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媒体视阈下媒介融合路径的探索性研究
2019-11-19胡凤侯盼盼
胡凤 侯盼盼
摘要:媒介融合是主流媒体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全息媒体强调新技术下的全面、立体的信息呈现,为主流媒体转型升级、各业态媒介融合中的技术导向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文章从建构舆论引导新生态、开启媒体发展新格局、探索网络传播新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全息媒体建设的现实意义及必要性,并从宣传导向、体制机制、人才队伍、技术保障等方面探索了全息媒体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全息媒体 媒介融合 探索性研究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①第一次全面地对“全媒体”的概念进行纵深、多维的定义和诠释。“四全媒体”从时空尺度、物理尺度、主体尺度、功能尺度四个方面阐释全媒体的呈现形式和丰富内涵,也为媒介融合和主流媒体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指导和新思路。
全息媒体的兴起起源于全息技术的发展。全息技术主要是提供“在二维平面上记录三维信息的媒介,恰当运用能突破简单的感官体验,生成极富美感的虚幻事物,全息影像的感官效果并不会因人类视角和观点的差异而改变,反而使艺术家和受众群体都获得沉浸式体验。”②从应用角度来看,全息技术不仅再现真实三维物体光波信息的技术,还呈现了物理意义的多角度、多侧面。从传播方式上看,它是双向互动的。基于再现和互动两大特质,全息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成为新媒体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以此为基础的媒介融合,将综合视频与文本、游戏与学习、触摸手控等形式和内容,带来了信息接收和信息感受的全新体验。
全息媒体建设基础上的媒介融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出现“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③从三个层面阐释了全媒体出现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媒介融合而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同时向“四全媒体”迈进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经途径。具体到全息媒体建设及其推动的媒介融合,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的升级、变革的影响非常直接、直观,具体体现在:
一、全息媒体推动的媒介融合有助于建构舆论引导新生态。全息媒体建设尤其是媒介融合中的全息媒体建设,是新形势下主流媒体抢占舆论传播制高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要求。与传统主流媒体相比,部分新媒体的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语境业余化特征较为明显。而受技术限制,主流媒体又往往发声滞后,发声渠道和表现形式相对单一,主流舆论的影响力受到重大挑战。全息媒体建设带动的媒介融合以导向引领为着力点,辅以立体多维的全息技术,以公信力、引导力形成穿透力、影响力,从而确定舆论“风向标”的地位。唯有娴熟运用全息技术,充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语境,主流媒体才能在对内对外传播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才能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唱响时代主旋律,发出文化自信的最强音,成为引导舆论导向的“定音锤”。
二、媒体推动的媒介融合有助于开启媒体发展新格局。全息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模式,也迫使新媒体的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模式自我革新,从而实现媒介融合。全息媒体建设带动的媒介融合,既是媒体创新求变的自身需要,也是媒介整合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选择。经过全息技术加持的主流媒体,既有内容生产的优势,又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受众获取信息的习惯,必将在媒介阵营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竞争力,有助于全面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同时,全息技术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本实力,媒介的全息化过程也因此成为优胜劣汰的过程,实力弱小、特色不够鲜明的媒体或被淘汰,或被整合。这些都有助于重构传媒格局,增强主流媒体优质新闻的生产力和传播力。
三、全息媒体推动的媒介融合有助于探索网络传播新方式。一直以来,媒介融合的最主要的诉求就是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紧密结合,对于媒介现实来说,这是内容和渠道、生产和传播最有效的融合。全息媒体建设带动的媒介融合,既实现新闻事件立体、多维、即时的传播,又可以对传统新闻表达进行了再解构。从新闻产品生产看,全息傳播模式贯穿新闻生产的全过程,从快讯到简讯到报道到深度解析,甚至前情追溯,都可以利用全息技术,呈现新闻不同的维度和不同时间点的变动,甚至不同视角下对新闻的解读。从报网联合到静态与动态的兼顾,融合了互联网速度和报道深度的全息媒体将实现媒介传播的新方式。全息技术抛弃传统的单向度的传送关系,利用技术优势,使得传播中的信息处于不断重构与再定义的状态,实现信息发送和信息接受不间断互动的交互式传播。从新闻产品的分发看,实现手机、平板、手环、眼镜等设备多屏共存,“从终端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到云融合,新媒体在资源、技术、运营等多方面实现高维融合”,④打造多态化传播。
