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之我见

2019-11-19杨业祥王英周玲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8期

杨业祥 王英 周玲

摘  要: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亲身感受、品味文字的魅力,才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文章阐述了多元阅读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索,分析了阅读指导下的写作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阅读品味;经典赏析;写作体验;技能提高

作者简介:杨业祥、王英、周玲,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马岗小学教师。(湖北 黄冈 4380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6-0133-02

当前,农村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过度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主体意识则视而不见。教师把学生雕琢成一个模样,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跟着教师进行简单的阅读分析之外,自己很少进行自主阅读。教师不仅没有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也没有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有效阅读来提高写作能力。

一、多元阅读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索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練之。最终目的在于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实际上,教学无非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系列过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师生共同学习。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思考,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要摆正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位置,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借用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笔者在“多元阅读”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旨在突出“阅读是心灵的对话与交融,是心灵的感悟”这一思想,从而达到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独特体验的目的。笔者还与学校语文教研组合作,开展了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进行了多元阅读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索,以期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推行问题阅读法。教师要有意识地抛出问题,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在课文中不断地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倡导学生提问无错的原则,教会学生寻疑的思路、角度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提问有深度、有内涵。以《纸船》的阅读指导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思母之情?诗人为什么只是折船而不折其他的呢?诗歌的构思十分新颖独特,你能举一两个例子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吗?教师通过提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合理地探索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逐句逐段读懂文章,理解全篇内容。

2.落实课外延伸法。在语文教学中,课外延伸阅读也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教师每周都要把一节语文课用作阅读汇报课,让学生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收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你阅读了哪些内容?为什么阅读这篇文章?你是如何进行阅读的?你在阅读中领悟到了什么?这样,学生的“读、思、说、写”都得到了锻炼,学生自主进行富有创造性的阅读,联想与想象能力才能得到培养,这样才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

3.鼓励自由泛读法。陶渊明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课文教学外,还要尽可能地组织活动让学生去泛读。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自定阅读计划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指导下的写作教学

对于作文,学生说难写,教师说难教。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对作文指导做了以下尝试:

1.课内阅读,课外拓展。笔者结合“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了以下阅读方案: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合作探究,积累感悟。教师要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章中优美的段落或句子,彼此间相互朗读,感受文章的情感;其次,教师要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并拓展延伸至课外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放音乐让学生想象课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学生可以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进行对话,学生可以感受到参天大树、山涧小花、飞翔小鸟和活泼小鱼所展现的生命的灵动。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外作业,如让学生以《风景秀美的金沙河湿地公园》为题写一篇游记作文。为了较好地完成写作任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尾斗山水库进行一日游活动,鼓励学生畅谈游玩的感想,真实地描绘大自然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按要求完成作文,学生学习效果良好,教师也可以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2.以画唤情,以乐画景。以“云南的歌会”阅读指导为例,教师要组织学生观看《刘三姐与秀才对歌》的片段,借助多媒体融“声、色、画、乐”于一体的特点,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得到充分地陶冶,以声入画,以画入景,以景入情,借此引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教师可以播放《大理三月好风光》歌曲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便可以公布学生要完成的写作任务,让学生以《家乡的变化》为题写一篇作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观看电影《红旗谱》和电视连续剧《刘老根》等影视剧的片段。学生在情与景、乐与画、声与境的浑然一体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看与听中领悟家乡的“巨变”,从而激发自身的写作激情。

3.多读名著,直面大家。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对话。大师们创作的名著,纵贯古今、横跨中外,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名著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名著?如何让名著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本钱”呢?为了让学生走进名著、亲近名著、热爱名著、融入名著,笔者在班级中开展了一次关于语文阅读的综合实践活动“读出一本书”,笔者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读中外名著,寻找名家的错误,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心。这一活动在班级中起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笔者所在班级的学生通过朗诵、画画、制作手抄报、写读后感等多种方式来表达他们自己对名著的理解。学生带着好奇心去阅读,与名家对话,学生在阅读与对话中认识和了解了中外名家的名作,进而提高了自身的写作技能。

总之,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打破课堂与课外的界限,每周拿出固定的时间与学生一道进行阅读,教师要引领学生探索多元的阅读方式,并立足阅读指导学生的写作,进而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发现美、感悟美。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  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