、冲鼻水等舶来品。由于此类液体已添加某些西药成分属于药液,故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
总之,在反思发展创新阶段,诸多本草古籍中关于水之药用记载呈现了巅峰式发展。在明代甚至还出现了专门写水的著作,以田艺蘅《煮泉小品》、徐献忠《水品》为代表。两者均从饮茶用水着手,在评定水之优劣时亦有医药养生内容,既拓展了研究水的领域和视角,同时对水的药用研究亦有所补益。继明清之后关于水之药用关注度逐渐减弱。原因当然较为复杂,但可从本草古籍水之药用价值的辩证分析中略窥一二。
2 价值思辨
2.1 治疗价值——辩证分析、去伪存真
本草古籍中记载的各类水是否具有治疗价值?这应该是医者忽略用水或不愿择水用药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关于水的治疗价值应该一分为二的辩证看待。首先,符合中医药治疗理论者可借鉴。用中医药理论来思考记录水之药用,是大部分本草古籍秉持的基本原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开篇就用中医的“营卫理论”肯定了水之药效,并号召医药从业人员应潜心研究水之性味。“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曰: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然则水之性味,尤慎疾卫生者之所当潜心也”[8]。从早期《本草經集注》中关于水词条下简单描述性味和主治,到顶峰时期《本草纲目》中释名、气味、主治、附方等内容的增加,凸显了药为医用的实效性。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四时养生治病的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出了节气水的理论。立春、清明二节贮水,谓之神水“宜浸造诸风脾胃虚损诸丹丸散之药酒,久留不坏”。寒露、冬至、小寒、大寒及腊日水“宜浸造滋补五脏及痰火、积聚、虫毒诸丹丸,并煮酿药酒,与雪水同功”。小满、芒种、白露三节内水“并有毒。造药,酿酒醋一应食物,皆易败坏。人饮之,亦生脾胃疾”[8]。这些内容不仅符合中医药治疗思想,对于当代中医药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其次,对于带有明显巫医或民间风俗的内容可弃。“中药功效自古以来表现出很强的二重性:经验性和社会性”[9]。故水的治疗价值一些来源于有效的实践经验,另一些则是在特定社会生活中,人们由于思想认识、科学技术水平等局限性暂时赋予的。这些内容常常会引起现代医者对水之药用的诟病,理应摒弃。如《名医别录》与《本草经集注》中均有记载:“半天河:微寒。主治鬼疰,狂,邪气,恶毒。”在《本草纲目》记载主治中又增加了“杀鬼精,恍惚妄语,与饮之,勿令知之”的内容,有明显的巫医之感。此外,带有民间偏方性质的内容,也容易引起非议。如立春之雨水。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记为正月雨水,其药用为“夫妻各饮一杯,还房,当获时有子,神效也”[10]。陈士铎《本草新编》则质疑:“或问立春节雨水,夫妇饮之,易于得孕,验乎不验乎?曰:春为阳气之首,立春之雨水,似乎得发育之义。然而,男女媾精,始能生子,未闻媾水而可以得男者也。此说尚在可信不可信之间,未可全恃饮立春之水,便为种子奇方也。”[11]可见饮此水而孕,其实是“取其资始发育万物之义也”[8]。
2.2 养生价值——药食同源、切忌夸大
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渴望有质量的延长生命,因而更注重养生。养生包含两个层面即养身和养神。前者根据阴阳平衡理论,通过对饮食、作息、运动等外在因素调整来使体内平衡,实现体健。后者通过情志心态调整实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达到神康。两者结合“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首先,切忌无限夸大。本草古籍水之养生相关记载,主要体现延年不饥、体润不老等内容,带有明显的道家追求长生不死的思想。今人如果不加分析,盲目效古,轻则会引起一些商家的唯利是图,重则会给自身带来一些危害。古籍中记载具有养生价值的水主要是各类露水和泉水。如《证类本草》中记载:“菊花水:味甘,温,无毒。除风补衰,久服不老,令人好颜色,肥健,益阳道,温中,去痼疾。”后又引用葛洪《抱朴子》中记载此水为菊味的原因及饮之长生的佐证。或许连编者也认为此水之功效过神,又援引了《本草衍义》对其提出的相关质疑。至于其记载的玉井水和乳穴中水按描述应为具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呈弱碱性的泉水。现代科学虽已证明水中某些元素对人体有保健作用,但由此得出饮之可长生之结论,应属夸张之说。故《本草纲目》对于此类水的记载仅保留了四种即露水、甘露、玉井水、乳穴水,在条目中亦化繁为简,略去了一些援引,还增加了与养生不宜的内容。如“凌霄花上露,入目损目”[8]。
其次,体现了药食同源性。记载水之养生集大成者当属《食物本草》,其书由元代李杲编辑、明代李时珍参订,姚可成补辑,成书时间尚存争议。书中卷一记载各类水共94种,卷二至卷四记载全国各地名泉共657处。此书在记述水之养生价值上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沿袭了前朝本草古籍中的基本内容。卷一天水类与地水类记载养生之水种类与《证类本草》相同。其二增加了水的数量,并将水之养生提升到养神的高度。在卷一名水类增加了一些能够延年益寿之水如千秋水、温池水等。还出现了能够养神之水,如“兰溪水:主清神益气,添文思,助豪兴,涵养情怀,伸舒郁滞。利耳目而破情开聪,启元阳而和心悦志”[12]。其三,重视水具有的协助养生功效。后附录明代田艺蘅关于茶之用水的名篇《煮泉小品》,将水之效用由医药领域拓展到茶之领域,在择水入茶中体现了养生内容,亦为此书的贡献所在。
2.3 辅助价值——与时俱进、科学验证
《道德经》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不仅是道家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之一,也是對水之品性的最恰当概括。本草古籍中所记载水之药用除其本身具有药效外,还具有内用与外用的辅助价值。
