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识培养:参与式教育平台不可或缺
2019-11-19加合斯别克
加合斯别克
【摘要】新时代背景和课改视角下,公民意识的提高不可或缺,公民教育平台的构建不可或缺。在分析现有公民教育弊端的基础上,通过角色体验、情境教育和团体体验的方式,在一个更宽广、更本真的视域下,积极理性地创设参与班级、学校和社会公共事务与生活的公共平台,不断提高孩子们的公民意识,不断醇厚公民美德,不断滋养公民人格,应该成为新时代公民教育的重要视点。
【关键词】公民意识 参与式教育平台 创设类型 创设路径
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孩子们的公民意识显得愈来愈重要。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很多学校的公民教育或止步于口头宣传,或沉湎于形式主义,或走到浅处就折道而返。甚至部分孩子们不知道何谓“公民”,更妄谈公民权利和责任。对此,学校需要冷静深思,教师需要在一个更宽广、更本真的视域下,积极理性地创设参与班级、学校和社会公共事务与生活的公共平臺,不断提高孩子们的公民意识,不断醇厚公民美德,不断滋养公民人格。
一、公民教育平台的现状
如果不是过多地数落教育的不是,而是站在建设的立场上看待公民教育公共平台,可以发现公民教育平台的创设一直在“剑走偏锋”:对人文情怀的轻视,使公民教育平台与学生真实的生活隔膜;对形式的过度依赖,造成教师的霸权之上和学生的亦步亦趋。公民教育的面孔不尽人意,常常是指导过多,放权过少;理论过多,体验太少;灌注过多,互动太少。这样的“面目可憎”,换来的就是孩子们的无动于衷,效果的费时低效和教师的“恨铁不成钢”。
对此,教师应反思:公民教育是从成人视角出发,还是从儿童视角出发?显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称道的。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公民教育平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必须与儿童的真实内心接轨。比如,某中学的《学生管理办法》规定:“禁止男女学生一起散步。”细究这些条文,它与公民价值观中的“自由”等相互抵触,如此之多的“禁止和不准”,必将熄灭学生参与公民教育平台的信心和热情。自然,公民教育的脆弱与坍塌也就在情理之中。
说到底,公民教育应该少一些专制霸道、刚硬尖锐,而多一些柔软、温润和灵活多变;少一些高高在上的成人视角,而多一些符合孩子们天性自然的儿童视角。说到底,公民教育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基于儿童,服务于儿童,开展一些情境性、体验性、开放性公民道德活动,让孩子们在自主自悟、自我反思和自我判断中增强公民意识。
二、参与式公民教育平台的创设类型与路径
1.班级:主题活动不可或缺。比如,多多开展“我是祖国小公民”主题班会(如老人跌倒了不敢扶、食品安全事件、乘客威胁司机、孩子骑单车在城市街道上逆行等)、“公民美德我知道”知识抢答赛、“好公民和好社会”演讲活动及“好公民大家评”,“我”与特雷莎修女畅谈一小时等活动。特别注意的是,这样的活动中要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创新反馈、实践求真。对于成长中的小公民而言,因为放权而打开的公民实践场域越开阔,孩子们越能得到多方面的淬炼与锻造。尽管在班级内举行,但内容可以延伸到课外,与外界和这个社会紧密相连。“好的公民教育应该试图将课堂与世界联系起来”,以此洞开孩子们的精神版图。
2.学校:情境模拟不可或缺。比如,学校可以策划“模拟法庭”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公民角色。可以设计一个“反方”情境,加深学生对“公正审判”的理解,如“领导发话了,就这么判吧!”另一个说:“这个是某某领导的亲属,请多照顾!”法官必须保持中立,无罪推定;禁止通过拷问和酷刑取证,等等。如此让孩子们在懂法、知法、守法中增强一个小公民应该具备的法律知识,让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公共道德融为一体,并发挥出应有的道德力量。
3.社区:小课题研究不可或缺。比如,“广场文明”调查活动:组织小记者调查队伍,对广场乱扔垃圾、烟头、随地吐痰,随意“跨栏”,大分贝音量广场舞扰民等现象和行为,进行调查(包括发放调查问卷、拍摄、劝说、纠正等);组织“广场两小时”感悟活动;在此基础上拟写出《广场文明倡议书》,与城市管理部门联系,在适当地方张贴。实践证明,在富有情趣的小课题研究中,“小公民”的视域洞开了。见识增长了,思维锻造了,情感滋养了,德行纯化了。
必须强调的是,所有这一切都应该以生为本,力争让每一个小公民都能参与、都能体验、都有“上上镜”的机会。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敬畏。或许,孩子们参与其中的质量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在此过程中,公民意识的萌芽、公民角色的体验、公共道德的提高、公民人格的铸造,才是公民建设中更加重要的一环。为此。我们需要重构公民建设的框架与路径,为每一个小公民成长提供更大的舞台,以此让孩子们走得更远,当然,也收获得更多。
参考文献:
[1]王明帅.辛妮·查菲.课堂上的公平哲学[J].教师月刊,2017,(9) :31.
[2]鲁兆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J].教师博览,2017,(9)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