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筷子:饮食与文化》以“小物”透视“大史”

2019-11-19

餐饮世界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化圈筷子隐喻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评价《筷子:饮食与文化》一书时说:受欧美学界的影响,物质的文化史研究最近很流行。通过一个小小的“物”来透视大大的“史”,这真是一个小口子进大口子出的好办法。

美国罗文大学(Rowan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讲座学者王晴佳(Q.Edward Wang)所著的《筷子:饮食与文化》,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化史著作,也许,这是筷子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课题。王晴佳教授从筷子的起源、用途和烹饪习惯等方面论述了东亚也就是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和蒙古的独特文化;还通过筷子作为礼物、象征和隐喻,来研究东亚的生活和社会。这部著作跨越了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边界。

今天世界上每五人中就有一个用筷子进餐。大约7世纪以来筷子在亚洲地区的广泛使用促成了一种独特饮食习惯的产生。因此有学者指出,依照取食方式的特点,亚洲存在着一个独特的“筷子文化圈”,它同时与儒家文化产生和影响范围相一致。历史上,筷子的地位和使用,随着北方面食的出现和普及、南方消费大米的增加、茶点的流行以及合食制的产生逐渐发生了变化,越来越成为餐桌上的主角。与之相关的礼仪规范也逐渐形成。筷子还被赋予了美好的爱情意义和道德价值,而不同材质的筷子也有独特的内涵。随着现代消费主义的流行,一次性筷子风靡全球,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环保问题。

这部书的写作其实相当用心,从一开始就有周密的设计,这使得全书呈现出相当完整的结构。除了第一章《导言》之外,第二章讨论了筷子的起源,以及筷子与早期汉族中国的饮食、气候、环境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而第三章则是历史,几乎叙述了整个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变迁史,不仅要讨论汉族传统,而且还涉及中古异族的渗透甚至佛教的影响;接下来的第四章,则更将有关筷子的话题,扩展到所谓“东亚汉文化圈”的越南、日本和朝鲜,在这一章中不仅要说明汉文化以及筷子的传播,更细心地梳理这个“筷子文化圈”中呈现出来的大同與小异;再接下去第五章,则进一步超越饮食中使用筷子的具体话题,把筷子这一物品,与整个历史进程中的风俗和礼仪变化联系起来,正如王晴佳书中引用艾米莉·波斯特的《礼仪》和诺贝特·埃利亚斯的《文明的进程》所说的那样,这时餐桌上使用的筷子就和“教养”,也是就和“文明”的历史有关;而第六章中更进一步,筷子已经不再是具体的“物”,这一章的题目是《成双成对:作为礼物、隐喻、象征的筷子》,筷子被作者放入社会学意义上的“礼物”、文学意义上的“隐喻”和历史学意义上的“象征”。

而在第七章,作者把筷子意喻为“架起世界饮食文化之‘桥”。筷子在日语中的发音与“桥”一样,它确实起到了连接世界各地不同饮食文化的作用。16 19世纪,从欧洲等地来中国的传教士和旅行者都对人们使用筷子有观察和记录。用筷子吃饭时而被视为比用刀叉更优雅从容的就餐方式,但是共食制又让它被看作与现代医疗卫生观念相悖的行为。一次性筷子的大规模出现似乎是解决在外就餐卫生问题的好办法,它同时扮演了推广亚洲食品的重要角色,但也造成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目前许多人开始呼吁“让我们自己带筷子”行动,尽量避免生产和使用一次性筷子带来的问题。

猜你喜欢

文化圈筷子隐喻
说『筷子』
《活的隐喻》
筷子
竹筷子
筷子
圈里事儿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