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师工作站”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路径探析

2019-11-19姚悦张伟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

姚悦 张伟

摘  要:为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构建了“企业技师工作站”和“教师工作站”创新教育平台,并依托平台实施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了校企共管、共育、共享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企业技师工作站;教师工作站;双师工作站;人才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姚悦,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辅导;张伟,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改革。(江苏 泰州 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分层设计高职顶岗实习质量监控及改进体系”(编号:C-b201803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4-0008-0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选择。[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2]没有企业的深度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就不能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需要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无疑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深入贯彻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代职教理念,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食品科技学院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双师工作站”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双师工作站”的内涵

“双师工作站”是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工学研协同发展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由“教师工作站”和“企业技师工作站”组成。“教师工作站”依托“厂中校”而建,“厂中校”是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在南京雨润集团、益客集团等大型食品企业集团建立的教学基地,“厂中校”下设学生实习管理处、教师培训处、科技开发处、后勤处等,学院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入驻“教师工作站”。“企业技师工作站”是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食品科技学院为食品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专家而建的工作平台。“双师工作站”的构建主要是为了打通校企之间的界限,架设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沟通交流的平台,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基于“双师工作站”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路径

1.依托“技师工作站”,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技师工作站”入驻的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行业發展方向,了解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吸纳“技师工作站”入驻企业的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加入由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食品科技学院成立的专业发展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商讨确定专业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企业职业岗位任务的要求以及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共同开发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技术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职业岗位需要,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需求无缝衔接。

2.依托“双师工作站”,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共管共育共享。依托“教师工作站”和“企业技师工作站”,学校可以把企业的能工巧匠、技能大师、高端技师等纳入兼职教师队伍,共同参与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编写等工作,重点承担实践技能要求高的课程教学,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度;也可以让校外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参与教学备课、批阅作业,指导学生技术技能创新、从事教学研究等活动。校外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和校内教师还可以依托该平台进行技术交流、联合科技攻关、职教能力的提升等活动,以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共管、共育,培养出的学生可供合作企业优先挑选。“教师工作站”和“企业技师工作站”作为校企双方交流合作的创新平台,能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这种合作模式既可解决目前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又能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依托“厂中校”和“教师工作站”,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在大型食品企业建立的“厂中校”,在充分与企业沟通的基础上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学校形成了以“2+0.5+0.5”为基本框架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该模式即前四学期在校学习,第五学期采取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第六学期到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此培养模式是由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学交替、毕业顶岗实习组成的多层次、分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企业的生产活动,提升已掌握技能的熟练度,实现从“初学者”到“熟练者”的转变,获得工作经验。学生还可以完成一些校内无法实施的实训项目,实现校内学习和企业生产实习互补。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能提前接触企业生产实际,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4.依托“教师工作站”和“技师工作站”,建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的评判指标在于学生能否适应职业岗位及满足岗位晋升的能力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否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真刀真枪地练,为此学校在教学育人上必须把学生放到真实的岗位上去历练,而“厂中校”作为校企合作平台,可以提供这种真实操练的机会。

在“厂中校”进行工学交替学习的学生同时具备“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既要完成企业下达的工作任务,又要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上规定的学习内容。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保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选派优秀教师入驻“教师工作站”,从事学生管理和课程教学任务,企业选派优秀技师作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顶岗实习作业指导书等;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对实习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分工负责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指导、专业学习、思想教育等,为了使工学交替任务更好地执行,可以将岗位技能和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把企业文化融入学生人文素质管理教育中;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综合评定成绩,所有参与实践的学生经考核合格后由校企双方联合颁发“企业工作经历证明”。

在“教师工作站”,教师还可以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的申报与实施、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为企业员工开展食品安全知识、食品质量管理、食品营养知识的培训等工作,在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也能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实现知识的更新,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促使他们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

三、结语

“双师工作站”是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创设的教育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能缩短学生岗位适应时间,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如何通过制订激励性制度保障“双师工作站”高效运行,如何有效界定校企双方权责,如何破解学习要求多样和生产实习单一的矛盾,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孙杰,周桂瑾,徐安林,等.高职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59-62.

[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J].职业技术,2014,(8):12-24.

责任编辑  郝  婵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改革背景下湖北省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高素质“蓝领”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京都动画人才培养机制对我国动漫产业之启示
校企互动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跨学科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
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学做创”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面向区域经济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