首先,内用辅助价值不可忽略。陈嘉谟在《本草蒙筌》言:“药之治病也,贵择水而煎汤液,若非合其水性,则药制虽妙,亦难收愈病之全功。”[13]可见水作为煎药溶剂之一在汤药中的重要作用。《本草纲目》中也明确记载了水的内用辅助价值。如潦水“煎调脾胃、去湿热之药”、秋露水“宜煎润肺杀崇之药”等[8]。值得注意的是,在医药偕行的年代,有关水的内在辅助作用,在许多医药文献中亦能找到彼此互证的例子。如《本草纲目》逆流水,李时珍就援引孙思邈关于治疗五劳七伤羸弱之病的用水之选,“煎药宜以陈芦、劳水,取其水不强、火不盛也”[8]。而在张仲景所撰写的《金匮要略》及《伤寒杂病论》中均能看到其对煎药溶剂的选择。在清代名为《医碥》的医学著作中,诸方后还特别附录了煎药用水歌,方便用药者根据药的不同特性选择不同类型水来煎制。可见古代医药人员对于一些药物在用水选择上的重视程度,较比现今仅用单一水来煎制药物,其药效上是否有别,值得验证。
其次,外用辅助价值多为临床实践需辩证看待。一些有效临床实践的记载,今人应以现代科学技术,创造合适条件加以验证。如梅雨水“洗疮疥,灭瘢痕”。柏叶上露,菖蒲上露“并能明目,旦旦洗之”。韭叶上露“去白癜风,旦旦涂之”。冬霜“和蚌粉,傅暑月痱疮,及腋下赤肿,立瘥”。夏冰“灭瘢痕以冻凌频熨之,良”等。这些水可以作为现代药理学研究对象,用科学实验验证其药效的准确性,丰富中医药治疗内容。但也有一些具有外用价值的水,带有明显时代特征,是古代医学技术不发达之产物,依今人视角或无处觅寻或难以理解,应坚决舍弃。如屋漏水“洗犬咬疮,更以水浇屋檐,取滴下土傅之,效”。按书中记载,此水似乎具有治疗狂犬病之功效。但现代钢筋水泥的建筑材料已无土可循,随时被污染的雨水亦有别于古代,因此,对于其功效已无从验证。况现代医学技术中早已有治疗狂犬病疫苗,故此用水可弃。与之类似的古冢中水、粮罂中水、车辙中水、甑气水、三家洗碗水等外用辅助治疗的记载亦可舍弃。此外,在古籍中还出现了可内外兼用之水,如腊雪“宜煎伤寒火暍之药,抹痱亦良”。也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验证后,辩证对待。
3 小结
有关水之重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水部开篇就提出“水为万化之源”。陈嘉谟更是以“用药如用兵”的思想提出了“水之为用,宁不谨乎”的呼吁。但当中医药发展到近代,尤其在废弃中医理论渐盛之时,水之药用似乎被中医药人群体式遗忘。时至今日,关于中医药用水,视而不见者有之;望而却步者有之;鄙夷不屑者有之;不明其理者有之,当属中医药发展之悲哀。
自《神农本草经》根据医家用药经验运用哲学思维创建了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三品七情等药学理论体系后,医者在此后行医过程中对于药物的选择大都遵循此药理体系,并不断发展创新。依据此体系,水为寒温,由于“气之所钟既异,甘淡咸苦,味之所入不同”。因何不能为药?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养命之药多为君,养性之药多为臣,疗本之药多为佐使。如果将用药体系看成一个社会,贤君与良臣均要在好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水就是这个社会大环境。为了营造更好的环境,以水之蕴化提升其他药物的药性,因何不甄别入药?诚然,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及人们思维认知的局限,本草古籍中记载水之药用确有糟粕,但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避之不及。因何不用辩证的观点科学的方法验证后再客观看待?
当前中医药发展进入到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中医药的创新性发展必须以传统为基础,否则创新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甚至會导致中医药的面目全非。中医药水之药用被忽略只是冰山一角,打着去伪存真的旗号,以现代科学所谓的标准引领中医药人不断否定自我,才是中医药未来发展路上应该警觉的。
[参考文献]
[1] 程志立,周彭,程志强.《本草纲目》对水的认识与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4):1191-1193.
[2] 陈仁寿.《本草纲目》水的类别与效用考证[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0):2466-2467.
[3] 申红玲.《本草纲目》水环境医学思想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0):2408-2410.
[4] 张弢.仲景煎药用水漫谈[C]//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23-27.
[5] 陶弘景.名医别录[M].尚志钧辑校,尚元胜等整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21.
[6]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32.
[7] 王家葵,张瑞贤.神农本草经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5.
[8]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387,389-391,397,401.
[9] 郑金生.药林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1.
[10] 陈藏器.本草拾遗[M].尚志钧辑.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7.
[11] 中华医典[DB].5版.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14.
[12] 李杲编辑,李时珍参订,姚可成补辑.食物本草[M].郭君双等,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7.
[13] 陈嘉谟.本草蒙筌[M].王淑民等,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73.
(收稿日期:2019-03-14 本文编辑:李亚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