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途径研究
2019-11-19唐金艳
唐金艳
摘 要: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教学效率的高低与教師上课质量的好坏有直接关系,研究提升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从人文素养形成、教参的正确应用、解读教材的角度三个方面展开,希望能为关注此话题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人文素养;独立阅读;思路文脉
文本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参考教材的层次上,文本解读也不能只看重感知文章内容,忽略语文文本表达。教学语言应当充满独特魅力,而不是对教材进行照搬照抄。教师融入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很有必要,教师积极与教材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使语文教学从死板、生硬的教学形式中挣脱出来,让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创造性教师。
一、博览群书,广泛涉猎
中华上下五千年积累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文章语句精炼,蕴含丰富思想。教师自身积累丰富的人文素养,这是提取历史文本深厚内涵的金钥匙。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负重,他曾经面临着宫刑和死刑的艰难抉择,了解了这些历史才能真正体会司马迁的那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历史名人文天祥面对敌人的高官厚禄,不为所动,遭受敌人的千般酷刑、万种折磨,仍然坚持抗争,文天祥有坚贞不屈的高洁品格,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心怀故国,他深情地向南叩首,这是感动千万人的事迹。要想真正读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语文老师应该对这一段历史有深刻认识。语文老师正确解读文本,自身必须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同时也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真正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文学、历史、艺术、科技、天文、地理、经济、政治领域,逐渐成为一名真正的博学鸿儒。
二、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使用语文教参进行补充
独立阅读的过程使阅读者产生更深的感受,教师不能在一开始就阅读教参,这可能导致教师自身对文本独特的、个性化的解读被“扼杀”。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诗人,游黄鹤楼时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正要提笔之时,李白看到了崔颢的诗句,他越看越爱,对着诗句赞叹不已。可他却也无法跳出崔颢所写诗的意境,只好丢笔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我们知道,每一位教师手中都有一本《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这一类的书籍能帮助老师对教材进行全面的解读。虽然教师用书会对文本有全面的解读,但是这不能完全替代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认识。教师必须要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在此基础上阅读教参进行补充。语文老师必须要慎用教参,要知道文本解读属于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同的读者自身拥有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和知识背景存在很大差别。对统一文本的解读会产生个性化观点,而教参代表的是编者对文本的认识,虽然具有权威性,但不是绝对的。读者的阅读活动步步深入,这是阅读教参所无法产生的体验。
三、站在读者、教师、学生的角度上解读教材文本
教师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扮演三个身份,分别是读者、教师和学生。
首先是以读者的身份进行解读,每一个文本都含有作者对某一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读者通过细细阅读就会有所体会。教师认真品读渐入佳境,正确把握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文脉,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合理把控文章的风格特点,从而生成对文本的正确情感认知。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与作者相识相知的过程。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读懂自己存在的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教材的多元解读要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
其次是以教师的身份对文本进行解读,比如《中彩那天》以父亲的神情为主要线索,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父亲心中深深矛盾和犹豫的心态。教师需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全面分析,第一部分介绍了文章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家中的生活十分拮据,母亲对我们的安慰成为生活前进的动力。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对父亲的详细介绍,父亲作为一名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有着精湛的技术,他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文章的第三到九自然段描述父亲面对道德抉择问题的过程,最后终于用实际行动选择了道德。
最后是用学生的身份对文章进行解读,这是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阅读和思考角度的把握与教师相比存在差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解读教材文本,实现对教学活动的有效调整。思考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思考教材文本中的哪些内容会对学生的阅读活动形成阻碍。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必备涵养之一就是文本解读能力,对此必须要坚持终生学习的观念,真正做到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使用教参进行补充,此外还应站在读者、教师、学生的角度上解读教材,阅读大量文本,积累教学实践经验,勇于锤炼,逐渐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施丽丹.新手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效能感与文本解读能力关系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