全息媒体建设为基础的媒介融合的路径与方法
一、宣传导向是全息媒体为基础的媒介融合的基本依托。全息技术的使用和全息媒体的发展,主要的目的是在舆论导向上占据传播优势,推动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明显提升。基于此,宣传导向成为媒介融合的基本依托。首先,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无论媒介形式如何变化,这一定位必须坚守。以全息技术推动的媒介融合最终是为了实现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社会功能。其次,坚持宣传导向为基本原则的同时,还必须兼顾信息内容,主流媒体应当借助全息技术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以信息为支点,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
二、体制机制是全息媒体为基础的媒介融合的创新动力。全息媒体为基础的媒介融合,不单单是技术革新,还牵涉到媒介改革和媒介思维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首先在统筹规划上,政府部门应当协助媒介做好全息媒体建设顶层设计。其次,在具体的建设中,各级宣传管理部门依照新媒体的管理机制,配套落实政策措施,尤其是政策优惠,推动全息媒体建设目标明确、方向准确、分步分类,逐层推进逐步实施。最后,各级政府对全息媒体建设不仅要支持,还要积极带动,积极鼓励,尤其是对主流传统媒体给予有效的配套政策支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
三、人才队伍是全息媒体为基础的媒介融合的主导力量。主流媒体应当在全媒体建设中充分发挥平台优势,积极谋求技术优势,而技术优势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的问题。全息媒体为基础的媒介融合既要有善于技术研发的研发类人才,也需要善于利用新技术的新媒体人才。目前来看,全息技术运用最早和最普及的是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良性的中央媒体。其他省级及各级主流媒体在全息化建设中,应当兼顾人才储备和人才建设,在两种人才兼备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借助全息媒体,着重场景可再生、信息可再还原的技术提供更多真实客观的信息,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四、技术支撑是全息媒体为基础的媒介融合的重要保障。媒介形态的代际更替,从根源上都是媒介活动和媒介技术的变化。相比较对于以往的媒介变革,全息媒体为基础的媒介融合是以全息技术为支撑的,它更加依赖媒介技术的发展。技术进步已经推动媒体发生深刻变革,全息媒体为基础的媒介融合更是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发展。“无人机、机器新闻、虚拟增强现实、智能硬件及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向媒体行业渗透,使得信息采集、加工、传播与交互主体逐渐泛化”,⑤世界第一个“AI合成主播”也已经在新华社上岗,技术的力量正以直观可见的速度改变着媒介传播现状。
媒介融合的重点将是“传播渠道、内容、信息包装技术、发行平台与接收终端”等几个关键环节,⑥这几个关键环节都与全息技术紧密相关。全息技术的使用大大刺激了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对媒介融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在接收信息时开始追求多维度的全息体验。这种趋势对媒介的交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为基础,“四全媒体”诉求下的媒介融合必然会形成全方位的交互邏辑。全息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传播空间和新的文本样式,兼具新技术的锐度和人文关怀的温度。但是,全媒体时代更需要我们做好内容的供给侧改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需要强调的是,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应当严格区别事实真实和技术呈现真实,如果只关注点击量、转发量,忽视正确的价值取向、文本的质量深度,难免落入罔顾新闻伦理、罔顾政治原则的标题党、洗稿文的陷阱。唯有导向明确、内容真实,技术呈现恪守呈现真实,同时兼具理论深度和观察与思考的高度,才能实现高效的媒介融合,建成真正的主流全息媒体。[本文系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自媒体时代环境传播中的舆情研究(18BXW090)”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新媒体集团)本文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2019/01/25。
②张懿丹:《全息体验情境下新媒体艺术交互逻辑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④向安玲,沈 阳:《全息、全知、全能——未来媒体发展趋势探析》,《中国出版》,2016(2)。
⑤周继坚,林焕新:《新华社“现场新闻”:引领新闻全息直播态变革》,《传媒评论》,2016(8)。
⑥彭 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青年记者》,2009年2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